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
信宜市镇隆镇六双花灯是
广府文化、
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的结合体,是粤西地区保存得最完整最原始的
农耕文化形式。六双花灯以
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烛火为心,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具有原始农耕性、历史传承性和浓郁的乡土性,渗透着浓浓的
岭南文化色彩。
流行地点
六双村,位于广东省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六双村委会。
六双村属镇隆镇管辖,位于信宜市西南部,距镇隆镇7公里,交通方便。六双村现有自然村11条,全村人口约3300人,以农耕为主。花灯覆盖范围包括红旗村、潭争村、前进村、双东村、红星村、铺头村在内的6个自然村。
花灯特点
六双花灯富含浓烈的农耕文化,如: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治水植林等,花灯承传了儒家思想精华,浓缩了忠义、礼孝、向上、团结等寓意;奉行书香,激励读书,报效国家;六双花灯,夹集了中国书画技法、剪纸技法、编制技法、裱糊技法等,多种传统技法融合,使花灯惟妙惟肖,蕴含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岭南传统文化流传2020的瑰宝。
新时代,六双花灯已由最初酬神、祈福等单一形式,演变为新时代积极向上、文化传承、乡土民情、丰富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综合性活动。它以爱家、爱国为主要题材,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发展历史
六双花灯流传于信宜市镇隆镇六双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通过花灯展示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的喜庆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发展成形式丰富的花灯大巡游。
每年正月十七日闹花灯成为六双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夜幕降临,花灯游行正式开始。6公里多的花灯阵,热闹而壮观,在夜色衬托下,如舞动着的又时时变幻莫测的银龙,围绕全村游一圈,所用时间2个多小时,引得四面八方的人们蜂拥观赏,叹为观止,目不暇接。
六双花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民俗文化产物,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以爱家、爱国为主要题材,潜移默化教育群众,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心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村民凝聚力的具体表现。
历史背景
明朝中期,战事连连,受罗旁战事影响,大批广府人与客家人为避战乱,迁徙至信宜市,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
其中一支姓氏甘氏等一部分其他姓氏迁至六双,带入中原文化和广府文化,在当地开始制作花灯。所制作的花灯,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花灯款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六双传统白花灯。
明末清初,粤西各地发生多起封建政权的农民起义。受起义动乱影响,加上该地区出现鼠疫,六双人丁减少,当地村民在明朝崇祯二年即1629年元宵节期间,将各村各户花灯齐集一起,举行花灯游灯活动,因灯和丁谐音,花灯进行巡游祈求和平祥和,祈求添丁,祈求农耕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因此形成闹花灯的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六双花灯经过世代沿袭和改良,一部分客家人如张氏迁入,带入新鲜的文化,花灯品种和款式不断增加,如八宝灯,走马灯等,便是这个时期出现,逐渐形成灯式百花齐放景象。
清朝光绪年间,村民甘安培提议将扎花灯巡游的形式及时间固定下来。至此,花灯的制作时间,统一是正月岁初;而花灯巡游活动,定期是正月十七当天。且在花灯巡游队伍当中,融入粤西木偶、古法照明火把、南派醒狮、北派舞龙、粤剧元素等等,六双花灯达到全盛时期。
清朝末期,六双花灯在粤西一带已小有名气,为纪念世代对花灯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六双花灯楼建立。花灯楼由青砖建造,建筑风格带有浓郁岭南文化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于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当时社会局限性影响,六双花灯巡游活动被禁止举行,六双花灯进入尘封年代。
1978年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活动恢复,被一度停止的六双花灯活动,也迎来了春天,开始慢慢地复苏。包括丢弃多年的制作技艺、花灯款式、花灯种类等等,逐个的恢复,一点点的丰富起来。
赏析
1、制灯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六双村委会便安排村民在六双祠堂制作花灯,然后将制作好的花灯分发到各户。有部分村民也会在自己家中制作花灯。六双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以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为材料,经竹扎、裱糊、编结、刺绣、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民间手工艺品,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考究,形状大方而高雅,外观引人而著称。
2、“点灯”
到了正月十七年例这天,村民便提着花灯到祖祠“点灯”,然后分别吊在家里,称为“吊喜灯”。
3、赏灯
正月十七晚上7时,各家各户的村民陆陆续续提着制作好的花灯到村广场集中,供游人观赏,并按顺序,排列好队形,准备好大巡游的开始。
4、游灯
正月十七晚上8时,各村的花灯队伍在广场集结,人数有数千之多,队伍中有老人、青壮年、孩童、均有参与。巡游队伍由大锣开路、其后是“桥灯”,上面书写“六双元宵”大字;神轿紧跟其后,神轿里供奉着菩萨,包括李广将军、土地灵神、冼太夫人;紧跟其后的是八宝灯,其上书写农、林、副、牧、渔、齐、发、展大字;再其后是各村各队伍的依次排列,提着各种各样的花灯,例如十二生肖灯、吊灯、走马灯、宫灯、木偶、醒狮、白花灯、禾杆龙。中间配以火水筒(竹筒,里面灌以煤油,以火纸为引)照明,锣鼓齐鸣,向家家户户门口行经游行,队伍绵延数公里。
巡游队伍经过每家每户门前,村民燃放炮竹烟花,迎接巡游队伍。每家门口更要摆设香案贡品祭祀,上香,祈福添丁,祈求新年好顺景。
花灯巡游围绕6条自然村依次行进,耗时三个小时,游走数十公里,晚上11时,环绕6个村落后,花灯队伍重回村广场集中,之后各家各户将花灯提回家中,悬挂于门庭之上。队伍散去后,村广场上统一燃放烟花炮竹庆祝,方为活动结束。
获得荣誉
2011年,六双村被评为“茂名市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之乡)”
同年,六双村被评为“幸福广东·和谐家园”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优秀文化社区”
2013年,六双花灯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荣获金奖。
2015年,六双花灯被评为【茂名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