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是党
中央、
国务院授予在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
荣誉称号,授予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评选表彰工作为每5年一次。
历史沿革
早期背景
劳模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的社会精英。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的劳模情结还得从20世纪30年代的苏维埃时期说起。1933年5月中旬,在已经进入多雨季节的江西瑞金,一场1.4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在武阳区武阳村紧锣密鼓地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的第一次关于农业工作的大会。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劳模工作又作了专门的论述,毛泽东表示,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卓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1938年1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展览会的宗旨是,“通过这一竞赛运动,在国防生产战线上,将有千万个劳动英雄产生出来”。1939年,党中央及边区仍然承受着经济上的巨大困难,毛泽东为此发出了大生产的号召,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规定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西北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论述了学习劳模的重要意义。
1943年11月26日,边区政府在延安同时举行了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和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总结交流了生产经验,给劳模发了优厚的奖金,表扬和奖励了185名劳动英雄,其中25人获特等奖励,每人奖金3万元(边币),并颁发分别有毛泽东、朱德、高岗、贺龙、林伯渠、李鼎铭等亲笔题字的奖状。大会还通过《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宣言》。
1945年1月,毛泽东在讲话中凝练劳模的核心价值为三重角色:一是生产实践的引领者,通过模范行为带动群众;二是群众组织的骨干力量,作为核心推动工作并培养为未来干部;三是党群关系的纽带,双向传递政策民意,构建上下贯通机制。1945年以后,劳动英雄的评选表彰不再由边区政府统一进行,改为由各县政府自主选择区域和日期举办。1947年,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劳模评选工作暂时中断。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具有凝聚人心、调动人民群众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劳模表彰活动,愈发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各领域、各行业不断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劳模评选,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其感召力和影响力也更加强烈。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京召开。本次大会共有464人荣获了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9月25日,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李济深、张澜出席。朱德主持开幕式,政务院副总理陈云致开幕词,毛泽东致祝词。9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10月2日大会闭幕,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作会议总结。大会通过了《向毛主席的致敬信》。
。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再度在北京召开。4月30日,会议在北京体育馆开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出席。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惹愚主持开幕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致开幕词,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致祝词。5月2日,赖惹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期间,国务院各办公室主任、全国妇联主席、团中央书记、中国科学院院长作了专题报告。5月10日大会闭幕,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朱学范致闭幕词。会议发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体代表给全国职工的一封信》。马永顺、王全禄、王崇伦、张秉贵、赵梦桃、时传祥、王进喜等劳动英雄,以及华罗庚、钱学森等教授、科学家受到表彰。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劳模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总结与传播先进经验和技术,把他们创造的先进工作法、先进工具、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经验迅速传播给全体劳动者。
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10月25日,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致祝词,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大会作报告。大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谭震林、李先念、聂荣臻、陆定一,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全国妇联主席蔡畅作了专题报告;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招待全体代表。11月8日大会闭幕,周恩来总理向各代表团授奖旗,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长曾山致闭幕词。大会通过了《向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致全国职工书》、《向全国农民兄弟姐妹致敬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电》。会议代表6577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2565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267人。
1960年6月1日至11日,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北京举行,会议代表5806人。6月1日,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邓小平等出席。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枫作工作报告。大会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讲话;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招待全体代表。6月11日大会闭幕,通过了《向党中央、毛主席致敬电》。林枫向代表发了奖,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张际春致闭幕词。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3092个,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686人。
改革开放初期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先后在大庆油田和北京举行,会议代表7000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大庆式企业、全国先进企业称号2126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85人。4月20日,会议在大庆油田开幕。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主持开幕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致开幕词,时任大庆市委书记宋振明介绍大庆的基本经验。4月27日,大会在北京继续进行。5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受中央委托向大会作报告。5月14日大会闭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致闭幕词,时任副总理王震、谷牧向代表颁布发《光荣册》。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代表近6000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26个,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213人。3月18日,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主持开幕式,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报告。3月24日,华国锋向大会作报告。3月31日大会闭幕,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书面讲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致闭幕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向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奖。
1978年6月20日至7月9日,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代表5000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财贸战线大庆式企业称号736个,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称号381人。6月20日,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主持开幕式,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讲话。7月9日大会闭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致闭幕词,时任副总理陈永贵、王震、康世恩向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奖。
