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
国际性节日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名称由来
名称释义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一词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历法规定什么时候是元月(即正月),元旦就在那个月的第一天,如阴历“正月一日”、阳历“1月1日”等。从语言生成学角度来看,元旦是一个合成词,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元,始也。”其意指的就是首位、首次、开始等;而“旦”是一个象形字,意指地面或水面上升起一轮太阳,寓指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后来引申为天亮、光明、白昼之意。“元旦”二字组合起来指的是一年之中的首月首日,即每年的第一天,后人在此基础上对元旦加以演绎和拓展,称之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一日”有许多称谓,如“正月一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阳历始日
阳历(公历)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公元前46年,罗马执政官儒略·凯撒聘请埃及天文学家索西尼斯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修改混乱的罗马历法。公元1582年3月1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天文学家对儒略历进行修订,后世称为“格里历”。由于国际交往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逐渐认识到使用统一历法的重要性。到20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格里历。即公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
阴历始日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
历史沿革
中国
在中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史上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将“元旦”定在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汉武帝刘彻所为。在此之前,汉代一直沿用秦历,元旦设在阴历十月一日。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编修《汉历》。元封七年,《汉历》修成。这年五月,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颁行《汉历》,后世因此将汉武帝的《汉历》称为《太初历》。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公元前78年(汉昭帝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主张把“十二月初一”作为“一元之始”。但张寿王的建议未获得朝廷采纳。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公元8年—23年),托古改制。把岁首改为“十二月初一”。这是《太初历》施行以来,第一次从中央政府层面上改动了“一元之始”日期。伴随莽新政府的垮台,“岁首”重新回归“孟春正月朔日”。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魏明帝改历,以冬季十二月初一为“岁首”。3年后,魏明帝驾崩,新君继位即把“岁首”重新改回“孟春正月朔日”。
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可见到。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唐朝时,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公元690年(周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更改国号为“周”,以冬季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于是在公元690年,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公元690年的2月15日、公元690年的12月6日。当年,大周“公务员”们欢度了两个“元旦”。10年后(公元700年)又把“元旦”改回“孟春正月朔日”。公元700年到中国帝制结束,“元旦”日期一直被恒定在“孟春正月朔日”。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作“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1914年1月,北洋政府改农历元旦为“春节”,阳历岁首为“元旦”,颁行天下,阳历新年正式成为法定节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夏历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每年公历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
国际
有学者曾把“元旦”的由来与古埃及相联系。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据说,这是公历元旦最早的由来。但他们不叫元旦,名字是叫“涨水新年”。
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皇帝儒略·恺撒废除阴历,重新制订了新历一阳历,于公元前45年开始施行,称为儒略历。这个历法曾以冬至为一年之始,但是当时群众用惯了阴历,并坚持以朔日作一年的起点。因此把冬至过后第10天定为一年的岁首,就是阳历的1月1日,人们便把这一天称为元旦。
节日习俗
中国
在古代民间,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拜祭各方神灵,一家人团聚一餐。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就进行了详细记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便要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等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
元旦时,某些地方要吃“汤饼”,这里的“饼”一般不是指烧饼。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长相类似现代的面条。
