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兰州大学的二级学院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5月,适应了兰州大学在新世纪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和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拥有相对齐全的管理学科、师资力量和一流的教学设施,秉承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以全球性的学术视野和实践创新精神,不断向高层次、有特色的办学方向发展,被誉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精英的摇篮。
历史沿革
兰州大学管理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甘肃法政学堂时期,当时就设置了银行会计专修班。
1943年7月,银行会计专修班改为银行会计系。
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成立,银行会计系隶属于法学院。
1952年,银行会计系并入新成立的文法学院。
1980年,兰州大学经济系设立经济管理专业(现企业管理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1983年11月,兰州大学设立图书馆学系(现信息管理专业、图书馆学专业)。
1987年,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成立,开设行政管理学专业。
1998年7月,在原经济学系、管理科学系、信息管理系和历史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政治系的市场营销专业以及西北人口研究所、西北开发研究所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
2004年5月,根据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经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正式成立。
2022年9月22日,世界企业家集团、世界企业家杂志联合编制的2022年(第二十届) “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在上海发布,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位列第八。
学院领导
包国宪
职务:名誉院长
办公地点:齐云楼1238室
何文盛
职务:院长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工作、财务及预算工作、国际认证工作、信息化与实验室建设工作;
姚成福
职务:党委书记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负责思想政治工作;
何欣
职务:副院长
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继续教育(高级培训)和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吴建祖
职务:副院长
负责科学研究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工作,协助院长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王学军
职务:副院长
负责本科教学、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工作;
苗绪亮
职务:副院长
负责行政、后勤工作,负责校友工作(含与就业服务的整合),协助院长做好财务工作;
李艳霞
职务:党委副书记
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工作、学生就业工作和榆中校区工作,协助书记做好党委工作;
学科建设
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行政管理、政府绩效管理、应急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公共管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获评B+,工商管理获评B;在最新发布的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公共管理学科排名17,位列前10%;工商管理学科排名62,位列前30%。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2018年教育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院MBA获评B+,MPA获评B;MPA项目在全国第二批MPA试办院校的教学合格评估中位居第3名。截至目前,学院5个本科专业均已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覆盖,其中行政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研究机构
根据综合、交叉、弹性、开放的原则,学院成立了战略与绩效管理研究所、危机信息管理研究所、运营与项目管理研究所、服务管理研究所、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财务与会计学研究所;按管理教育在学院的战略地位要求,成立管理教育研究所;成立了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下设: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和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虚拟组织与服务科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华夏文化资源数据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有兰州大学中亚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其中“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兰州大学共建的研究基地,该中心已建设成为集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术机构。
学院注重办学和研究的国际化学术视野,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已与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等国的著名大学、基金会和有关企业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渠道,每年有一批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从事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9人,获得博士学位比例为81%,有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46%。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宝钢优秀教师5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5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4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园丁奖”1人。
科学研究
学院以“综合、交叉、弹性、开放”为原则设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促进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政府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行政管理、民族地区治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10个特色研究方向。2004年以来,学院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40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近年来,学院年均立项国家级基金项目12项,学院教师每年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100余篇,年均高水平论文约30余篇,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采纳的智库成果28项,科学研究成果在兰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中名列前茅。
人才培养
学院将人才培养的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拥有可靠的竞争能力。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900余人,其中研究生(普硕、MBA、EMBA)62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022人,成人继续教育300余人。在多年的发展中,学院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信息管理人才,他们之中很多人已成为有关行业的领导者和业务骨干。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与德国莱比锡商学院、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马克·汉菲尔德政府学院、英国萨瑞大学管理学院、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管理学院、法国国家电信学院管理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印度IBS商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管理学院、 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家管理系、韩国首尔大学行政大学院等34所国(境)外院校的相关院系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邀请外方专家 来院授课、“3+1”合作培养本科生、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生、暑期学校、海外游学、科研合作、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合作项目。
学院条件
学院拥有面积1400m2的办公室,每位教授、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丰富,有国内外主要管理类期刊和文献资料300余种,中外文图书5万余册。计算机信息中心和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和管理软件,配有高档微机100余台,可供100多人同时上课上机。学院还拥有设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和学术讨论室。2000年,兰州大学作为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通过了211部门预审,甘肃省政府出资1000万元支持兰州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继续教育
学院注重教育培训和服务社会,以全新的理念和精良的技术,为企业、政府和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管理服务。学院是国家人事部、兰州大学和国家培训网面向全国联合招生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远程网络教育项目的合作单位之一,承担着为2万余名学生制作教学资源和辅导答疑的教学任务。开展广泛的院企联合和校地合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举办了11期县长现代管理课程培训班,开办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近年来先后为TCL集团、甘肃省电力公司中国移动兰州分公司、中国电信兰州分公司、中国银行甘肃分行、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兰州铁路建设集团、靖远二电公司及甘肃省政府及市(州)政府等单位培训人员,进行发展战略规划和管理咨询,获得普遍好评。
MBA教育
2014年11月12-14日兰州大学MBA项目通过AMBA国际认证。至此,兰州大学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22家、西北五省第1家通过AMBA 认证的院校。这标志着兰州大学MBA教育与国际商科教育可以全面接轨,是管理学院实现从优秀到卓越建设目标的重大突破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秉承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过“人才强院、国际化和学院文化促进发展”三大战略的组织实施,正在快速向“高度开放、研究支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管理学院”的目标迈进。
委员会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 任:包国宪
副主任:吴建祖
委员:(姓氏笔画排序)
丁志刚、王学军、王康周、田中禾、刘亚军、李少惠、何文盛、沙勇忠、柳武妹、柴国荣、韩国明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何文盛
秘书长:王学军
委员:包国宪、何文盛、吴建祖、田中禾、邵建平、王学军、王康周、单菲菲、郎玫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主 席:何文盛
副主席:张国兴 吴建祖
委 员:沙勇忠 王学军 单菲菲 沈孝强 王康周 卫旭华 柳武妹 罗劲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6:5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