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恐怖主义的历史发展”。主要叙述恐怖主义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为了揭示恐怖主义不断从国内社会向国际社会蔓延、从精英主义向平民主义发展的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章“国家反恐措施及其局限”。主要是论述世界主要国家的反恐怖政策与实践。由于不同国家在国家利益和安全观念上的差异,国家虽然拥有最强大的反恐怖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但是在处理恐怖主义这一全球性问题时,却可能相互冲突,从而在打击自己所认定的恐怖主义的同时,可能刺激了新恐怖活动的产生。
第三章“区域性国际反恐合作”。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几乎任何恐怖活动,在行为主体、活动区域、受害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可能是跨国的或国际化的。国内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在概念上虽然存在着区别的可能,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的界限与差异已经非常模糊。而绝大部分恐怖组织,如拉美、中东和南亚等,都是以区域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尽管其资金来源等可能是全球性的。鉴于此,区域性的反恐怖合作将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章“建立全球反恐体系”。这种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国框架下反恐怖合作机制,包括各种公约、决议和国际组织的反恐怖政策。这一层次的反恐怖合作机制,已经在很大意义上具有了全球治理特征,也是未来全球治理恐怖主义的基础。
第五章“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及其治理”。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是全球化时代信息、资金、人员流动的产物,并且也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问题展开的国际合作,不仅是打击恐怖主义的制度性基础,也是通过全球治理时代的重要桥梁。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恐怖主义与全球社会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对恐怖主义的治理也要与对全球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这种改造涉及全球主义观念,对国家利益的超越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再造以及和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等。
张家栋1977年9月出生,原籍安徽霍邱。1993年毕业于
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曾任中小学教师;1997年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获专科文凭;1999-2001年在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学习,获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2001-2004年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习,获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7月起,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反恐怖、反扩散、非传统安全问题、出口控制和中美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兼任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目前已出版《
恐怖主义论》(时事出版社)和《全球化时代的恐怖主义及其治理》(上海三联书店)两本著作,在国内外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为报纸和杂志撰写文章数十篇。曾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参加会议和访问活动。2005年1-2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参加国际访问者项目;2007年6-12月,赴美国蒙太雷国际问题研究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MIIS)、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 UGA)、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和美国其他相关部门学习、交流。目前,与德国慕尼黑汉斯.塞德尔基金会(Hanns Seidel Stiftung, HSS)合作,负责中欧安全对话的中方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