《帝京景物略》记明朝北京的元旦风俗:这一天,“五鼓时,不卧而嚏,嚏则急起,或不及衣,曰卧嚏者病也。不卧而语言,或户外呼,则不应,曰呼者鬼也”,即如果打喷嚏,如果有人叫,都有一套应对办法。然后,“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也。烧香东岳庙,赛放炮杖,纸且寸。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等。又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做扁食,奉长上为寿。”其中扁食指的就是饺子。在不同地区,过“元旦”时吃年糕也换了名字。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等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此类糯粉濈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形似生日蛋糕。
梁章钜《浪迹续谈》说那个时候无论士农工商,“于每年元旦作字,必先用红笺庄书两语”,比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之类,求个意头。
民国初期的元旦庆典,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商界、学界及社会团体反应较为积极,常举行各种展览、游艺、宣教、慈善活动。百姓则将元旦视为“洋节”,长期处于漠不关心或“看热闹”的状态。虽然民间响应不大,但不同的机关团体仍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如商界有时会以游行的方式来表示庆贺,有时则会举办聚餐会,请些知名人士演说。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
国际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还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做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此外,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的一年则交厄运。
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新年来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吃鲤鱼也被一些德国人视为新年大餐。聚会上人们还会做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倒铅”。就是将铅块加热融化后迅速倒入冷水中,待凝固后再捞出,然后根据铅块的形状来预测新年运势。
美国人在除夕夜,以痛饮美酒为快。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到午夜12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堆里烧掉,然后继续围着篝火歌舞狂欢,直至黎明。元旦这天看望邻里探亲访友是传统习惯,后来在美国有了新的习俗。“开门待客”是乔治·华盛顿任第一届总统时开始的,1789年1月1日,华盛顿总统首次打开当时设在费城的总统府大门,接待所有愿意前来的人们。
在元旦的时候,美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寒冬季节,但在加利福尼亚和南部各州,1月份通常已是阳光和煦、温暖宜人的天气了。新年游行和元旦足球赛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发展起来的。这些活动的名称反映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城举办玫瑰花赛会和玫瑰杯足球赛,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城举行柑桔杯足球赛,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赛,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却是糠杯足球赛。
日本的新年指的是阳历1月1日,从12月29日开始,国家政府机关和大部分公司开始放假,休息到1月3日。在此期间,人们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欢度正月。进入正月的准备,一般从大扫除开始,在家门前放置“门松”,家里供上“镜饼”,以迎接年神。邮寄贺年片,赠压岁钱,问候亲友,家人团聚。
12月31日“大晦日”,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NHK在这除夕之夜播放红白对歌大赛,全日本的收视率高达55%,看红白两阵对歌已成为当代日本人欢度除夕的主要方式。日本也有除夕夜守岁和除夕夜敲钟的风俗,12月31日的午夜,大家穿着和服来到寺庙或神社,聆听108下钟声,他们相信这样可以消除心中的邪念,如开始新生活般开启全新的一年。那晚,许多人都通宵不睡,因为根据日本传统,人们要去神社参拜到天亮,在辗转两座神社的间隙,他们通常会来一碗热腾腾的“跨年荞麦面”,象征长寿。
日本元旦早晨,欢聚一堂,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据传,这种酒是用中国三国时代的名医华陀的配方酿制的,新年饮之,能辟邪气,去灾保健康。饮完屠苏酒后,吃一种叫“御杂煮”的年糕汤。日本人在“正日”(即元旦当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芋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在日本,新年还有“抢福袋”的传统。各大百货公司会推出各种福袋,袋内物品的价值往往是袋外标价签的数倍。福袋不多,为了能讨个头彩,日本人常常新年一大早就去排队,在商店开门时“抢福”。
南非的黑人跳南瓜舞来庆祝新年。新年到来时,整个部落都集中在广场上,不分男女老少,一齐围成一个半圆。开始时,人们寂然伫立,低着头为来年的收成虔诚地做着祈祷。这个仪式要一直持续到月亮升上中天。仪式过后,人们点燃了篝火,他们的部落首领便来到了圈子里,站在中间,头顶着一只大南瓜,开始徐徐起舞。他以特有的舞步大幅度地旋转着,跳跃着,掠过每一个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的同族人身边。最后,人们奔到田地里,开始采摘水果和蔬菜,以在田间劳动和歌声、舞蹈欢度他们自己的新年。此外,在迎接新年的午夜,当地居民会从窗户向外扔各种东西,从微波炉到整张的床都可,有的甚至从高楼上扔下来。
在保加利亚,新年前夜的这顿饭一定是要讲究排场的。家家户户除了会烹制猪肉外,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烤火鸡。他们会在烹饪时添加各种小食、米饭和香料,以满足人们大快朵颐的欲望。不仅如此,餐桌上还会摆上果脯、干果、大蒜、洋葱、泡菜等配菜。当地传统点心“巴尼察”也会预先切成小块摆放在餐桌上,供人享用。不过,与平日不同的是,过年期间吃的巴尼察中,会提前塞入幸运签和带芽的小山茱萸树枝,每个人只能取其中一块享用,一同“抽取”的还有来年的“运道”。晚餐后,人们会将山茱萸树枝扔进火堆里,如果树枝在火中发出“咔嚓”声,则预示着来年健康多福。
