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拼音:bā)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相背的两画构成,表示分离或划分。“八”的本义指分别。后多用于数字,基本义表示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也表示多数或多次。为了表示分别之义,于是另造从八从刀的“
分”字表示分别。
字源演变
指事字。“八”字的甲骨文写作图1,金文写作图2、3,字形均像两条相背的弧线,像一个物体分开成两部分,背向相对。战国文字写作图4,小篆写作图5,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
“八”的本义大致和分开有关系,把一个事物分成两半、掰开,这个字和“半”“分”“掰”等字有着同源关系。林义光《文源》就说:“八、分双声对转,实本同字。”高鸿缙《中国字例》进一步申述其意:“林说是也。八之意本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动词,后世(殷代已然)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为意符(言刀所以分也)作分,以还其原。殷以来两字分行,鲜知其本为一字矣。”诸位古文字学家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八”与“分”是一组古今字,“八”是古字,而“分”是后起的今字。
甲骨文、金文中的“八”字虽然屡见,却尚未见有用其本义者。“八”更多是用作数词,表示七和九之间的整数。“八”字除用作数目字外,在传世文献乃至出土的文献中,已经不再承担记录其本义“分”的职责而由后起“分”字全权负责。据张世超等《金文形义通解》,金文中的“八”字的字用有三:一是数词;二是序数;三是“八𠂤(师)”,即西周军队名称。《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情形相同。
综上,“八”与“分”是一组古今字,因“八”借用为数目字后,其本来的“分”义就由后起“分”字全权承担。
“八”除了作为具体的数词外,还被用来泛指各个方面、多的意思,例如“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面来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竿子打不着”等,其中的“八面”“八方”中的“八”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数字“八”了,而是泛指各个方面、各方,而“八竿子”中的“八”是泛指多。
由于“八”与“发”读音相近,“发”寓意“发达”“发家”等,故“八”备受青睐,电话号、车牌号,甚至东西的价格人们认为都要有“八”才吉利。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八部】博拔切(bā)
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
说文解字注
“(八)别也”注:此以双声叠韵说其义。
“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博拔切,古音在十一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部】 八;部外笔画:0
《
唐韵》博拔切,《
集韵》《
韵会》《正韵》布拔切,并音捌。《
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徐曰:数之八,两两相背,是别也。少阴数,木数也。《
玉篇》:数也。
又《集韵》:补内切,音背。《赵古则六书本义》:八,音背,分异也,象分开相八形,转为布拔切,少阴数也。
又《韵补》:叶笔别切,音䇷。张衡《舞赋》:声变谐集,应激成节。度终复位,以授二八。
又《韵补》:叶必益切,音璧。
张衡《
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国语称巴巴。《唐书·李怀光传》: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左撇短右捺长。短撇在左半格,从横中线上侧起笔。长捺从短撇右上方起笔,捺脚与撇尖大致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