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J.Dobereiner)发现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有15种元素可分为5组,每组的三个元素性质相似,且中间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约为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如钙、锶、钡,满足以上条件;氯、溴、碘,锂、钠、钾等组元素的情况类似,由此提出“三
素组”的概念,为发现元素性质的规律打下了基础。
现代化学的
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
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
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
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
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
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
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
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
质子数或
原子序数)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发现,门捷列夫周期表里的原子序数实际是原子的
核电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