1979年9月28日,国务院表彰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代表340人。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企业称号118个,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22个。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出席大会。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颁奖。出席大会的代表向全国工交基建战线的职工发出倡议书。
1979年12月28日,国务院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代表691人。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351个,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40人。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出席大会。大会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主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致词,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颁奖。全国劳动摸范史来贺、刘靖慧宣读了学习全国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的倡议书。
常态化时期
1989年9目28日至10月2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3065人。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790人。9月28日,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江泽民、李鹏、杨尚昆、万里等出席。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主持开幕式,李鹏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先进模范代表授奖。
1995年4月29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会议7000余人。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877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出席大会。大会由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主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宣读了《争做“改革、发展、稳定”的模范》的倡议书。
2000年4月29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946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出席大会。大会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全国劳动模范李黄玺宣读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倡议书》。
2005年4月30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2969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出席大会。大会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全国劳模代表许振超宣读《倡议书》。
2010年4月27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2985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大会。大会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宣读《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全国劳模代表王洪军宣读《倡议书》。
2015年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刘云山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决定指出,20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品格高尚、业绩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2064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授予9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决定指出,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5年1月15日,
全国总工会会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统战部组织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部署会。202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推荐评选工作正式启动。2025年3月,北京、天津、河北、湖南、江苏、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开始公示全国劳动模范拟推荐人选。3月30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的公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表彰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工人、农民、科教人员、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劳动者。根据工作部署,经自下而上、层层选拔、好中选优,确定1677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6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
荣誉概况
一个国家的非凡成就,总是由点点滴滴的平凡人物汇集而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以劳模为代表的广大工人阶级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平凡的双手创造不平凡的梦想。2020年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筹委会办公室主任、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介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评选表彰劳动模范,1950年至今先后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30000人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计划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召开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因此推迟。
2020年1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共表彰2493名人选,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689名、全国先进工作者804名;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1192人,占总人数的47.8%;农民500人,占20.1%;机关事业单位人员801人,占32.1%。
评选规则
评选流程
劳模评选是一项极其复杂严肃的工作,以2020年评选工作为例。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专门成立2020年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筹备委员会。
2月,制定印发《推荐评选工作有关政策说明》,指导各单位做好人选推荐工作。
3月,召开筹委会办公室会议,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研究部署工作,指导各单位上报推荐材料并进行初审。
5月,基本完成初审工作。
7月,基本完成复审工作。
10月15日至19日,在人民日报进行为期5天的全国公示。
10月21日,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筹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大会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拟表彰人选名单,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
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11月,将拟表彰人选名单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评选工作
如何确保评选表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执行‘两审三公示’程序,即实行初审、复审两次审查,在所在单位、省级和全国进行三级公示。在推荐审核所有工作环节中,严格评选标准,严肃评选纪律,认真处理举报事项,该调整的调整,该拿下的拿下,确保人选能够树得起、立得住,经得起检验。
在组织培训并掌握相关条件和标准的基础上,人选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居民会议、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等民主程序,在基层单位公示、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无异议后,才能够按程序申报推荐材料。不符合要求的,退回重来。
在审核环节,将人选按身份划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人选,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人选,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人选,由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统战部按照统一标准分别牵头审核。同时并对所有人选进行初审和复审。
在公示环节,推荐人选都必须通过三次公示,第一次是在本单位进行5个工作日公示,第二次是在各省主要媒体进行5个工作日省级公示,第三次是10月15至19日在《人民日报》进行全国范围内公示。对于公示中反映的问题,相关省级主管部门逐一核查、出具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省级党委同意。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筹委会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核查报告和处理建议认真研究把关,确保人选质量。
在征求意见环节,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省级层面,所有人选均征求公安部门意见,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所在单位性质,分别征得组织、纪检、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税务、市场监管、工商联等部门同意。在全国层面,对于企业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负责人,须分别征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委同意;对于垂直管理人员,分别征求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7个单位意见。
