心理学家是指从事
心理科学专业并有成就的人。随着
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多样化,其队伍日益壮大。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用于两项工作的时间比例,随不同环境而异。其他尚有从事研究,或同时从事诊疗的临床心理学家;在工厂、部队机关研究和解决选拔与训练人才, 鼓舞“士气”,协调
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心理学家等。
代表人物
冯特是第一个现代心理学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早期心理学博士,写出了第一本有分量的
新心理学教科书《
生理心理学原理》。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与
间接经验相对立的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情况或知识,而不是经验本身。经验本身是对物质的直接体验——直接经验,它不受任何较高水平解释的约束,也不为这些解释所左右。正是这些基本经验,形成了意识的
基本状态或
心理要素。冯特想把心理或意识分析或分解为最基本的成分,正像当时的自然科学分解它们的研究对象一样。
冯特是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民族心理学家,这并不是偶然的。西蒙是现代
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
计算机模拟人的
复杂行为,特别是
问题解决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他又因为在管理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了
诺贝尔奖。科学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点,这一特点在心理学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因此,知识面广一些对学好心理学、当好一位心理学家是非常重要的。
定义
心理学家是研究
人类行为的专家。心理学家关心人们为什么那样思想,那样行动。他可能得过某个颇具水准的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或至少也完成了大学课程,并在这方面做过研究。他与
精神科精神分析理论治疗他的病人。
应用特殊的训练,心理学家可以提供下列服务:教育和职业指导、婚姻的劝导、个人智力和人格的测试。心理学家时常接受顾问的职位和教育工作。他们也担任许多临床的与研究的任务。
心理学专家往往是以他在公认的心理学会或协会中的地位为标志的,
中国心理学会于自2008年10月份起开展心理学家认定工作。
类别
实验心理学家
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以发展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记忆、感觉和知觉等过程的基本了解。
生物心理学家
研究生物学因素如遗传、感觉和
神经系统,药物和不同生物种类 对各种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
应用科学
方法研究人们在
社会情境中,或在至少另一个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家
研究
婴儿期至
成人期正常行为的发展,包括学习、知觉、
社会行为和动机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
个性心理学家
研究整个人,尽力发现行为的
基本范畴,如
内倾一一外倾,并寻找在这些范畴中测量和描述个人的方法。
临床心理学家
通常
集中注意于
变态行为,尽力去了解、诊断和改变这种行为。
顾问心理学家
在没有严重的
心理障碍症状时,对解决个人问题或教育问题提出专家意见——例如,婚姻顾问、学习顾问和指导。
工业心理学家
通常为工商业企业工作,把心理学知识主要用于人事方针、
工作条件、
生产效率和决策等领域。
社会心理学家
研究
人的社会化、
社会认知、态度与态度变化、
归因理论、人类的攻击性、
利他行为、
人际吸引与亲和、
群体心理和行为、社会影响和
相符行为、环境与都市心理、广告与
消费者心理、爱情与
婚姻心理。
国外名家
荣格
荣格可以说是
精神分析学派里面第二位最重要的人物。也是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他是弗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
心理学派中。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
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忽略了他,便忽略了与现代社会紧密攸关的整个思想。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
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
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
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更加明快而富有魅力,他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
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阿德勒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1870年生于
维也纳,1937年5月28日卒于
苏格兰的
阿伯丁。幼时身体孱弱,长大后决定学医。1895年获
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
眼科和
内科医生。1902年参加弗落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曾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的主席。后因强调
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把补偿缺陷的作用看作
神经症的根本原因而与弗洛伊德发生明显的分歧。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个体心理学的时间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等。
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年1月24日生于
波恩附近的巴门,1909年2月26日卒于哈雷。17岁入
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转入哈雷大学及
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880-1909年间相继在柏林大学、
布雷斯劳大学及哈雷大学任教。他在前两校各建成心理学实验室,在哈雷大学则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1890年他和A.柯尼希合创《感官心理、生理杂志》。
他在担任大学讲席以前已独自进行心理学实验。立志要将实验法应用于较高级的
心理过程。所致力的课题就是记忆。他的研究成果载入《记忆》(1885)一书。他接受英国
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以重复学习为构成联想的条件。他用一次完全回忆所需要的重复学习次数来计算实验的分数,称为完全
记忆法。另一计分方法称作
节省法,就是在一次完全回忆之后隔了一段时间已发生遗忘,此时再来学习原先的材料,看能节省多少时间或节省多少重复次数,从而推知保持的数量。他还设计了种种方法来探测在学习中所形成的是哪些联系,例如直接顺次的联想和间隔的联想,
顺行联想和
倒行联想等,并测定各种联想的不同强度。他也较了学习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不同速度,比较了学习材料的不同长度对学习速度的影响,考察了
过度学习、
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效应。最著名的
保持曲线,即表明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的曲线,是永远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连续5年(约1879-1884)用自己作
被试,并严格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使不影响其实验的结果。除了记忆的研究是他的主要贡献以外,他还研究过光的感觉,发表过
色觉学说。他还发明一种填充实验,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智力测验和
作业测验。他另有两部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1902)和《
心理学纲要》(1908)曾风行一时。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1936),
苏联生理学家、
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月26日生于梁赞,1936年2月27日卒于
