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归·湘中送胡德华》是宋代音乐家、词人
姜夔的词作。此词写客中送客。上片写别时景色,描绘莲花坠红、梧叶纷飞、蟋蟀凄鸣的秋色,渲染凄凉感伤的气氛。下片写送别情景,抒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良好祝愿。全词以清笔写浓愁,以健笔写深哀,感情真切而不流于颓表,细腻有层次的抒情笔法配以移步换形的结构形式,显示出姜夔词清健空灵的艺术风格。
作品原文
八归⑴·湘中送胡德华⑵
芳莲坠粉⑶,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⑷。无端抱影销魂处⑸,还见篠墙萤暗⑹,藓阶蛩切⑺。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⑻?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⑼。
长恨相从未款⑽,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⑾,棹移人远⑿,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⒀,倚竹愁生步罗袜⒁。归来后,翠尊双饮⒂,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八归:
词牌名,姜夔
自度曲,仄韵,双调一百十五字。
⑵湘中:此指长沙。胡德华:作者友人,其生平事迹不详。
⑶坠粉:指莲花花须坠落。
⑷暗雨:夜雨。乍:忽然。
⑸抱影:与自己的影子相伴,形容孤独。
⑹篠(xiǎo)墙:指竹墙,竹篱院墙。篠,细竹子。
⑺蛩(qióng)切:蟋蟀的叫声很急,以此形容孤独寂寞。蛩,蟋蟀。
⑻“送客”二句:
白居易《
琵琶行》:“浔阳江畔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全诗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此化用来渲染客中送别之情。
⑼啼鴂(jué):亦作“鹈鴂”“鶗鴃”,即杜鹃鸟,啼声悲切。
⑽相从未款:交往还未够。款,恳切。“未款”不是交往不深,而是交往未够,故“长恨(憾)”。
⑾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⑿棹(zhào):划船的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⒀文君:
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富商卓王孙之女,善弹琴。闻
司马相如鼓琴,两情相悦,出奔成都,不久返回,为生计当垆卖酒。此借指胡德华的妻子。
⒁倚竹:
杜甫《
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罗袜:
李白《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此化用拟想胡妻在家盼归之状。
⒂翠尊:翠玉的酒杯。
⒃玲珑闲看月: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玲珑,明彻貌。
白话译文
荷花飘落,稀疏的梧桐开始坠下绿叶。庭院里,一场秋雨刚停歇。我说不出原因,一个人突然独自伤悲。又看见竹篱边的萤火虫在幽暗中飞来飞去,苔阶旁的蟋蟀叫声更令人断肠。我送别客人,重寻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为你演奏一曲?最可惜的是把一片江山大好风景,却付给悲鸣的鸟儿。
常常遗憾我们相识相知时间太短,而今在这落花时节,为何又要无奈地依依相别?清冷的洲渚烟水茫茫,船桨摇动,友人的行舟已远,如一片轻叶。他的妻子一定在家中盼望着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凭罗袜上染上清尘。等到丈夫归来后,夫妻二人幸福地团圆,双双下了珠帘,对着明月对饮到天明。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旅居长沙(今属湖南)上为送别友人而作。据
夏承焘《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考证,此词大约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以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全词描述了离别前的忧伤、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悬想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前面实写,后面虚写,多次转移时间和空间,逐层抒发离情别绪,在章法和布局方面颇具匠心。
上阕刻画客中庭院之萧瑟,为离愁作铺垫,可分两层。前六句为一层,以雨后寂寞萧条的庭院为背景,写别前的忧伤。莲花凋零了粉色的花瓣,桐树吹动着带绿的叶子,是初秋院中之景。竹篱边发光暗淡的萤虫,苔阶下鸣声凄切的蟋蟀,是秋夜庭前之物。这四样景物,有昼景,有夜景;有植物,有动物;植物又有花、有叶,动物又有光、有声,配置匀整,而且从目见写到耳闻,从视觉写到听觉,造成一种冷清凄迷的意境,无限烦恼尽在其中。中间“暗雨乍歇”写天时,“抱影销魂”写人事。“还见”二字,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何以如此,是因为即将送别友人。
江淹《
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种离愁别绪,由于用了许多惹愁的景物层层烘染,便见得加倍的浓重。这六句词,使人俨然进入
宋玉《
九辩》的境界。
“送客”以下开始转入离别,是第二层。场景由庭院逐渐移至送别的水边。西去,表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已非一回。“问水面琵琶谁拨”,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句,而改为以“问”字领起的设问句,语简意深,余味悠长,极尽其缠绵情绪。接着,“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则声情激越,境界阔远,寄慨遥深。啼鴂,又名子规、杜鹃,此鸟“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广韵》)。
屈原《
离骚》中有“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这里也是借啼鴂的鸣声来表现众芳芜秽、山河改容的衰飒景象,衬托离情,极为沉痛感人。其中还隐微地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飘泊江湖的迟暮之感,山河异色的忧愁之悲,都体现在这一凄迷阔远的境界之中。正是无限感慨都在虚处,意愈切而词愈微。
下阕写留客殷勤之意,也有两层意思。前六句承上,着重写惜别之情。“长恨”三句与
柳永《
雨霖铃》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同工之妙。柳词以“更那堪”三字递进一层,此词则以“而今何事”的设问追进一步,以倾吐惜别的深情。然后再以“渚寒”三句景语来代替情语,这里又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艺术手法相似,借淡烟寒水之中一叶行舟缥缈远去的景象,来表达送别者伫立江头,凝望着棹移人远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这与
周邦彦《兰陵王》“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迨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有异曲同工之妙。周词是站在离别者回望送别者的角度来写,姜词是从送别者眼中离别者远处的情景,虽角度不同而各尽其妙。
最后六句写别后,用美好的设想来排遣双方的离愁别恨。这里的文君借指胡的妻室。家里妻子盼归已久,一旦团聚,对饮赏月,闺室幽饮,其乐何极,抹下了一片情感的亮色。不过,说朋友的这片情感亮色,实际却照映出自己“抱影销魂”的凄寂更加凄寂。这是暗层表意结构,见出词人谋篇用笔之精深。“倚竹”句借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的妇女形象,以表现想象中胡妻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翠尊”三句亦化用李白同诗的后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描绘胡氏夫妇团聚的情景。点化前人诗句的艺术形象为自己所用,不着痕迹,尽得风流,这也是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首词以清笔写浓愁,以健笔写深哀,故感情真切而不流于颓表,符合白石词中和的特色。细腻而有层次的抒情笔法,配合以移步换形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形成那种清健空灵的艺术风格。
名家点评
清·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卷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白石‘问后约空指蔷薇,叹如此溪山,甚时重至。’又‘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似此造境,觉秦七、黄九尚有未到,何论馀子。”
清·
许昂霄《
词综偶评》:“历叙离别之情,而终以室家之乐,即《豳风·东山》诗意也,谁谓长短句不源于三百篇乎?”
清·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三:“气骨雄苍,词意哀婉。”《
白雨斋词话》:“声情激越,笔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伤,真词圣也。”
清·
梁启超《
饮冰室评词》:“麦丈云:全首一气到底,刀挥不断。”
作者简介
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
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