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60年
2009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共和国记忆60年》为献给建国60周年而创作,一套共三本,分别为编年纪事、成长地标和风雨人物,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建国60年间的历史风云和亿万人命运坎坷,大处可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小处可见社会民生之心态,鲜活而充满趣味。
作者简介
孟云剑,北大逻辑学研究生,已出版《非是非非》(大陆台湾韩国版)、《半知一解》(大陆、韩国版),《错误的正确》。
杨东晓:《新世纪周刊》主笔。
胡腾: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为多部历史纪录片撰稿。
编辑推荐
成长是人生的痛,生命因能在这痛楚中品味出无奈而显得成熟,而在无奈中领悟真谛的那一刻,人们终于可以轻轻地说:“生活就是这样。”
六十年,一个轮回,需要回味的太多。
国家历史也有成长的酸楚和艰辛,记录它们是在关照自身,是在品味千千万万与自己一起经历那段岁月的生命历程。
……
——孟云剑
《共和国记忆60年》是为献给建国60周年而创作,一套共两本,分别为编年篇和地标篇。编年篇全面客观地展示1949到2008年建国60年间的历史风云和亿万人的命运坎坷。大处可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小处可见社会民生之心态,鲜活,充满趣味。
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为献礼新中国60华诞,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特别精心策划了“共和国记忆60年”丛书, 2009年1月正式面世。
60年,于历史的长卷,是弹指一挥间,60年,于新中国,是日月换新天。尽管在此之前,关于“史”的书写已经不胜枚举,但要如何准确浓缩,并生动再现新中国的成长史,这一课题仍然极富挑战性。该丛书并没有停留于浩瀚史实的梳理,而是从时间,地点,人物的角度分别选取典型进行叙述。丛书共分三册,包括“编年篇”、“地标篇”、“人物篇”,分别选取了60个年份、60个地标、60个人物,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维度对建国60年来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梳理和解读。
第一篇,“编年纪事”沿着时间的轴线,用年月日记载60年的历史,从高空俯瞰60年来社会的演变。第二篇,“成长地标”从60个的地点出发,以这些地点为切口,剖析60年来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动态变迁。而“人物篇”则以共和国60年时间内的典型人物为个案,选取出60个有丰富、鲜明经历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沉浮折射时代变迁的轨迹。三个篇章,从不同的维度,对60年的历史进行观照,交叉组合,殊途同归。
正如丛书的策划者认为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参数,这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同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分别以时间、地点或人物的角度为起点进行剖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纵深。我们希望在这套丛书中展现出一段多角度的,厚重的,层次丰富、饱满的,质感真实的共和国60年历史。”
该丛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队伍普遍年轻,多为青年作家、记者,与共和国的年龄相比,这些作者都偏于年轻,丛书策划者则认为,每一代人对于历史的读解都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局限也正是对历史的时代性读解的意义所在,它与年龄无关,却与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脉络有关,正如该丛书主编所认为的,“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段60年的回忆,而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印记。”
当然,鉴于该丛书选题重大,为保证所述历史事实的严谨,对历史的读解深刻且有力,“共和国记忆60年”丛书还特意组织成立了创作指导委员会,聘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国务院研究室司长朱幼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等专家学者参与指导,以期达到内容叙述生动且不失厚重的效果。
丛书总序中说到:“过去60年,一个叫中国的国度完成了从没落到崛起的巨变,其变在人、地和事。本系列丛书立意于此,以人、地、事三个角度记录共和国60年历程,在点式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正是因此,使得该丛书所采取的记录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写,没有枯燥冰冷,而是温暖而亲和,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体温的、积极乐观的、不断成长的青年共和国。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在这段岁月里,个人的命运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每一年,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记忆。