列宁格勒。1870年在
圣彼得堡大学学习
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
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金。他又是用
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
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
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想带
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开始时研究
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但主要工作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他发展了
谢切诺夫关于
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
有机体与
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其多年实验研究的总结,主要记述在《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研究,条件反射》(1923)和〈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之中。他详细地研究了
暂时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和消退的
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
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和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在苏联,他们被认为是对心理学问题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深入研究的
自然科学基础。他强调了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反对把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割裂开来。他应用客观的方法对
心理现象进行
科学研究,揭示心理活动的
生理机制有助于心理学摆脱
内省主义的束缚。近几十年来,生理学中的新进展使人们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使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本身得到发展。
比奈
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857年7月8日生于
尼斯,1911年10月8日卒于巴黎。1889年他和同事V.亨利一起建立了法国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1895年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出版了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
他的更重要的贡献是与T.西蒙一同创造了测量智力的方法。1904年,巴黎教育当局委托他们二人制定鉴别学习落后儿童的方法。1905年,他们编成了《
比奈-西蒙量表》,内有30个难度不同的试题,用以
区别判断、理解和推理的能力。1908年发表了这个量表的
修订本心理年龄年龄量表智力的实验研究》(1903)、《语句的记忆》(1895)、《
推理心理学》(1886)等,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费斯廷格
费斯廷格(1919-1989)。美国心理学家。1919年8月5日生于
纽约市,1989年2月11日卒于纽约。1939年他在
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后前往
艾奥瓦大学,K.勒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于1940和1942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3-1945年在
罗彻斯特大学任教。1945-1948年在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供职,随后转往密歇根大学
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65年到
斯坦福大学人心理学教授。1968年又转任美国社会研究新校心理学教授。曾任
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家贡献奖(1959)。
费斯廷格早年随勒温进行关于欲求水准的实验研究,并从中阐发了
社会比较理论,促进了
团体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出版《
认知失调理论》一书,系统地表述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对当时及随后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就两个认知要素(思想、态度或信念等)而言,如果从一个要素可以导出另一个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要素
不协调,由于认知失调在心理上是不愉快的,就会促使人们去减少失调以达到
心理平衡。根据这种理论,如果人们的行为不符合其思想,那么他们不是重组自己的思想
以与行为保持一致,就是要改变行为以与思想保持一致。因而
认知不协调为一种动机状态,认知失调理论是
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费斯廷格从1968年起离开社会心理的学领域而专注于对知觉问题的生理
心理学研究,然而他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
社会心理学中。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冲突、决策和失调》(1964)和〈社会心理学回顾〉(1980,主编)。
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
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普鲁士
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村的一个
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
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
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1909年进入
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
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
斯图姆夫的
及门弟子,当时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 韦特海默、K. 考夫卡和W. 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
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
场论。1914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
德国陆军作为
志愿兵服役4年,官至
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
铁十字勋章。1917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 10年。在1917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
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1921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
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年他参加了在美国
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年应E. 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
访问教授6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
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
康奈尔大学任教2年,1935年应聘于
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年受聘到
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
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
