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体是指
郑板桥书写的一种
书法字体,他用隶书参以
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同时,“板桥体”一词还被作为作文题出现在了2009年中国高考上海卷中。
穿凿人物
郑燮,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
郑板桥。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也称为“板桥体”。
书法特点
六分半书
被称为“
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
郑燮,号板桥。郑燮诗书画兼擅,时人称为三绝。其
书法艺术在中国
书画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书法自成一格,给人之感就如同乱石铺路,人称“板桥体”,他自己则戏称为“六分半书”。并且解释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从他所创作的
书法作品来看,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实际上就是将隶书参入到
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
运笔之势来写,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 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
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
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
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据传,郑板桥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临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这并没使他出名,仍不被世人关注。一次,他从梦中醒来,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妻子被惊醒,不满地问:“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体上练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郑板桥从妻子的话中得到了意外的启发。从此,他力辟蹊径、融会贯通,在吸取各大书法所长的基础上,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雅俗共赏的 “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板桥体”,至此,他才名声大噪,开始被人们誉为著书法家。
传统底蕴
表面上看,
郑板桥书法的这种创新,是一种
杂凑,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他对于“二王”以及
颜真卿、
苏东坡、
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决不求形似。他说:“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
蔡邕)之体,运太傅(
钟繇)之笔,为
右军(
王羲之)之书,而实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跋临兰亭序》)他对学书的这种独到见解,加上他对诗、画都有很高的造诣,生活中又饱经沧桑,所以,将思想的旷达与天性的幽默一齐融会与笔端,自然就形成了这种“奇而不诡正”的书法特征。
推陈出新
郑燮的书法还不止是将“真隶相参”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他的字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
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
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忠雅堂诗集》)现代著名的画家
傅抱石也说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郑板桥试论》)
可见,
郑板桥对于书法,是决意要背叛传统,进行大胆地自我创新的。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他曾说他作书“往往以
沈石田、
徐文长、
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郑板桥题〈墨竹图〉》) 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
扁方形状。由于这种
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
乱石铺街”之状。
诗画融合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
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从整体上看,
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历史疑点
被称为“
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
郑燮,号板桥,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一般认为,“板桥体”是郑燮创造的一种书法艺术。然而在
临朐沂山发现的明代《东藩代祀》碑刻却向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
沂山东镇
碑林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拥有历朝历代的各种碑刻,其中日前发现的《东藩代祀》碑虽然不大,但此碑独特的书法艺术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其字体、章法、排列与
郑板桥“六分半”书体相似:一个是杂糅,真
草隶篆都有;其二,这个碑有郑板桥书法那种“金线穿钱”、“
乱石铺街”等风格,很多人都认为是曾在
潍坊做过官的清代郑板桥书写,然而细看落款却是明代内阁大学士寿光人
刘羽书写。
刘羽是明代,郑板桥是清代。清代形成的“板桥体”却刻于明代碑石之上显然有悖常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了解,官至宰相的刘羽不仅在政坛上功勋卓著,而且在文学书法方面造诣很深,然而由于他富有创造性的书法艺术与当时流行的千人一面的“
馆阁体”大相径庭,其独树一帜的“刘羽体”鲜为人知,墨迹流传下来的很少。有专家认为:刘羽在先,板桥在后,“板桥体”可能应称为“刘羽体”。
作品赏析
人们常说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他的画比诗绝,书又比画绝。
郑板桥的书法素称“六分半书”。他把楷、隶、行、草四体糅合一体,并加入画竹、兰的笔意,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新书体。特别是他书写得俊逸朴茂、峭拔雄浑,大小相兼、正斜相倚、疏密相映、方园成趣,排列穿插浑然一体、十分和谐,一眼望去,简直就象公园小径上铺的石子。所以又有人把郑板桥的书法比作“
乱石铺街”。欣赏郑板桥的书法,那桀骜不驯的洋洋洒洒,经常觉得仿佛看的不是字,而是站在面前的郑板桥。“字如其人”,在这里有更深刻的体会。
叛逆灵魂
叛逆性是板桥书体的灵魂。郑板桥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年轻时就丧父亡妻,以后长期在贫困艰难中度过。直到四十四岁以后,才在山东先后做了十二年
县官。六十岁以后一直以卖画为生。他同情大众,厌恶豪富,不满权势,爱憎分明,这思想对他的所有作品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他在文学上主张“不作奴才文章”,竭力反对“皆拾古人唾余”;在绘画上,他把兰、竹的品格与作者的品格相提并论,他画的兰、竹、石,代表着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正直磊落、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他的书法,更是高举对“
馆阁体”、“正统”反叛的大旗,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才华横溢
才华横溢是板桥体的魅力所在。
郑板桥自幼勤奋好学,他废寝忘食,博览群书,年轻时是当地很有名的秀才。他的书法植根传统,吸收百家之精华。他在《暑中示舍弟墨》诗中写道:“字学汉魏,崔蔡
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他后来又专心研究宋大家黄庭坚,手摩心追,深得黄庭坚瘦腴秀拔、长枪大戟的韵味。所以他“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并非一味的“野狐禅”。
形怪内雅
怪是板桥体的可爱之处。我觉得,郑板桥的书法有四怪:将正、草、隶、行熔于一炉,刚里带柔,清新奇特,此一怪;将画兰竹的笔法融入书法,“板桥作字如写兰”,此二怪;喜用
古体字,并使这些古体字变化多端,此三怪;一幅字中扶老携幼、错综穿插、
新颖别致,此四怪。从这些怪里,充分显示了
郑板桥过人的
独创性。
还必须指出的是,板桥体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优秀群体“
扬州八怪”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琢磨、互相推动的产物,郑板桥和李复堂、金冬心是好友,而金冬心秃笔重墨所作的“
漆书”,古朴奇拙,也创独家之体。
郑板桥不愧是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在历代书林里闪耀着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