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修禊
典故渊源
兰亭修禊:修禊(xiū xì),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红桥修禊。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
修禊,是中国古老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溪水边所进行的一种祓除不祥的节日活动,勃勃生机的春意带给人们振奋的情绪和吉祥幸福的心愿。传达出一种美好的企盼,祝愿生活美满顺利,同时也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文人情怀,获得一丝心灵的静谧与休憩。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则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游戏充满文趣,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是让盛满美酒的觞顺流而下,置于水上停于某人之前,他就必须即席赋诗。。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发表一些议论。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这天,有26人作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就这样诞生了。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中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宋代文豪欧阳修和他的学生曾巩等人在《醉翁亭》也曾搞过流觞曲水的文酒游戏。
由此,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议论学问的聚会被称之为“修禊”,又为“雅集”,并得到世代传承。何廉昉的《题襟馆联》“当年多士登楼,追陪雅集”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品。还有宋姜夔《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词:“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辈今日雅集,不可无诗。” 茅盾《子夜》十七:“今晚上这雅集也是为了徐曼丽。”这些作品都是反映出文人对雅集的喜爱。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5 14:4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