纳粹集中营,3年后,勒温去世。
勒温虽与三位
完形心理学创始人同时,而且关系密切,但他的心理学思想却与他们三人不同。勒温所研究者不是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问题,而是将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扩大到社会情境,从而研究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有以下两方面: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费希纳
费希纳(Gustav T heodor Fechner,1801-1887),德国心理学家。1801年4月19日生于路萨提亚的格罗斯-萨尔兴,1887年11月18日卒于莱比锡。1817年入
莱比锡大学学医。1822年毕业,定居莱比锡。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译作。1834年担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不久又任哲学教授。费希纳因研究视觉致患
眼疾,加上身体虚弱,1839年辞去物理学讲席,长期卧病,达数十年之久。晚年,他在莱比锡继续从事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和写作,并开展了
实验美学的工作。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出于
唯心主义的哲学意图,却有一定的科学基础。通过研究,他创造了最小可觉差法、
正误法及均差法,把物理学的数量化
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他的工作为W.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费希纳不愧为现代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冯特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1832年8月16日生于曼海姆北郊内卡劳,1920年8月31日卒于莱比锡。从1851年起,升入
蒂宾根、海德堡、柏林等大学专攻医学。1856年,受聘作赫尔姆霍茨的助手,得以亲受赫尔姆霍茨的指导。自此转入
精神科学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1863年出版《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这部著作从许多方面论述人的意识现象和动物的心理。1874年出版《
生理心理学纲要》,它是实验心理学的第一部重要专著。同年,应聘任
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1875年又应聘于莱比锡大学任哲学教授.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独立的心理学学科的诞生)。这个实验室很快发达兴旺起来,成为国际性的研究机构,致使国内外学者云集于冯特门下。1889年出版了《哲学的体系》,这本著作代表了冯特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精华。1900年至1919年9月从事于《
民族心理学》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这部共10卷4000余页的著作代表了冯特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思想。
冯特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应该是
心理学史心理实验的结果加以收集并组织成一个系统,使心理学的面目大为改观,即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他坚决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
心理问题,这就是把心理学研究的权利从
玄学家手中夺到科学家手中,为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冯特以为
心理元素,简单的心理过程,只有两类:一类是感觉和意象(意象是感觉之后大脑内相应的
局部兴奋引起的);另一类是情感。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这就是冯特的情感三维学说。在复杂的心理过程中,他尤其重视统觉。认为统觉是表现心的意志性、
主动性、统一性的作用。冯特的心理学观点反映了从一种
原子论的和分析的概念转到一种比较统一和有机的概念。他就是在这方面影响了德国心理学的发展的。他在莱比锡心理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渐创建了一个空前的国际心理学派,而且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富有教益的理论和实验上的贡献。但是,由于冯特的世界观倾向、
宗教信仰、哲学观点以及当时思想潮流和科学条件等原因,给冯特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这表现如下:他的心理学的
理论体系仍然没有脱离旧时代传统的影响,仍然把心理、精神、意识看作是静止的,看不见它的真正成长和消灭,看不见各方面的真正的互相联系。尽管他提出了似乎是一套完整的
心理发展规律,可是却没有真正把握住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此,冯特的
心理学体系到了20世纪初就逐渐发生了动摇,遭到了包括他的学生在内的不少人和不少学派的反对,很快地失去了他在心理学界的
领导地位。未到冯特去世,他的学派就解体了。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
精神病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76年在布吕克的指导下,任
助理研究员,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在求学时即与
布罗伊尔医生相友善。他看到布罗伊尔用催眠法治疗
癔病,感觉到
身心关系的微妙。1887年他曾用催眠治病。但到了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疗效不能持久,乃改用他所特创的
精神分析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的观念或欲望。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
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
自我分析,提出了
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
情绪倾向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并发表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讲演。可见那时他已名扬国外了。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金。在他1936年是荣任
英国皇家学会通信会员。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家。
1776年5月4日生于奥尔登堡,1841年8月14日卒于
格丁根。18岁如
耶拿大学,毕业后曾在瑞士任
家庭教师,对教育发生了兴趣。1802-1809年又到
格丁根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任该校教师。1809年到
柯尼斯堡大学继任
康德的哲学讲座,历24年之久。1833年回到格丁根大学任哲学教授,直至去世。
他的著作很多,有关心理学的主要著作有:《
心理学教科书》、《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等。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直接受康德思想的影响,但有所发展。他第一次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认为他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所以心理学应该是经验的科学。他还认为心理学应是数学的科学,要用数学的方法对心理量进行计算,因此他在心理学中第一次作了运用数学法的尝试。他还吸收了英国
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和
斥力意识阈统觉团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各国教育理论都有直接的影响。
斯金纳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美国当代心理学家,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1904年3月20日生于
波士顿。1931年获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斯金纳在思想上深受巴甫洛夫、
罗素的著作以及
实证主义、
