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制造局
火器制造局
兰州制造局始建于公元1872年,是为了制造火器而设立的制造局。
旧的历史
兰州制造局的前身是西安机器制造局,它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最早开办的洋务军用工业。
清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清政府将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镇压西北的捻军和回民起义。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率军抵达西安之后,由于西北交通运输不便,军需供给困难,于是,左宗棠奏请清政府同意,筹建了一座小型军工厂。
同治八年(1869年)西安机器局创立。为了使西安机器局迅速投入生产,左宗棠从江南制造和金陵制造调募了一批受过训练的熟练工人,花费三十余万两白银购买德国制机器,用以制造洋枪、铜帽和开花子弹等军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因战事重心转移到甘肃,左宗棠遂移师兰州,同时,将西安机器局也搬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制造局。为了增强兰州制造局的技术力量,左宗棠一方面从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抽调来一批批技术工人,一方面委派颇懂机器的总兵赖长主持工厂事务,监造枪炮。
兰州制造局最初建址于兰州城南畅家巷,修建工房十余间,虽然生产能力有限,但生产武器所用原料都是好铁,故能依靠本厂的力量制造出铜帽和大小开花弹,还能仿造普鲁土螺丝及后膛七响枪,并且改造了原有的劈山炮和炮架,基本上满足了“西征军”的武器装备需求,在击败俄、英支持下的新疆阿古柏反动政权及其侵略军的战斗中,起到了克敌制胜的重大作用,也是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使用自己制造的枪炮。兰州制造局的所有经费均在甘肃关内外办理军需款拨支。光绪八年(1882年),随着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和摧毁阿古柏分裂主义政权、收复伊犁等战争结束后,兰州制造局也就停业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于清政府扩建训练新军的需要,兰州制造局重又开业。同年八月,兰州道台彭英甲将该局迁至城内小仓子(今官升巷,通渭路北段),并更名为兰州机器局,有工匠、艺徒110余人,修造枪炮弹药。1917年盘距在甘肃的军阀张广建,又将该局迁至到城西旧举院萃英门内(今兰大二院院内东部)。1926年时任冯玉祥西北军师长的刘郁芬统治甘肃,又改名为甘肃制造局,制造枪炮弹药等,以供军需。1939年因没有造币厂这里还造了一个时期的钱币,故也称造币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甘肃制造局由国民党中央资源委员会和甘肃省政府接管,在1941年9月改名为甘肃机器局,除了修配军械,还仿制一些比较简单的皮带车床。1942年为免遭日寇飞机的轰炸,该厂又迁至西郊土门墩。解放前夕,该厂的全部机械设备被军阀马步芳洗劫一空,大部分机器运往青海。
新的里程
解放后,兰州制造局结束了77年来多难的命运,开始了新的里程,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兰州通用机器厂——当年的兰州制造局已成为拥有 5000名职工、能为我国石油工业提供成套抽油、固井、修井、压裂设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企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6:29
目录
概述
旧的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