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套乡地处响水县城东南边缘,东接七套乡,南枕中山河,西与运河镇接壤,北与老舍为邻,所在地六套集镇宋代已成建制。沿海高速公路纵贯乡境9.375公里,省道308公路横贯乡境近20公里。乡内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乡总面积6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6万亩,60.4平方公里版图,总人口3.4万人,下设10个行政村。六套是著名的羊业之乡,农民具有多年的养羊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羊。因水草质量好,六套
羊肉味道十分鲜美,远近闻名。
面积人口
该镇共有3.4万人口,5.86万亩耕地,面积60.4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
六套乡历史久远,建制较早
宋代已成集市,始称“双月镇”、“回龙港镇”乾隆皇帝曾到此看海,故又称“回龙港”。民国初年,因政府铺设多处设防汛重地,至此处系第六套防地,故称为“六套”,名称沿用至今。清
嘉庆年间,曾出过一名武状元——
徐开业。集镇区内曾有“小洪桥”、“三元宫”、“宋奶奶庙”和“演武场”等名胜古迹。当时市井繁荣,商贾云集,后因日寇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二六”惨案,集镇的人气一度降到了最低点。
全国解放后,六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改天换地,艰苦创业,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活。尤其是农村改革以来,全乡干群后发快进,以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以工兴乡为发展战略。先后荣获“金花之乡”、“绿化之乡”美称。“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农村改水,生态建设一直列省委扶促乡镇之首。乡党委被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称号,“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受到中宣部和国家计生委的联合表彰,荣获过省“群众体育先进乡”、“三五普法先进乡”荣誉。万只无公害羊业基地、万亩绿色
大米基地、万名劳务输出、百万株
意杨和万亩
淡水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建材、化工、电子、五金等工业项目已形成年产值2.5亿元的发展规模,工业经济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发展
六套乡地处县域东南部,六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群攻坚克难、后发快进、团结奋进、勇争一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以工兴乡、富民优先”战略,全力推进六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乡已初步奠定了
纺织、
服装、机械、
电子、
化工、
建材等工业基础,并为招引各类大项目、好项目提供全程的一流的服务。
六套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加大高效农业推进力度,万亩菊花、万羽桂花鸭、万只
山羊等种养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加快农业招商步伐,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强势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主体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造纸、建材、化工、电子等八大门类。乡有东西两大工业园区,分别占地4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响水县城开发区和陈家港化工园区内新辟六套工业园,实现“三通一平”,项目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对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已形成万亩
大豆、
玉米、林果基地,为农副产品市场提供了充足而低价位的加工资源。养殖业年产5万头生猪,10万只山羊,20万羽美国羽王
肉鸽和150万羽家禽,为产业化项目提供了规模加工的充足原料。
六套乡距
204国道仅5公里,308省道贯穿全境,正在实施中的沿海大通道纵贯全乡,并设有服务区和高速路出口,四级公路网上下配套,陆路运输四通八达。中山河东出黄海,西接大运河。
工业发展
六套乡内现有纺织、化工、机械、
食品、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20多家,工业主体经济快速崛起,发展后劲充足。农业基础比较雄厚,万亩优质稻米、万亩油菜、万羽桂花鸭、千亩
菊花、千亩丰产林基地及其它农产品可为发展产业化项目提供充足的原料。乡内可利用的资源相当丰富。全乡还有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万名富余劳动力,电力充足,全年不限电。
社会发展
2008年六套乡党委、政府召开全年工作目标、谋划来年发展思路研讨会,并全力开展“学陈家港、战当前、招大商、抓税收、冲刺全年、谋划来年”突击月活动。
2008年1~11月份,预算收入已达802万元,同比增长46.3%,占年计划的102.4%,各项指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计划2009年六套乡实现社会总产值5.1亿元,力争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县二档乡镇排头。围绕新型工业化,做大支柱产业、做强规模企业、做响产品品牌,扩大总量,提升层次,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使六套乡向工业强乡跨越,并突出将油脂化工、新型建材、服装加工等四大产业培大育强。
力争2009年形成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立足于一批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
龙头型、产业链型大项目,扩大产业带动作用。六套乡还实行一二三产业联动,大中小项目齐抓,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全乡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精心整治提升
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绿色工程”,更加注重
民生、注重民安、注重民乐,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社会
和谐、幸福安康的新六套。
特色产业
菊花产业
响水县六套乡连片菊花生产基地,有万亩
杭白菊。六套乡境内陈坎河堆堤地势高亢,土质沙性,水系残缺,易旱不易渍。农民一直沿袭着“有家粮油棉、户户小而全”的传统耕作模式,产量低而不稳,农民一直不富裕。
2006年以来连续3年,该乡党委、政府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着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头戏来抓,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政府推动,政策鼓励,市场引导”的调整策略,全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新富民经济。
2006年4月,该乡通过扶持、引导,发动同兴村部分党员干部带头试种杭白菊80亩,当年亩平产鲜菊花2000斤上下,脱水蒸晒干菊花300斤左右,亩产效益达6000元。 菊花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当地农民心动。有38户当地农民把准备种玉米的地主动腾出来,虚心向药农学习
育苗技术,栽植杭白菊,提高经济效益,2015年已形成万亩菊花生产基地。乡农业服务中心等有关职能部门也帮助药农们解决生产过程中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群众放心发展高效农业,把万亩飞沙地建成群众致富的“金银滩”。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