操作主义行为主义函数关系,认为主观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全都是有机体的反应,都具有物理的维度。他本人毕生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从长期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欲使
个体行为形成,强化必须依随反应而发生。从50年代前后起,他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结论以及行为主义的哲学观点运用到认为科学的广泛领域中去,引起了东西方
思想界的注目。他一生在心理学上的成就很多。提出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68年,
美国政府授予他最高的科学奖励-
国家科学奖章。1990年8月10日在
美国心理学年会上被授予心理学毕生贡献奖;8天后去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
有机体的行为》、《
科学和人类行为》、《言语行为》、《教学技术》、《关于行为主义》等。他的小说《
沃尔登第二》以及他的《超越自由和尊严》一书,曾在美国激起巨大的凡响和争议。
华生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878年1月9日生于南卡罗莱纳州
格林维尔,1958年9月25日卒于
纽约州。16岁入格林维尔城的
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1900年获硕士学位。后入
芝加哥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
名誉博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
美国空军系统任职。1920年因离婚案件被迫离开霍普金斯大学而转入广告行业。
他的行为主义思想首先是于1908年在
耶鲁大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9年出版《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5年出版半
通俗读物《行为主义》,提出要建立行为之一伦理学。他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意识,行为最后可分析为
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心理不过是轻微而内隐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除最简单的反射外,一切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过程而后天习得的,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的观点在美国20年代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他的
环境决定论对美国社会发生了广泛影响。他否定意识的主张虽渐被弃绝,但在方法上强调客观观察的观点则一直势力不衰。
罗杰斯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1902年1月8日生于
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早年主修农业和历史。1924年毕业于
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后转入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
临床心理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
罗切斯特市防止
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1930年任该室主任。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到饿亥饿
州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5年转到芝加个哥大学任教。1957年回母校威斯康星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1962年-1963年,任
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佳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
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自我理论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
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控制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
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
自主性的坚信。他的主要著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患者中心治疗:他的实施、含义和理论》;《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学习的自由》。
中国名家
李一
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研究,
潜能开发研究与自信心训练,心理咨询诊疗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早恋,学习心理,教师心理健康,
职业枯竭等在《
中国红十字报》、《
中国医药报》、《
生活周刊》等
专业媒体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研究出适合中国人的自信心训练法,潜能开发训练、心理健康法等。《高考心理减负》主题讲座在全国开展以来所到之处均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多家电视台新闻中进行了相关报道。
彭凯平
伯克利
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终身教授,博导,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
1983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心理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聘为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1989年赴美,在
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7年获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心理学系。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及人格研究所(IPSR)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兼任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国际博士导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和文化心理学、文化和认知、
应用社会心理学。最近的工作涉及到
自我概念,
辩证思维,
行为经济、
领导决策,
组织文化等。
权威学术机构中担任的主要职务:加州大学美国
文化研究领导委员会委员,加大学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亚洲社会心理学》编委,《华人心理学》编委,《社会及人格研究》编委, 加大“社会及人格研究所”“
东亚问题研究所”“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得教育部
春晖计划,美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基金会等多项资助与奖励。
专著《心理测验》曾获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二等奖(1988),专著《文化心理学》为美国多所大学指定参考书(2000)。论文《文化与归因》,获美国心理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1994);论文《文化与辩证思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优秀论文奖(1997),论文《文化与种族认同》获
美国中西部心理学会研究生论文一等奖(1996);论文《文化,辩证与矛盾思维》,收入社会心理学经典论文(1999);论文《文化与人类推理》,收入《文化心理学手册》(2001);论文《文化与思维系统》,发表于《
心理学评论》(2001),共计四本著作,41篇论文。
彭凯平教授还多次担任国内外政府机构和
企事业单位的咨询与
培训顾问,包括
福特汽车公司,
宝马汽车公司,
中化集团,中航集团,
思科公司,
TCL 等。
现指导7位博士生、2位博士后,资助2位访问教授。自97年来,共有3位博士生和3位博士后毕业。现分别任教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及美国宇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