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归来
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兔子归来》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故事发生在1969年7月16日至10月31日。该小说讲述主人公哈利返回家后,妻子反离家跟情人同居;以及哈利收留嬉皮士女孩吉尔和黑人逃犯斯基特后发生的事变。
内容简介
《兔子归来》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7月中旬到9月底的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兔子现在在他父亲一直工作的那家印刷厂里做工。在过去的10年里生活还算安逸,但变化即将到来。妻子詹妮斯在其父亲的车行里就职,而且正在与同一个单位的员工查理搞婚外恋。兔子知道此事,但不知怎么地并不想干预他们两人间的事,直到有一天他与詹妮斯发生了一场争吵,兔子发狠地打了她。詹妮斯于是弃家去和查理公开住在一起。不久,通过他的一位黑人工友的引见,兔子认识了嬉皮士少女吉尔并把她带回家住。很快,吉尔又把一个外号叫“斯基特”的黑人青年带到兔子的家里。此后,这3个人再加上兔子的儿子纳尔逊就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但兔子的行为引起了周围邻居的极度愤怒,吉尔与斯基特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所作所为,更让他们不能忍受。最终兔子的家被邻居烧毁。斯基特逃跑,吉尔却死在火灾里。兔子失去了自己的房子,不得不到父母家去住。更糟的是,他还失去了他的工作。幸好,最后在妹妹米姆的帮助下,兔子和詹妮斯又重归于好。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人文背景
盛行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除了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外,嬉皮士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嬉皮士文化的倡导者绝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基本都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大都来自于美国中上阶层的富裕家庭,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接受的是较为开明的教育,具有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他们打出自由、爱、和平的口号,参加各种示威活动,反对越南战争、反对父辈们崇尚的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们有些脱离了主流文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改造社会而奔走呼号,有些极端者采取吸毒、群居等反叛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主张和不满,社会上称他们为“花童”。他们的诉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
在美国历史上,妇女的地位一直都低于男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男人奔赴前线,大批妇女走入社会填补了战争期间劳动力的空缺,甚至还有部分妇女参加了军队,担任战场救护或军队文员,她们为美国社会和同盟国二战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战争一结束,大批退伍军人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回到了战前的工作岗位,妇女们只能重新回到家庭,承担起家庭的角色。妇女在家里伺候丈夫和孩子,满足于自己富裕的生活。但是受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妇女解放及性解放运动的影响,许多妇女开始对现有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表现出不满,她们要求同男人获得相同的地位和尊重。
1963年,美国女权主义思想家贝蒂·弗里丹发表了《女性的奥妙》一书,为妇女的权益呐喊,呼吁妇女为争取和男子一样的权利和地位而斗争,鼓励妇女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走入社会去寻求新的自我,这给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柱和理论上的指导。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寻求自由、自我和独立。
创作灵感
作者创作《兔子归来》小说,正是在为妇女的权益呐喊,呼吁妇女为争取和男子一样的权利和地位而斗争等思想的鼓舞下,创造出詹妮丝故事主人公,让她拒绝继续做一名家庭主妇,而是找到了一份工作并离家出走。
