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士族,即关中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六族(关西六大姓)为代表,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关中、河东地区士族门阀的代表。
京兆韦氏
简介
京兆韦氏,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以
京兆郡为
郡望的
韦姓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
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自南北朝以后,京兆韦氏已发展为关中
郡姓首族,家族共宰相十七人。
起源
西汉初年,
韦孟被任命为楚元王
刘交的太傅,韦孟在楚王
刘戊时期多次规谏,却不起效果,韦孟因此辞官,举家迁至山东邹鲁一带。韦孟的玄孙
韦贤不仅精通《礼》、《
尚书》,并传习《
鲁诗》,产生了韦氏《鲁诗》一派,奠定了家族的
经学传统。韦贤后被征召为博士、给事中,为
汉昭帝傅,又出任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昭帝驾崩后,韦贤与
霍光等共同尊立
汉宣帝继位,赐爵关内侯,任长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年),韦贤升任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韦贤有四子,除第三子韦舜留居邹鲁守家族坟墓外,其余诸子均迁至长安平陵,韦贤第四子
韦玄成后继承扶阳侯爵位,先后任太常、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永光二年(前42年)任丞相,徙居长安杜陵。韦玄成之侄
韦赏又因任
汉哀帝定陶王时期的太傅,被提拔为
大司马车骑将军,封关内侯,宗族中担任二千石一级官吏的有十余人。京兆韦氏在西汉父子丞相,四世封侯,已成为关内著名大族。
房支
著房
西眷、东眷、逍遥公房、郧公房、南皮公房、驸马房、龙门公房、小逍遥公房、京兆诸房韦氏合称为韦氏定著九房。
宰相
河东裴氏
简介
河东裴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
河东郡为
郡望的裴姓
士族,属于
关中郡姓。
起源
裴陵之后
裴针之后
关于河东裴氏的族源,
欧阳修主要持裴陵在周僖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之说,对裴针存疑。但从以上墓志资料大致可以说明,唐代河东裴氏的传人都公认秦公子针就是他们的直接祖先。对此,清人
杨深秀说:“周川即《竹书》所称晋献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晋周,有白鹿舞于市,《水经》、涑水又西过周原,今其地乃与裴城毗连,俱在闻喜县境。二说实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唐代裴氏墓志中,发现有葬于周川里的,周川里的位置在裴氏祖茔所在地凤凰原。在山西省闻喜县博物馆提供的《关于赴英鉴定苏格兰场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山西闻喜文物证据》一文说:“裴氏祖茔在方圆数十里的凤凰原一带,古时称此地高阳原(凤凰原包括高阳乡、清通乡、周川里、相乡里……)。”欧阳修所说的:“周川”与杨深秀所说的“周原”都在闻喜县境凤凰原一带是没有疑问的。河东裴氏正是发迹于周川之裴中。裴中在今闻喜县东北,与侯马毗邻,距晋国都城新田约十多公里。当时晋平公将后子针封于此地,是由于地近交通方便,易于关照;此地水肥土美宜于农作,便于生存发展。
秦公子针,又名伯车、后子,
秦穆公之玄孙、
秦桓公之子、
秦景公之弟,《
史记·秦本纪》称他为“后子针”,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针出奔
晋国。《春秋经》在这一年书曰:“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后子针在晋国前后6年。
晋平公将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100顷甲地,并因邑命氏,被称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后,后子针回到秦国。其后裔则留在裴邑,以裴为氏。
魏晋
裴陵裔孙裴盖,汉水衡都尉、侍中。九世孙敦煌太守
裴遵,自云中从
汉光武帝平定陇、蜀,徙居河东郡安邑。
汉安帝、
汉顺帝之际迁徙到闻喜,曾孙
裴晔,并州刺史、度辽将军。子
裴茂,字巨光,
汉灵帝时历郡守、尚书,率诸将军讨
李傕有功,封阳吉平侯。子四:
裴潜、
裴徽、
裴辑、裴绾。
魏晋之世,河东裴氏与
琅琊王氏同盛于一时,人称“八裴八王”,即
裴徽比
王祥,
裴楷比
王衍,
裴康比
王绥,
裴绰比
王澄,
裴瓒比
王敦,
裴遐比
王导,裴𬱟比王戎,
裴邈比
王玄。
西晋时
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南朝
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
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
