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行祓禊之礼,被称为“
修禊”。修禊的习俗来源于周朝
上巳节,时间一般选在春季三月初三
上巳日,这叫“
春禊”。如逢闰月,春禊则举办两次。春禊也有在其他时间举办的。在秋季下巳日举办修禊活动就叫“
秋禊”,秋禊也有在
重九和其他时间举办的。除“春禊”和“秋禊”之外,还有极少数在夏季举办。修禊活动的地点一般选在临水之处,修禊的人可以“漱清源以涤秽”,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修禊活动,洗漱过后,就是把酒洒在水中,再用
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来日幸福、美满之生活。
至于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则是
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
兰亭雅集中的
即席赋诗,永和九年那次是自由式的,即吟什么、怎么吟全由吟诗者自己决定。后来,绝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延续了这一做法;但唐人
鲍防等35人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则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元人
贡师泰等人和清人
桑调元等人举办兰亭雅集,赋诗采用的是分韵式,视人数多少编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将句中各字“随机”分给大家,大家即据拿到手的字韵作诗。元人
刘仁本于浙江余姚组织的“续兰亭雅集”,赋诗不为自己所作,而为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16人所作,这就是“续诗”,形式亦非常别致;除此,清人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还采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
兰亭雅集中的制序,一般出现于较大规模活动之后。它的前提是人多、诗多,便于结集,有结集才会有制序之举。永和九年,42人,37首诗汇成一集,由
王羲之作序,
孙绰作后序。后来,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没有制序之举。制序之举,前述清人杜甲组织的那次兰亭雅集延续、照办了,当时,有42首诗结集,
吴高增为之作《兰亭秋禊诗序》。还有,2004年兰亭雅集,也做到了汇诗成集,其序由主办单位特邀
启功先生所作,即《新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中的作书,永和九年那次本是一种无意之举,即主人王羲之并非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用
鼠须笔、
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然而,这篇序文手稿的书写,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后世兰亭雅集,作书记录几乎阙如,但草录或誊录诗稿肯定离不开毛笔,只是墨迹未曾流传下来而已。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举办兰亭雅集,才把创作书法作品当作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过后,大家便走到
流觞亭前或右军祠内,挥毫泼墨,把刚刚作成的诗句(或他人诗句)变成一幅幅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
兰亭雅集具有明显的民俗性、宗教性、笔会性与辐射性特征,更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将它保护好、传承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东晋以后历代文人的知识与信仰世界,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获得中国传统诗文书法的审美享受,以及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