人物介绍
吉尔
吉尔,女孩,18岁,来自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富裕家庭,为了摆脱男友的控制和对家庭的不满,逃出了家庭,流落到布鲁厄的一个黑人酒吧,初次相识时,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稚气未脱的感觉,别人给的一杯饮料就会让她高兴得像个孩子。对于哈里来说,吉尔就像一位来自月球的孩子,一位花童:“她的眼睛是绿色的,像8月草地那种干燥的绿色,那是他最喜欢的颜色之一。”
吉尔年轻、活泼、聪明、身体健康,她住到哈里家里后,安排家里的生活起居,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像姐姐一样照顾哈里的儿子纳尔逊,并和他谈心,使哈里觉得他又找回了10年前失去的女儿,同时,她并不拒绝和哈里同床,她认为用自己的身体回报哈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哈里给她提供了住宿和食物,她同时扮演着女儿和情人的双重角色。哈里一方面被她奇特的魅力所吸引,一方面又痛恨她富裕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哈里是传统价值观的代表,对吉尔提出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新思想不能接受,他曾这样指责吉尔:“你们这些富家子,拿生命当儿戏,真让我恶心。你们朝那可怜的警察扔石头,而他们正在保护你们老爹的赃物呢。”
吉尔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她反对战争,代表的是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主张用爱来管理世界,崇尚无私和奉献。对于哈里对她的欲求、黑人斯基特对她的欲求,以及其他人对她的所有欲求,她都一一满足,她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性解放运动的影响,她曾对哈里解释说:“无论男人要求什么,‘我’一定会给,‘我’对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她会为了男人的兴趣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哈里的妹妹就认为吉尔的死,归根到底是她自己造成的。她不看重物质,父亲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她的白色的保时捷,也被她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她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可悲的是,她最终死于白人种族主义者纵起的大火中,无论是哈里还是斯基特都没有救她。
詹妮丝
詹妮丝,哈里的妻子,10年前那个“邋遢”“又蠢又笨”“整天只知道看电视”的“酒鬼”,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现在的她,性感、自信,充满活力。詹妮丝从其父亲那里接受了一批股票,并在车行里拥有了一份工作,成了一个有钱的女人,还和车行的同事查理搞起了婚外情。经济上的自足,和对查理的爱,使得詹妮丝容光焕发,充满了自信。她同哈里交谈时,使用的新词和她说话的思路和逻辑性,使哈里大吃一惊:“‘我’试图认真地看一下‘我’自己,看看‘我’到底是谁,该走什么路。”
表面上看,是哈里的冷漠促使詹妮丝逃离家庭去寻求自由和解放,从深层次看,却是詹妮丝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她去追寻外部的自由和解放。詹妮丝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与美国那个年代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哈里——兔子
哈里已经36岁,一事无成的他,只能步父亲的后尘在印刷厂当了一名排字工。此时的他和10年前相比,变得臃肿、颓废,安于现状,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居家男人”和“负责任的公民”,难怪其妻詹妮丝心疼地对哈里说:有好长时间都后悔,她让哈里回了家。哈里是个没有头脑的漂亮家伙,而詹妮丝得看着哈里这个家伙,一天天地死去。哈里与妻子的婚姻成了事实上的无夫妻生活的婚姻。他仇恨黑人甚至是外国人。他对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感到迷惘,但是他保持着沉默和安静,不知道该怎么办。
米姆
米姆是哈里的妹妹,本想成为演员的她最终沦为拉斯维加斯的一名妓女。说米姆是智者并不表明她是一个高尚的人,她其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实用主义者。米姆并不以自己的职业为耻,虽然她也承认她所干的可能是肮脏下流的活,但她认为,通常是公正诚实的,一切不过是个交易或者交换。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中产阶级的自我救赎和生存策略