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有记载,他的儿子
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至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由于社会动荡、战乱等原因,今已失传。
房支
宰相
河东柳氏
简介
河东柳氏,是中国古代一个以
河东郡为
郡望的
柳姓士族,与
河东裴氏、
河东薛氏并称“河东三著姓”,属于
关中郡姓。
《元和姓纂》所记,
秦灭六国,柳氏迁于
河东郡。秦末,柳安居于
解县,为河东柳氏始祖。故后世子孙以解县为故里,称河东郡解县人。汉晋之际,为地方豪族。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河东柳氏虽渡江甚晚,仍为
南朝一流士族。
柳元景、
柳世隆叔侄二人被认为是确立河东柳氏在南朝地位的关键人物。
房支
以东眷、西眷最为知名。
河东薛氏
简介
河东薛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
河东郡为
郡望的
士族,属于
关中郡姓之一,常与
河东裴氏、
河东柳氏并称“河东三著姓”。
郡望
薛齐,字夷甫。曾祖父薛衍,东汉末年期间任职东海相。薛齐父
薛永(字茂长)在祖父
薛兰于195年(东汉
兴平二年)战死后,便跟随
刘备,并随之攻打
刘璋。
蜀汉后主即位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升任
蜀郡太守,薛永死后薛齐继任其父之位。263年(蜀汉
景耀六年、
曹魏景元四年),
司马昭派
邓艾与
锺会等平蜀后,薛齐与家族5,000户一同降魏,并被封为光禄大夫,之后薛家又迁徙河东,世称“蜀薛”。
房支
薛齐有二子:薛懿、薛始。薛懿字元伯,一名薛奉。
西祖房支
北魏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北魏大臣们商议河东薛氏为
河东郡繁盛的家族,
魏孝文帝说:“薛氏是
蜀人,怎么可以进入
郡姓!”
薛宗起此时手执
戟站在殿下,从群臣中站出来回答说:“臣的先祖于汉末在蜀汉做官,两世人以后重新回到河东,到今天已经是传承了六世,不是蜀人。臣认为陛下是
黄帝的后裔,受封在北土,怎么可以称之为
胡人呢!今天不参与郡姓,我还活着干什么!”薛宗起将手执的戟扔在地上摔成碎片。魏孝文帝缓缓的说:“那么朕甲姓,爱卿乙姓吗?”河东薛氏才因此进入郡姓,魏孝文帝还说:“爱卿不是‘宗起’,是‘起宗’啊!”《
北史·薛聪传》记载
薛聪和魏孝文帝有类似的对话,
司马光考证后遵从了
元行冲《后魏国典》的记载。
弘农杨氏
简介
弘农杨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以
弘农郡为
郡望的
杨姓士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或源于春秋
羊舌氏后裔,是
叔向之后。其始祖为西汉时人
杨敞,为
汉昭帝时丞相,史学家
司马迁女婿,后代
杨宝是西汉末、东汉初,传习欧阳派《
尚书》的
经学学者。杨宝之子
杨震,人称“关西孔子”,东汉太尉。其后裔杨秉,杨赐,杨彪皆为东汉太尉,时人称其“四世太尉”。
姓源
郡望
与其他姓氏士族类似,历经数代,不着
故里,仍以
弘农郡华阴县人自称。
真伪
据
唐长孺的考证,北魏时期自称弘农杨氏的
杨播一家虽居住在华阴县,不足以证明其出自汉代以来的高门弘农杨氏,杨播先世很可能出自东雍州的杨氏,与以武力著称的豪强“马渚诸杨”可能是同宗;弘农杨氏的
杨骏、
杨珧在西晋早已被
贾南风诛杀绝灭,另一支杨震的嫡系后裔
杨修子孙
永嘉之乱后南渡,在刘宋时绝灭。北方的弘农杨氏可能是大姓,马渚诸杨也可能与弘农杨氏本是同族,真伪难辨。
根据《隋书》,隋文帝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为
杨震后代。学者王桐龄认为,杨坚家族出身武川镇,此地向为为华夷杂处之地;此外,杨坚家族与鲜卑贵族
独孤氏、宇文氏等有联姻关系,与传统汉人世族习惯不同。推论杨坚可能有鲜卑血统,为胡汉混血,或是纯粹的鲜卑人,伪托世族出身。
陈寅恪根据杨坚之母吕苦桃出身寒族,不符合世族通婚惯例,认为杨坚家族并非出身弘农杨氏,而是伪托。
名人
京兆杜氏
简介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
京兆郡为
郡望的
杜姓士族。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
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
中国河南省南阳),以
豪族迁于茂陵(今
陕西省兴平)。子
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
陕西西安南)。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
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
关中郡姓之一。至唐代,与其它姓氏类似,杜姓者多以京兆杜氏标榜。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
东汉时有
杜笃;
西晋有军事家
杜预,杜预之子又分流出襄阳杜氏。唐朝时代更多,出任宰相者达12人,文学界更有
杜甫、
杜牧等名流。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