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礼后兵(拼音:xiān lǐ hòu bī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东汉末年,北海相
孔融被黄巾起义军的管亥部队围困,形势非常危急。他派人冲出重围,请
刘备的军队来解围。刚结束战斗,徐州太守陶谦又派人来告急,说徐州被曹操兵马围住,请求刘备去解燃眉之急。
刘备率领
关羽,
张飞和
赵云,冲入曹军,杀出一条血路,直进入
徐州城内。
陶谦将刘备请入府衙,取出徐州牌印,让给刘备说:“目下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室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情愿将徐州相让。”刘备推辞说:“我功微德薄,今来相救本是出自大义,怎敢有吞并之心。”二人推来推去,没有结果,府吏们相劝说:“今日兵临城下,是先商议退兵之计为好,让位之事可容日后再议。”刘备赞成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若他不答应,再与他交战也不晚。”刘备写道:“目前国内忧患无穷,董卓的余党没有肃清,造反的农民到处都是。你应该以朝廷为重,不要图报私仇,你如果撤回徐州之兵,以救国难,那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火冒三丈,大发雷霆,骂道:“刘备是什么人?胆敢来教训我!将送信的人给我斩首,全军上下马上攻城,我看他刘备到底有何本事!”曹操手下有一位谋士,名叫郭嘉,是深谋远虑的人。他看曹操发怒,便好言相劝说:“不能这样,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是很合乎礼节的。我们千万不能鲁莽,也应用好话去安抚他,松懈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攻城,就可以顺利地拿下来了。”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款待送信的使者,又写回信给刘备。曹操正在与使者闲聊的时候,忽然有流星马前来报告,说吕布的军队已经攻破衮州,正在进攻濮阳,曹操顿时惊恐万状,大声喊道:“衮州有失,我们无家可归了,马上撤出徐州!”
中国自古就有反战的传统,因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兵的。所谓先礼后兵,就是先按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先礼后兵”也并非是软弱。“兵”是“礼”的后盾,二者相辅相成。“先礼后兵”,既能避免不必要的争战,还能彰显自己的王者风范。尽管兵不厌诈,可总以阴谋取胜终究惹人耻笑,倘若对胜利有充分的信心,就应该表现出大家风范,以信义为准则,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先礼后兵,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姚雪垠《
李自成》三卷二一章:“李自成为着南阳防守比较坚固,不想多损伤攻城将士,明知猛如虎不会投降,还是采取先礼后兵的办法,射书劝降。”
陈忠实《
白鹿原》三四章:“先礼后兵,先动员他一块起义,话说不通再动手抓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