《兔子归来》通过哈利与三位女性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兔子归来》小说主题的弦外之音——中产阶级的自我救赎和生存策略,呈现了厄普代克对社会、人生独特的理解。
厄普代克关注的,不是现代社会中能够呼风唤雨的英雄,而是把睿智的目光投向那些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中,有着“生存局限性”的广大中产阶级。这也许不是厄普代克对这个社会认识的全部,但至少他是从一个比较擅长的视角,去认真地观察和理解这个社会的。相对于极端自我、行尸走肉般的男主人公哈里,该小说中的三位问题女性,同时也是悲剧女性,作为受害者或受难者,她们承受着更多的苦难与不幸。逃而复返的哈里,沉沦在无法逃脱的现实世界里,单调机械的工作,乏味无聊的婚姻,再加上越南战争、黑人运动、科技的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等社会因素的作用,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他甚至懒得去做那怕一丝一毫的挣扎:“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技术的变化使得兔子作为一个美国人、白人、男人、丈夫甚至工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哀莫大于心死,但无论如何他得活着,因此女性成了他惟一可以寻找并依赖的慰藉。
《兔子归来》主要刻画了二位女性角色:詹妮丝、吉尔。詹妮丝和汽车行的推销员斯塔夫洛斯有了婚外情,一个似乎为了自己的欲望弃丈夫儿子于不顾的女人,但她勇敢追求真爱,坦然面对生活的一切,她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使她成为哈里在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吉尔是一个嬉皮士,一个来自富裕家庭但离家出走、一度与毒品有染的问题少女。她是堕落的天使,正是吉尔为哈里和纳尔逊带来了温情,并为他们开启了通向上帝和基督教的大门。米姆是一个混迹于西海岸的妓女,但厄普代克并没有贬低这个人物:她是一个智者,一个为了哥哥的家庭完整牺牲自己的不寻常的女性。女性的存在、挣扎、受难甚至死亡,才使哈里开始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反省,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1、现实中的镜子:詹妮丝
在《兔子,跑吧》小说中,哈里因为厌倦平淡琐碎的婚姻而选择了出走,没有任何目标,茫然无措,所以一场闹剧很快就收场了。在《兔子归来》小说中,36岁的哈里变得消极、麻木,无心挣脱业已无趣的婚姻。哈里对生活中的一切可能已经闭上了双眼。而此时的詹妮丝,选择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出轨”。在这场婚姻与爱的角力中,詹妮丝勇敢、热烈,能真诚地面她对自己的心;她并不缺少理性,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想努力寻找一个健全的本体。
她始终把握着自己的情感走向,尽管爱着斯塔夫洛斯,她对哈里及家庭仍有感情,始终没有和哈里离婚,这为她最后和哈里的复合埋下了伏笔。逃跑归来的哈里成为一个极端自我的人。小女儿不幸夭折,哈里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妻子,詹妮丝俨然已成了一个下贱的印第安女人,作为一个白人,哈里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
女儿的死亡不过是借口,两个人再也无法向对方开启心灵,倾吐心声,原先单调乏味的婚姻,正在走向死亡。詹妮丝不愿继续承受哈里的冷漠和一潭死水似的家庭生活,她与斯塔夫洛斯的婚外情成为必然。“他抛弃詹妮丝时,那天使般的冷酷无情、他回来时兴趣的突降和对家庭紧紧的守侯:这种混合中的某些东西,是詹妮丝无法饶恕的,这为詹妮丝自己的行为找到了理由。”当然,詹妮丝并非仅仅是出于满足生理欲望才和斯塔夫洛斯有婚外情。詹妮丝开始出于道德伦理的约束,她并不想让这段恋请浮于水面,但一个长期受难于冷暴力并在新的恋情中享受到了激情的女性,是无法掩饰自己的情感的。哈里的父亲反复提到关于詹妮丝和斯塔夫洛斯的传言,说明他们并没有刻意隐瞒什么。
哈里一家在希腊餐馆和斯塔夫洛斯“偶然”相遇时,詹妮丝表现得是那么心动,让哈里看出了些许端倪。哈里知道真相后,对詹妮丝实施了暴力:“他打了她三下、四下、五下,没法停止下来,他打得并不重,却已疼得她呜呜哭泣;她弯下身子以至他最后的几下殴打就像槌子一样打在了她的脖子和背部。”
哈里的殴打,并不表明他仍然爱着詹妮丝,那只是出于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而实施的一种本能的行为,或许在哈里看来,这是一个丈夫面对出轨的妻子必须履行的一个手续。可是,面对丈夫的暴力,与其说詹妮丝因肉体的痛苦而哭泣,还不如说詹妮丝饱受摧残的心灵在流泪。哈里的殴打并没有使詹妮丝屈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勇敢地喊出了:“‘我’爱他,‘我’为他做了一切,‘我’就是不为你做。”詹妮丝认识到,如果不拯救自己,那么她很可能会因这种无爱的婚姻窒息而死。