岁月令山河巨变,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段60年的回忆。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终不过一瞬,却每一刻都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过去60年,中国完成了从没落到崛起的巨变,其变在人、地和事。本系列丛书立意于此,以人物、地标、编年三个角度记录共和国60年历程,在点式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
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中国印记。
——创作指导委员会
书评
《共和国60年记忆》:庶民时代的历史书写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孟云剑 杨东晓 胡腾
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肥波
也许是人类智力的先天性缺憾,人们常常喜欢追溯更为久远的历史,而对刚刚发生的故事缺乏认知,尤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常常流于感性。
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随着庶民时代的来临,历史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它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即使是一个从未经过历史学训练的人,也有了书写历史的权力。姑且不论这种现象的成因与是非,事实上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历史写作的洪流,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味道,刚刚出炉的《共和国记忆60年》丛书就是一例。
从写作的角度讲,这套丛书分别从编年、地标、人物3个角度讲述了共和国60年的风云际会,内容互相穿插,各有侧重,信息量颇大,构成了阅读上的三足鼎立之感。
也许是写作者的职业优势,他们都是记者,除了体例上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视角更平民化,更注重铺陈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更关注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命运。
今人该如何书写尚带着体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同样,在共和国60年诞辰的历史节点上,蓦然回首,我们究竟该记忆些什么,梳理起来并非易事。但通过《共和国记忆60年》的内容,我们仍可以嗅出书写者的历史情怀。
其一,凡已经发生者,即刻成为历史,甚至连主流意识形态还来不及总结,已成为写作者的素材,而对于阅读者来说,也不在意这种历史的二次传播是否出于正统。
其二,写法更加自由,你可以将其看作历史的场记,也可以看作记忆的补充,一切凭君兴趣,甚至也无所谓主题先行,不扣帽子,不灌输理念,不纠缠于意识形态的评判。
其三,更倾向于民间记忆,旨在展现社会变革的风俗画卷,更像是社会实录,而不是刻意扳出一幅历史学家的面孔,将评判权充分地交给读者,更看重历史的细节与花絮。
这种写作的意义或许更在于改写和颠覆长期以来人们在面对历史文字时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以往的历史书写多为时代所左右,其真实性难以确认与辩驳,结论此一时彼一时;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常常缺乏小人物的出镜,正书有余,侧记不足,后人在了解历史时缺乏最基本的参照,也使历史缺少了很多应有的生趣。
然而,但凡记取历史者,下笔必有自身的立场与动机。《共和国记忆60年》的作者们如是说,“试图将人们从高空看到平面的视角带入画卷之中,一起越过山川和河流,走近去看那些立体的人、鲜活的事,亲身去感受、抚摸就在身边跳动着的时代脉搏……,书中的人物并非都是大名鼎鼎、声明显赫,甚至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历史中的命运更能令人体会在流逝的岁月中真切的光阴……,如果说所谓的‘大人物’的高瞻远瞩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的话,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是一个社会的非典型标记……,以这些典型与非典型的人与事彼此映照,如能勾画出一幅较为鲜活的共和国60年记忆,也就算是基本完成了本书的使命。”
至此,可以看出,以感受与见证者的姿态讲述大千世界的历史进程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或许多年以后回看,这些记录更多只带有史料佐录的意义,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递进,人们对于历史的需求也将更多元化和个人化,通往历史真相的道路也将有更多的选择,一旦这种集体记录大规模出现,文本的社会意义或许会远超过实录本身的意义,将使后人在解读历史时,首先树立一种平和而中立的心态。
因此,我们不仅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民间记忆的复兴,也期望看到更多的草根阶层加入进来,因为,一切个人的历史都天然属于集体记忆的范畴,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真实的记忆,那么对所有人来说也同样是真实的,其区别不过在于共鸣的大小而已。
而对于如何解读共和国刚刚走过的60个春秋,我们也可以抱有一种释然而达观的心态,实际上,我们很难从历史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汲取应对未来的智慧与素养。
新版
编辑推荐
这里曾有时代的风云掠过,这里曾聆听过人民的期盼之声。这里推翻过旧时制度的束缚,这里吹响过改革开放的号角,这里见证了中国的华丽转身。60个地标,拼成了一幅完整的地图,拼成了共和国60年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成就。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在这段岁月里,个人的命运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每一年,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记忆。
