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观
传说
相传,一日,观音菩萨出游至华蓥山上空,见方圆百里无大庙,无佛教之音像,无劝善之场地;多邪恶之人事。遂决定寻一名山圣地,引世人修建大庙,安印佛像、劝善世人。几经勘验,见华蓥山中段一峰状似巨鼎,地下宝藏甚丰,(故称宝鼎)便略施佛法,将正在修建′南堂′的主持和尚引至该峰。和尚悟出佛意。便于唐治德二年在宝鼎峰上修建了一座大寺庙,取名′光明寺′,意即佛光普照,大放光明之意。
风景
有人说,华蓥山上有千年古刹、秀美石林、神奇溶洞,下藏险峻沟壑、百尺瀑布。清代诗人胡作人曾赋诗赞美说:“山河俯瞰周千里,绝顶登临眼界宽。”宝鼎就是耸立在华蓥山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东朝宝鼎,西朝峨嵋” 。宝鼎是华蓥山的主峰,海拔1590.8米,是我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周围群山拱卫,山形似鼎,故称“宝鼎”。远远望去,宝鼎宛若巨人,气势恢弘地屹立在群山之颠。传承千年的古刹,古朴厚重的历史底蕴,悠久深厚的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奇妙无比的自然风景,共同构筑成为享誉巴蜀乃至全国的宝鼎风韵。
历史文化
数千年来,无数官宦信徒、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虔诚祈祷,观光猎奇,饱览风光,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形成了独特深邃的宝鼎文化。据清咸丰《华银山志》记载,宝鼎始建于唐朝至德二年 (757年)。相传,普贤大士曾在此现身显圣,周围的山民便在山顶建寺供奉,起名为“瑞峰禅寺”,后改名“光明寺”,意为佛光普照、大放光明。光明寺建寺1200余年来,香火不断。期间,光明寺也屡遭破坏,受损较为严重的是乾隆年间,房子全部被毁。1958年,由于全民大炼钢,寺庙建筑的损失尤为严重,“文革”中宝鼎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恢复重建,这座绵延千年的古寺才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建筑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镇守在此的两头威武的雄狮,正门上由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光明寺”寺名格外醒目,一如宝鼎般古朴、厚重、大气。仰头一望,四大天王各执法器,侍立两旁,个个横眉怒目。就在你心生敬畏时,笑佛弥勒又会在此时拂去你的战栗,让人觉得佛家文化的可亲,一怒一笑,浑然天成。再往里走,就是香火最旺盛的观音大殿。千手观音高8.6米,总计有48只大手,920只小手,每只大手拿一把法器,其法相庄严又不失和蔼,左右两边分别是龙女和善财童子,殿内还供奉着观音的十二大弟子。置身于大殿,不由感觉到分外的宁静祥和。
从观音大殿朝上走,中间经过文殊殿和千佛殿。千佛殿的墙壁上有一副对联:“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对联虽是佛理,却让路过此地的人警醒、深思。转过文殊殿,就是大雄宝殿。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高高的莲台上,正用一双慧眼洞察世间万物。
再往上走,就到了宝鼎的最高处——普贤殿。据一位熟悉宝鼎历史的老人介绍,单是普贤殿前的石板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踏上这样的石板,敬意会油然而生。走进普贤殿,规模虽不如观音殿,但其设计、装饰却别具匠心。骑在白象上的普贤大士,手执一柄如意,眼光随着洞开的大门深入到很远很远。如果循着普贤菩萨的目光,回转身来,便会发现,普贤殿正对着的就是山外的世界,仿佛只要心怀善念,就能享有这份博大和超脱。“月动幽魂香满阶,山门从此为君开。”所以,人们便选择观音菩萨的生日这天,放下尘世中的所有羁绊,相约来到这里,获取这份难得的静谧。因此,每年农历6月19日,宝鼎就会迎来最热闹,也是最繁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