在与斯塔夫洛斯的交往中,詹妮丝感受到了生命的冲动与意义:“她感觉到了这点,于是内心发出了巨大而骇世的呼喊,似乎想挖出一个洞让生命重新返回来。”相比哈里,詹妮丝至少还有逃出来的动力。在妻子的身上,哈里似乎看到了过去那个逃出去的自己,但又不同于自己。自己的出逃盲目,没有任何动力,而詹妮丝却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目标:“哈里,不管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痛苦,‘我’都很抱歉,真的很抱歉,但是‘我们’一生中的此时此刻,都不要被负疚的感情所驱使,这是很重要的。‘我’正在努力想老老实实研究一下,‘我’想弄明白‘我’是谁,‘我’该往何处去。哈里,‘我’需要‘我们’俩来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决定。已经是1969年了,两个成熟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仅只是惰性而把对方闷死。‘我’正在寻找一个健全的本体,‘我’建议你也来寻找一个。”
热情而又不乏理性的詹妮丝,始终把握着自己命运,相反,哈里消极,茫然,陷于濒临死亡的婚姻中无法自拔:“很明显,兔子现在精神上已经垮掉了。”和他身边的人相比,哈里无法正视社会的任何变化,拒绝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男人、丈夫、父亲和儿子所存在的价值,他把自己的灵魂,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成为群体的对立面。詹妮丝就是距离哈里最近的一面镜子,他无法漠视詹妮丝的存在,不管是出于自觉或迫于压力,哈里也不得不偶尔审视自己的灵魂:“自从他拒绝让她再次怀孕以来,谋杀和犯罪感就全都归他所有了。”尽管哈里把婚姻失败,完全归咎于妻子,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是他用一个荒谬的借口尘封了妻子的情感,只是极端自我的他,没有勇气去承认和担当那份责任。
在哈里的眼中,詹妮丝一直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女人,人到中年更是魅力全无。但在这一瞬间哈里看到的是一个心中有爱、敢于直面自我的女性所绽放出的美丽。哈里屈服了,最终他不得不对詹妮丝说:“如果他能使你快乐,就跟他走吧。”也许,詹妮丝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哈利传输了这样的信息:置身于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要坦然面对人生的困惑和不幸,真诚面对自己的情感,至少应该拥有逃跑的冲动。
2、堕落的天使:吉尔
吉尔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是该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如果说詹妮丝为哈里竖起了一面现实生活中的镜子,那么对于信仰缺失的哈里来说,是吉尔为他开启了信仰之门。一方面,她出身富裕但无法感受家的温暖,为了追求自由而离家出走,但吉尔并不明白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什么,以及追求这种自由,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始终伴随着吉尔的是毒品、性和暴力,也许只有死亡,才能给她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吉尔给心如死灰的哈里带来了安宁和温馨,使得哈里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爱和宽恕。吉尔至少让哈里明白了三件事情: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美好的,但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肮脏的世界;人是渺小的,当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一粒沙子,一片树叶,是没有进化好的生物;人若想安然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必须彻底抛弃自我,培养爱心,学会宽恕。
哈里初见吉尔的时候,吉尔是一个离家出走、流落到一个黑人酒吧的白人少女:“孩童般的丰满,已经在她身上消失,而女人般的结实还没有形成。她是白嫩的皮肤里透着红色的那类人。”吉尔看上去是那么柔弱,以至于哈里第一眼看见她,就怯生生地感觉到该保护她。哈里对吉尔并非一见钟情,但难以抵御她的魅力:“她的手腕手臂,似乎是半透明的,属于另一种生灵;她还未成年,但女人味儿已初露端倪,这味儿就像他几乎能瞧见的小小齐伯林飞艇从她身上向四周飘散。”当吉尔暂时离开的时候,他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直到吉尔再次出现,他才恢复愉快的心情。哈里把无家可归的吉尔领回了家,表面上哈里成了吉尔的救世主,但正是吉尔使得这个一度荒芜的家,有了春天的气息。吉尔到来之前,“哈里和这个家不过是个陌生干涸之地,干涸冷清在宾州别墅区那块真空地带里徒劳地旋转着。”