岁月令山河改容,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段60年的回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终不过一瞬,却每一段都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过去60年,中国完成了从没落到崛起的巨变,其变在人、地和事。本系列丛书立意于此,以人物、地标、编年三个角度记录共和国60年历程,在点式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
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中国印记。
——创作指导委员会
内容
本套包括《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
成长是人生的痛,生命因能在这痛楚中品味出无奈而显得成熟,而在无奈中领悟真谛的那一刻,人们终于可以轻轻地说:“生活就是这样。”
六十年,一个轮回,需要回味的太多。
国家的历史也有成长的酸楚和艰辛,记录它们是在关照自身,是在品味千千万万与自己一起经历那段岁月的生命历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
小岗、大寨、刘庄、蛇口、兰考……一个个熟悉或不熟悉的地名从历史中一一跳出来,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那段故事。
地标,因为风云际会下的某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逐渐转义为一个时代变迁的代名词。
本书选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风雨兼程中形成的60个深具历史社会意义的地标,回顾了这些历史记号凝固、升华的过程,勾画出共和国蜿蜒前进的足迹,以及坎坷中仍昂首奋进的历程。
60年,意味着一个甲子结束,新中国历史的首卷已然付梓;60年,也意味着另一个甲子的开始,一轴新卷正徐徐拉开。
目录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
前言 成长
第一部分 挥手
1949,开创
1950,家国梦009
1951,山河一色
1952,走向和平
1953,蹉跎岁月
1954,光芒与梦魇
1955,天下民生
1956,黄金时代
第二部分 激情
1957,纷纭世事
1958,“诗意”乌托邦
1959,沧桑十载
1960,“岁岁寻常今不同”
1961,英雄的人民
1962,寂静的春天
1963,凋谢与“大写”
1964,文武之道
1965,“几年离索,错错错”
第三部分 汹涌
1966,四海翻腾
1967,秋风扫落叶
1968,风起云涌
1969,历史中的人生
1970,木秀于林
1971,飞越,飞跃
1972,“仿佛若有光”
1973,追寻命运
1974,山重水复
1975,日月争辉
1976,试看天地翻覆
第四部分 曙光
1977,“77级”的中国
1978,春天序曲
1979,战争与和平
1980,敢问路在何方
1981,对话的年代
1982,我的中国心
1983,严打
1984,企业元年
1985,突破的年代
1986,最难回答的问题
第五部分 世界
1987,浴火与新生
1988,淘金潮
1989,改革10年
1990,搞活
1991,虚火
1992,春天的狂潮
1993,危局
1994,寒热夹杂的躯体
1995,新起点
1996,破局
1997,告别的年代
1998,奔驰20年
第六部分 醒思
1999,迎接新世纪
2000,迈进……
2001,世界:我的家
2002,气势如虹
2003,多事之秋
2004,传统与现代
2005,花香何处
2006,未雨绸缪
2007,音声相和
2008,远方……
参考文献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
前言 地标和一个国家的生长
第一部分 风云时代
南京总统府:旧去的时代
鸭绿江:战争后的战争
拉萨1951:和平解放西藏
一江山岛之战
山西长治:农业合作化之始
河南遂平县:卫星与公社之始
徐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庐山1959:中国向“左”
大庆:能源之渴
第一汽车制造厂:共和国的车轮
铁西变迁
沉浮南京西路
长安街:规划之争
罗布泊:核之地
兰考:焦裕禄的县城
红旗渠:人工天河
南京长江大桥
三门峡大坝和它孤独的反抗者
陈永贵的大寨:标本农村
北大荒:“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石河子:年轻的城
攀枝花的生长
珍宝岛的战争记忆
钓鱼台国宾馆:陌生的国宾基辛格
刘庄破冰:缔造新世界的远见
1976:唐山平了
天安门:风的起源
第二部分 开放年代
凤阳小岗:变革之声
蛇口先行
中英街起落
汉正街:天下 第一街变迁
白天鹅酒店
风云大邱庄
南街乌托邦
华西常青
昆山开放:答案在风中飘
柳市风云
横店三变
“地王”国贸
浦东开发
苏州工业园:学习新加坡好榜样
卖光诸城
中关村:中国硅谷的努力
上海证券交易所
义乌:世界的超级市场
秀水街:商业鸟巢
第三部分 大国新局
大连软件园:软件中国造
上海新天地
保卫平遥
798:从工厂到艺术区
江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
鳌的亚洲之声
阿拉善:商人与沙
崇明移民
平昌直选:云中的民主
太湖治水:发展之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之城
青藏铁路:高原的铁路之梦
汶川:中国之痛
新建筑,新未来
参考书目
基本信息
中信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8613732/9787508613734
·条形码:97875086137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14:32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