评选条件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是
劳模精神,也是成为劳模的必备条件。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
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只要有想法、肯干事、敢创新,任何人都
有机会成为劳模。
2020年受表彰人选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推荐评选条件,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
先进性。人选都经过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认定,基本上具有省部级表彰奖励的荣誉基础,并且近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创造了突出业绩。二是,具有广泛的
代表性和群众性。受表彰人员中,中共党员2015名;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58名;女性578人,占23.2%;
少数民族226人,占9.1%。人选基本涵盖各个领域和行业,尤其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比例较高。三是,
选树了一批抗疫先进典型。按照筹委会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荐评审出300名奋战在抗击
新冠肺炎一线的先进个人,他们逆行出征、无私无畏,作出了突出贡献。
授予形式
全国劳动模范授予形式分为:召开表彰大会、工作会议、零散表彰等。
评选特点
回顾近30年来的劳模评选变化状况,这一时期的劳模评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评选方式更加科学民主。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荐人选需自下而上产生,并接受公众监督。二是评选标准更加合理。在倡导“无私奉献”的同时,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三是评选范围更加广泛,劳模的构成多样化。随着人们对劳动认识的深化,评选对象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体育明星均可参加全国劳模的评选。四是注重持续提高一线职工和农民的劳模比例。五是表彰规模日趋稳定。每次表彰人数均在3000人左右,且只对个人进行表彰,不再对集体进行表彰。
劳模奖章
新设计的奖章,通径从55毫米扩大到60毫米,凸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彰显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奖章主章部分将“五星”、“天安门”、“旗帜”、“书籍”、“齿轮”、“谷穗”造型融合。“五星”象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中国人民;“天安门”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国家荣誉;“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农民等广大劳动群众;“书籍”象征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工作者,代表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旗帜”象征先锋,寓意每一个获此殊荣的人,都是一面光辉旗帜。
外圈部分将“电磁波”、“祥云”、“光芒”、“红色五角星”造型融合。“电磁波”象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广大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信心和决心;“祥云”象征“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携手共创”;“光芒”象征劳动者无尚的荣耀;“红色五角星”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届表彰
参考资料来源
劳模精神
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不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现了翻身,而且在社会、文化领域也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等劳动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既体现为做雷锋式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又体现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央苏区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千百年来受剥削的劳动者成为根据地建设的主人。1933年,在江西瑞金的春耕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出席了在武阳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号召瑞金全县人民向武阳区学习,鼓励他们继续搞好夏季生产,有力地调动了苏区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苏区开展的生产竞赛、工作竞赛以及对模范人物的表彰经验,也影响到其他的根据地,劳模运动在不同的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召开首届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对劳动模范产生的程序、名额分配和当选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劳模运动更加深入全面开展。毛泽东同志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不仅强调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群众组织起来进行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生产建设,而且把群众路线作为共产党组织工作的关键,号召党员干部要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之后,以延安为中心发起的大生产运动和劳模评选逐步向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等各个抗日根据地扩展。1944年12月2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了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会议期间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模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先进工作者的劳模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如“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先进模范,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就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体现了作为主人翁的强烈责任感。劳模队伍的迅速壮大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劳模继承了老一代劳模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同时又展现迸发出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出现了“蓝领专家”孔祥瑞、“人民英模”吴仁宝、“新时代活雷锋”徐虎、“知识工人”邓建军等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带动群众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劳模表彰制度是我国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从1932年到1949年根据地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与劳模评选,到1949年至1978年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的劳模运动,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劳模表彰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也与时俱进,劳模精神既是扎根基层一线的生产精神,也是强调技术技能的工匠精神,还是攻克难关的科学家精神,这些都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
社会评价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裔式娟、杨富珍、时传祥、王进喜、倪志福,到60年代的焦裕禄、邓炎棠、马凤英,这些劳模都诞生于国家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当时,全国自上而下需要有模范形象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劳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这些深受毛泽东思想鼓舞,并在毛泽东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批劳模,在全社会树立起了榜样,他们不愧为人民的楷模、社会的中坚、国家的脊梁、民族的精英。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它的最终落脚点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不断阐释、反复强调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也是劳模表彰活动诞生至今始终不变的终极诉求。“群英会”“感动中国”“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每个时代劳模身上所汇聚的人格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是对公民文明素养最为真切的诠释。也正因为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倡导,才使劳模这一称号深入人心,才使劳模这一群体在社会上享有无上荣光,才使学习劳模成为全社会永不过时的风尚。(《天津日报》评)
精神永续,薪火相传。追随劳动模范的奋斗足迹,总能找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共同特征。这24字“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代代传承。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奋斗历程,生动讲述劳动模范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圆梦故事,让劳动模范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推崇劳动者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光明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