吉尔代表着温暖、湿润,代表着新的生命,是上帝送给哈里和这个家庭的天使。自从詹妮丝出走之后,哈里重新拥有了女人的关爱,甚至“她做的饭菜已经更新了他对生活的品位”。纳尔逊不仅有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姐姐,更重要的是吉尔使纳尔逊第一次有了爱的冲动。哈里是一个缺失宗教信仰的人,他曾经揶揄道:“有人向‘我’走来说:‘我’是上帝。‘我’会说:把标志牌给‘我’看看。”吉尔是一个游离于两个世界的人,她笃信上帝,可惜她无法在上帝创造的那个美丽的世界,和她置身于其中的这个污浊的世界之间,找到什么相似之处。吉尔曾经这样描述上帝创造的那个世界:“世界是上帝制造的,它就没有铜臭味儿,它从不知疲倦,从不过分富足,也不过分匮乏,它总是丰富得恰到好处。”在吉尔的心中,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存在,而她所面对的世界却充满了自私、贪婪、暴力和冷漠。
理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吉尔成了迷途的羔羊,堕落的天使。她既能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荒唐事,又时时呈现出善良、温柔的本性。吉尔读书甚多,所以虽然年轻,但说话富有哲理。她曾如此分析宇宙与人的关系:“宇宙如此广袤无垠,‘我们’这部分又如此微乎其微。如此微乎其微,进化时,又如此之短。”在吉尔看来,相比宏大的宇宙,人是渺小的,不过是一些没有充分进化的、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微贱的生物。而人最大的缺陷,就是人的自我:“因为‘我们’的自我,使‘我们’变成了聋子。‘我们’的自我,使‘我们’变成了瞎子。一旦‘我们’只想到自己,就如同是在眼中吹进了一粒灰尘。”
一个沉湎在自我中的人,是无法爱人和感受到别人的爱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反而最终会失去自我:“‘我们’若是消除了自我,宇宙将会绝对地干干净净,所有的动物、岩石、蜘蛛、月亮、星星、沙粒都可以大胆地只干自己的事。”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除了自我就意识不到其他生命的存在。只有彼此关注才能继续生存,只有拥有爱心才能正视现实,正如吉尔对哈里所说:“人们因恐惧而跑已经跑得太久了,还是换成爱试试吧。”也许对吉尔而言,只有死亡方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熊熊烈火终使吉尔所有的罪恶和不幸化成了灰烬,而恰恰是她的烈火焚身,使得哈里麻木已久的心,感受到了失落和悔恨,当纳尔逊因为愤怒和绝望高声责骂哈里的时候,他只能无言以对。吉尔对哈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是吉尔唤醒了他。他不仅收留了对白人社会有着刻骨仇恨的黑人斯基特,而且最终帮助被通缉的斯基特逃离了警察的追捕。
《兔子归来》中的三位女性远非完美,相反都是有着重大缺陷的女性,但厄普代克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她们。在作家的笔下,她们并没有完全沉沦,她们身上所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正是男主人公哈里所缺乏的。
在一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高尚与卑鄙,激进与保守,冷酷与温情,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一个微量元素,人常常游离在这些界限之间,每个人都有可能彷徨、悲伤、叛逆、逃避,甚至堕落,但却没有理由放弃自我救赎,也没有理由停止与命运的抗争,不管这种抗争多么无奈,或者这种抗争,本质上并不能给他们的个人生活带来理想中的变化,但就在这种永不停止的抗争中,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继续生存下去。
美国中产阶级“最后的灵魂画师”已经驾鹤西去了,但广大的美国中产阶级仍然要继续生活下去,仍然要面对经济危机和生活中其他想得到或想不到的麻烦甚至灾难。好在这位画师已经给他们留下了一面镜子,哪怕偶尔对照一下这面镜子,他们今后的路兴许都能走得更好。
艺术特色
明暗主线巧妙掩映下的异质空间
《兔子归来》共分四章,分别是:1、爸爸/妈妈/月亮;2、吉尔;3、斯基特;4、米姆。登月活动多次登场,该小说每章都以有关宇航活动的描写起始,以太空飞行的种种意象将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厄普代克巧妙地把明线——阿波罗号发射、太空对接、返航的太空登月活动与暗线——兔子家庭破碎与重组、临时家庭的组建与破碎,一一对应,丝丝入扣,细致地展现了主人公们面对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美国社会矛盾而困惑的心理变化。作者高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一章以宇航员沙塔罗夫和联盟五号指挥官沃利诺夫的对话开始,以阿波罗发射象征詹妮斯和吉尔的离家出走,两人出走的原因迥然不同:詹妮斯受到20世纪60年代风生水起的“性解放”运动思想的影响,为追求理想的伴侣和找寻自我而抛夫别子、毅然出走;吉尔则是当时美国社会上轰轰烈烈“反文化”运动的拥趸。