每到新年的清晨,孩子们会成群结队地来到亲戚和邻居家,每个人都带着由茱萸枝、干果、饼干、彩色的毛线和零钱等串成的“吉祥棒”。进门之后,孩子们通常会先向最年长的人献上祝福,然后才轮到其他人,直到为所有人献上祝福为止。此时,主人会用零钱、核桃、果脯和小礼物向这些孩子回礼。
朝鲜和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中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这一天,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他们认为,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猪肉皮香肠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摩德纳市的特产,是一种加了各种香辛料的肥猪肉香肠。按照传统,在新年前夜和元旦,意大利的百姓家里都会把猪肉皮香肠切片,和小扁豆一同煮制成一道过年菜。猪肉皮香肠片和小扁豆的形状都很像硬币,据说吃了不但能招来好运,还能财源滚滚。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时间,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全家欢聚,吃顿丰盛的“团圆饭”。这时桌上摆着七样东西,其波斯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称为“哈夫特辛”。七样东西及其含义是:麦苗或豆苗——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苹果——硕果累累,鲜美滋润;醋——生活美满,有滋有味;蒜——驱除恶魔;金、银币——招财进宝,发家致富;香料(调味用)——生活美好;麦芽糖——生活甜蜜。此外,桌上还放着《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什叶派鼻祖阿里的画像,表示主人的虔诚;还有象征光明、诚挚、前程似锦的镜子、蜡烛、彩蛋和金鱼。
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幸福的金桦果。瑞士人则有元旦健身的习惯。在希腊的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谁吃到了就是中祝福。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在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传承保护
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问题上,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讲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从这一点上讲,元旦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节日典范。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
元旦在各国都承载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在现代技术加持和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也更加兴旺,呈现出更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时光的里程碑和人生的重要节点,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俗节日,元旦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而且绵延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感与归宿。因而,元旦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节日,它启发和告诫人们:一方面要尊重和恪守自然规律,顺天应人,顺势而为,主动调适和修正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竭力把控和限制过度的欲望和不当的举止,切实遵守天地万物的逻辑与法度,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面对充满神奇和诱惑的未来,要铭记“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珍惜美好时光,把握当下机遇,踔厉奋发、开拓进取,拼搏出最精彩的人生,描绘出最璀璨的画卷。
相关作品
诗歌
著作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1949年,聂绀弩出版新诗集《元旦》,共收长短诗歌十首,每首诗的最后,都有写作日期,时间跨度从1936年到1949年的十多年间。第一首诗稍长,诗题为《论元旦》,副题是“为一九四九年元旦作”。诗分八个章节,“一、绪论”,共九行,最后两行是:“真的元旦是真的春天的开始/只有真的春天才有真的元旦”。此外,关于元旦的著作还有林语堂的《纪元旦》、老舍《元旦铭》《多鼠斋杂谈》、丰子恺《元旦小感》、季羡林《八十抒怀》《元旦思母》、王小波的《写给新的一年(1996)》、鲁本·丰塞卡的《新年快乐》等。
除上述著作外,还有本吉·戴维斯的《小熊很忙·欢喜过新年》,托马斯·汉德福思的《美丽的新年》,阿蒂尔·兰波的《孤儿的新年礼物》,迈克尔•莫波格的《爷爷的新年来信》等。
影视
2014年, 乔·斯特拉莫、米克·琼斯、保罗·西蒙侬、托帕·希登执导的《冲撞乐队:1977年元旦》播出;2019年,杰米·奇尔兹、韦恩·叶执导的《神秘博士元旦特辑:新年决心》播出;2021年,日本导演小沼雄一执导的《绝味之路2021年元旦SP》播出;同年,美国导演 Lee Haven Jones执导《神秘博士元旦特辑:戴立克的革命》播出。
歌曲
晚会
“跨年晚会”创办的初衷是政府和各大电视台喜迎新年。每年的12月31日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跨年晚会的受众群体会定时观看。与春晚相比,除举办日期不同外,跨年晚会更具狂欢色彩,用户群体更偏向年轻受众,且以歌舞类型的节目为主。集体庆祝跨年晚会的活动最初出现在中国的港台地区,之后随着大众传媒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到观看跨年晚会的行列中来。各大卫视也在竞争有限的跨年晚会“牌照”,竞争日渐激烈。2005年12月31日,湖南卫视在“超级女声”节目举办之后,举办了跨年晚会,首开中国大陆举办跨年晚会的先河。次年,东方卫视加入行列,吹响了举办跨年的号角。后来,跨年晚会不断地变换新的形式和内容,定时观看跨年晚会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跨越新年必备的仪式感。
传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也有正月一日(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0:01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