第二、三章以阿波罗飞船的太空对接来象征詹妮斯与查理的私通、兔子与吉尔的偶遇、斯基特的介入以及两个临时“新家庭”的组成。第二章开篇引用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原文“这儿完全不同,但很诱人”,预示了兔子和吉尔的初次邂逅,含蓄地表明他们会为对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所吸引;第三章援引联盟号宇航员的惊呼“我们遭到破坏,我们遭到破坏”来象征兔子和吉尔、兔子和斯基特、吉尔和斯基特之间矛盾的产生、冲突的出现和激化。在这里,作者以精致细腻的笔触、生动的人物对话行动和心理刻画,不仅还原了传统思想与“反文化”运动的激烈碰撞以及黑人与白人之间无处不在的种族冲突,而且深刻地展示了“反文化”运动(特别是黑人民权运动)内部的多重分歧和最终分裂的必然性。
而在最后一章即第四章,作者借用奥尔德林上校对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操纵阿波罗二号返航行动的指示,昭示着米姆的出现,对于兔子家庭重组的催化剂作用。厄普代克安排兔子的妹妹米姆用以身相许的方式,拆散詹妮斯和查理这对露水夫妻,使前者与其丈夫兔子破镜重圆、重归于好。同时吉尔被邻居的一把大火烧死而“黑人基督”斯基特则落荒而逃的结局来寓示“反文化”运动自身的悲剧性根源所在。
通过对厄普代克《兔子归来》中明线、暗线的分述与对应的梳理,可以探微该小说建构的宏观、微观上的空间,如美国社会、反文化运动(狭义)、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兔子的家庭空间。这些空间规模不同,功能各异,涵盖性别空间、家庭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等。
对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借鉴
1968年的美国电影《2001:太空漫游》展示了人类技术和暴力之间的平行进化。在《兔子归来》小说中,作者厄普代克高妙地借鉴了《2001:太空漫游》电影的创作主题,精心运用电影的每一个要素,描述了《兔子归来》小说的主题:对爱和自我等虚空的无尽探寻。
在《兔子归来》小说里,兔子一家在电影院观看电影《2001:太空漫游》。该电影正呼应《兔子归来》小说的主题,该小说中的人物也正从旧世界中挣脱,探求新世界。
在小说《兔子归来》里,以当时阿波罗登月的历史事件为小说的时代背景,以阿波罗发射——对接和返航为该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贯穿《兔子归来》作品首尾,主宰着《兔子归来》小说的基调,象征着探险活动加剧后奇异世界的必然出现。它以火箭发射象征着詹妮斯和吉尔离家出走,用兔子家庭的破裂,象征了美国社会传统价值和旧文化的衰落,以太空舱的对接象征着詹妮斯与查理、兔子与吉尔的私通,以阿波罗的返航象征着詹妮斯与兔子重归于好。
1、阿波罗发射与詹妮斯和吉尔的离家出走
对轨即宇宙飞船离开地球与对接舱组成空间站,詹妮丝离开丈夫,与情人查理同居是为了追寻女性的自我和独立,摆脱作为家庭主妇的宿命;吉尔逃离她父母的上流社会是为了寻求她和平博爱的理想;斯基特逃离警察的追踪是为了寻求摆脱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理想化的黑人社会,而他本人将成为这个理想社会的先知。
2、太空对接:“这里跟地球不同,但这里的确很美。”
如果说詹妮斯与查理的私通象征着詹妮丝对自我的追寻,那么兔子与吉尔的邂逅与相处,则反映了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反文化”运动这两种截然对立文化之间的的交锋、妥协与融合。他称吉尔“月儿”,本是指出生在被月亮统治的巨蟹宫时段的人,又名“花孩儿”,吉尔就是佩戴者花朵以象征、爱情和平与美好的佩花嬉皮士。吉尔给兔子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死气沉沉的兔子开始苏醒。“她的手腕手臂似乎是半透明的,属于另一种生灵,他几乎能瞧见的小小齐伯林飞艇从她身上向四周飘散。”飞船飞入了太空,吉尔将兔子带入了神秘的梦境,难以自拔:“他的内心扩展着,包容了使地球和其他星球连接起来的条条磁力线,以及太空中国这云层的地球发出的蓝幽幽的光辉,他自己和他的家却依然显得如此陌生,枯竭,冷清与空当在佩恩别墅那空濛之地旋转着,恰如太空中一直废弃不用的飞行舱。他一点儿也不想回去。”
兔子已经沉溺于太空的美好虚幻,沉溺于吉尔营造出的那种他梦想过的家庭生活。“黑人基督斯”斯基特对兔子和吉尔的长篇说教,描绘了以他为代表的黑人激进势力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表现了他们为了争取更大权力空间的黑人无政府主义。兔子与斯基特的对峙与冲突,则展示了白人至上主义与黑人民权运动两种思想的正面交锋,是一种赤裸裸的围绕权力机制运作的战斗。
在《兔子归来》里,随着吉尔和斯基特的先后加入,厄普代克精心打造了一个由成年白人,白人少年和白人少女以及黑人组成的临时“新家庭”,这个新家庭危机四伏,动荡不安,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代表传统主流思想的兔子和“反文化”运动思潮的代表吉尔特别是斯基特之间经常展开激烈交锋,思想的、肢体的种族冲突不断激化。最终这个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新家庭,随着吉尔的被烧死和斯基特的仓皇出逃而遭到彻底毁灭,在更深层次意义上表明了所谓的“反文化”运动自身固有的矛盾症结所在。
3、阿波罗返航
吉尔被烧死,斯基特逃跑表明了曾经轰轰烈烈的“反文化”运动的陷入虚无、走向毁灭。詹妮斯与兔子的重归于好也有其必然性。在《兔子归来》小说里,兔子曾把家比作飞船,“然而,宇宙飞行器是空的。那只空空的长盒子搁在佩恩别墅区的黑暗处,正在真空里缓慢旋转着,孩子怕回家。兔子也是如此。”在米姆的帮助下,因为詹妮斯的离去而空荡的飞船最终对接成功,迎接了詹妮斯的回归。不难看出,空间站的成功接轨早已预示了兔子和詹妮斯的和好。
空间站接轨成功,宇航员从离开地球去茫茫太空中的孤独旅行,到最终在空间站遇到同伴,也是一种回归的象征。这场梦境过后,兔子不得不承认,他一直持有的信念“美国是解放者,美国是理智所在,美国是光明所在。”是错误的,越战并不正义,社会中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也毫无道理。他所崇拜的美国梦和他坚持的传统价值观念已经全面瓦解。迷茫麻木而又困惑无助的兔子在经过了吉尔和斯基特指引的“太空之旅”下,终于认清“宇宙的中心,每次狂飙卷下的枫树种子都比整个银河系更加重要。现在时过境迁了。”也终于清醒过来,开始客观的思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他在梦中感觉到吉尔的爱抚,悲痛过后他对吉尔的内疚终于得到释怀,也就此终结了他和斯基特、吉尔的关系。他和詹妮斯最终重新走到一起,但是已经今非昔比,传统价值观念正被“反文化”运动无情冲击、激荡,新旧文化的矛盾已经内化到个人行为之中。
在《兔子归来》作品中,兔子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价值理念;詹妮斯离开丈夫投入情人怀抱寻求安慰和独立;吉尔离家出走寻找温暖和理想;斯基特从警察局逃脱寻求黑人平等的主权,所有人都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环境, 前景如虚幻神秘的外太空一样未知。《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人类在宇宙面前如此渺小,正如兔子的感叹: “安乐椅,他常常坐在上面使劲摇,让尘埃在斜阳中升腾。这柱柱尘埃恰似无求的宇宙,每一粒尘埃便是一个地球,他便住在其中某一粒上,小的令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在这个世界,他的存在感是那样的微弱。而电影中稀疏的行星如同简妮丝和他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很远,詹妮斯的通奸则加速了兔子的脱离,促使他飞到了吉尔和斯基特的太空去。
作品评价
《兔子归来》细致地刻画了“兔子”、他的妻子詹妮丝、白人嬉皮士吉尔等几个典型人物受反文化运动影响而引起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揭示了急剧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美国白人社会的僵化、人们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怀疑、焦虑和挑战。
——李彬(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美国作家。1932年3月18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逝于2009年1月27日。父亲威斯利·厄普代克是位中学数学教师,母亲琳达·格雷斯·厄普代克是位作家。在厄普代克13岁的时候,全家迁移到普拉威尔的农场。在那里,他度过了孤独的少年时期。但也正是这份孤独,激发了厄普代克少年的想像力以及逃离孤独的欲望。他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毕业的时候,厄普代克因为喜欢世界上最古老的幽默杂志《哈佛妙文》,所以选择进入了它的所在地——哈佛大学,1950年在哈佛大学攻读英文系,入校后开始为《哈佛妙文》写作,后来进入该杂志作编辑。开始时写一些卡通类文章,不久即转入诗歌与散文创作。
1954年,厄普代克大学毕业,荣获了“最优等”的拉丁文学位荣誉,同时还获得了诺克斯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1955年从英国回来后,他成为了《纽约客》杂志的一员,写作评论、诗歌、短篇小说与文学评论。自此,厄普代克开始以写作为生。
作品有:《兔子,跑吧》(Rabbit Run,1960)、《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所组成的“兔子”四部曲,《夫妇们》、《马人》、《政变》、《恐怖分子》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4 23:1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