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刘氏庄园,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兴义市城南的
下五屯街道,始建于清
嘉庆年间,咸丰统治时期初具规模,建筑面积18239平方米,占地70亩。
历史沿革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刘氏家族刘燕山迁居下午屯而陆续建造的。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刘官礼(曾任云贵总督)修建忠义祠,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火烧尽,事隔四年之后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显慎又主持重建。
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团绅刘燕山主持修建的炮楼。
清光绪初年,建造刘氏宗祠为庄园西院。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刘显潜(曾任贵州省代省主席)又扩建刘氏宗祠为前后两院。
民国期间,又大兴土木,成为当地最大的庄园。
1988年,国家拨款35万元维修刘氏宗祠。
1989年10月,在庄园内建成“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
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专家专程赴兴义考察刘氏庄园,认定刘氏庄园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
建筑格局
兴义刘氏庄园现存刘登吾居室、七间房、八间房、花厅、书房、长工房和花园鱼池、老宗祠、新宗祠、忠义祠、家庙、刘显潜居室、老议事厅、炮楼、院墙、马房及演武场等,现存房间200余间,建筑面积18239平方米,形成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70亩的庄园。
主要建筑
忠义祠有正殿、前殿、厢房,标准的封闭式四合院格局。忠义祠正殿有五间,硬山抬梁式的木质结构,檐下的枋额都装饰有卷云、卷单、缠枝花卉等木雕,雀替是云龙、鱼荷双面镂空雕,下面还镶有卷单、花卉透雕花牙。其布局严谨,章法不紊,刻工精细,造形优美。面前的檐柱有八棱,高三米五许,都是整块石头雕成,棱上刻为竹茎,柱础如鼓的样子,柱顶刻有伏狮承托上边瓜柱。中间两根檐柱刻有楹联:“未领司农一饷未受武库一兵相友相助相扶持全凭耿耿血忱倡明患义,战争者十余年战殁者数千众为日为星为河岳长觉凛凛生气炯照须眉”。
出忠义祠前厅往左便是花厅。花厅面阔五闻,也是木质结构,带有回廊,四周的窗棂透雕有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其枋,其额,其柱,凡相交处也雕有花卉百革。花厅前面,有一个精巧的养鱼池。鱼池石栏上刻有“何妨小住”四字。池旁有一座小桥,小桥贯通池上,四周有透雕和浮雕相间的四兽、八仙,渔樵、麟凤等图案的石刻围栏,池东相连花圃,当中植有百年缅桂树,入夏浓荫蔽日,香溢园内。
东院的精粹。在东院的炮楼如今碟跺依然具备,沿墙至东南拐角的地方,一个古炮楼突出城垣,拐角为弧形,墙与堡相依。炮楼内是双层,地下掘有暗室,是屯粮、藏械的地方。炮楼、城垣都是五面青石骑缝垒砌,炮眼、炮口分布有序,森然耸立,从内可以窥视三方,视野很是开阔。据《忠义祠记》记载,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二次夺取兴义县城,围攻下午屯堡而不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9月,广西会党起义军万余人攻下兴义县城,精锐数千围攻下午屯堡,激战六昼夜也未克。
刘氏宗祠有正厅、前厅,占地约5亩。正殿檐柱的瓶形石柱础上刻有章太炎等人的题字。柱的正面阴刻有行书楹联,上联为:“维祖宗创业艰难当思负荷咿,下联为,“必子孙存心孝友庶荐粢盛”。楹联虽是刘显潜所撰,字却是清末经济特科名列第一的云南书法家袁嘉毂所书。正厅的门额上还悬挂有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题赠的“克攒前绪”金宇匾额。
刘氏庄园内的家庙,最初为祭奉孔子之所,是在兴办教育的背景下修建而成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刘氏家族对家庙进行了重建。家庙的南、东、西三面均有砖石墙体围护,仅北面正殿后部未建墙体,正好与未建墙体的忠义祠门厅相对,并且正殿建筑为后檐带廊,与忠义祠门厅前带廊形相对称。家庙墙体下部也是由方整石料砌筑,上部由土砖砌筑。在门厅正立面外观上,家庙厢房山墙轮廓清晰可见,墙脊及脊下线条全部展现出来。方整石墙约占整个厢房山墙高度的1/3;东、西厢房山墙中的门厅部分前檐墙高度超过檐口,顶部由数块土砖砌筑。家庙的平面布局,受原始地形影响的痕迹相当明显。根据地形落差,形成了庙外、门厅及两厢、正殿三级地坪,从外向内逐渐抬高,其间以条石踏步相连。踏上连接室外地坪的五级石踏步,是由巨大条石券拱的家庙大门,除了青石门洞,墙后支撑两扇板门的海窝及鸡栖石均由青石制成。
法式建筑群位于忠义祠和宗祠之间,建于民国年间,原为二进四合院,设有花园鱼池。因拆建改建较多,今唯存前厅一栋,面阔七间,一楼一底,哥特式门窗。窗棂均用矛形钢钎做成,棂间施云纹,卷草图案作装饰,法式建筑在兴义唯存此栋。
文物遗存
木雕
刘氏宗祠正、前两厅,其柱础、枋额、棂栏,石刻木雕的技艺十分纯熟精湛,缠枝花卉、云纹瑞莲、凤穿牡丹、翔鹤鹿衔、蕉林梅柳、耕读渔樵,形态各各不同,一一地栩栩如生;廊间的八字横枋上所施的水墨山水、田园小景等浮雕或彩绘,或是写意,或是写实,都见其雕绘者艺术功底的精深。
文物价值
兴义刘氏庄园内尚存许多清末民初的遗迹遗物,对研究贵州军阀史有很大的价值。
兴义刘氏庄园由多个独立的小院组成,结构布局奇巧独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背景下当地经济、文化、民俗的融合。
刘氏庄园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具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国家文物局专家认定保存如此完好的庄园,在贵州乃至全国已经不多见了。其建筑特点可分为民居和军事建筑;其建筑特征、艺术构件,既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又有清代典型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整个庄园内各中式封闭四合院相对分散,又院院相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
保护措施
1983年6月,刘氏庄园被兴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1月,兴义刘氏庄园被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兴义刘氏庄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相关名人
兴义刘氏庄园(永康堡)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在咸、同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兴义刘氏团练首领刘燕山有四子:长子
刘官箴,字铭之,又号洪魁;次子刘官霖,字时之;三子
刘官礼,字统之;四子刘官德,字茂之。
黔西南州《盘江史料辑》记载:“弟兄均魁梧奇伟,胆力过人,附近无不敬畏。刘燕山得诸子之力,家业日兴,渐为下五屯首户。”伴随着刘氏家族的势力的不断壮大和财力的提高,庄园建筑也不断的扩大。到民国期间,成为贵州省最大的私家庄园。
刘官箴(1829~1865年),字铭之,号鸿魁,为刘官礼长兄,兴义地方团练首领,清同治四年(1865年),刘官箴制造了著名的“兴义教案”,阻止了法国天主教势力渗入黔西南。
刘官礼,字统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兴义地区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扩建和改革兴义
笔山书院,是贵州兴义系军阀中最重要的人物。刘官礼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940年),逝世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享年70岁。近代贵州西南部战事方息,尘埃落定,时局趋于稳定,他会同官绅组建培文局,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商议重振笔山书院,古道热肠,殚精竭力,为地方文教事业的恢复和振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显潜(1865-1938年)贵州兴义人,陆军中将,贵州游击军总
司令,历任黔西观察使、贵西道尹、贵州
巡按使、护国军援川总
司令、滇黔边防督办、贵州军事会办。身授要职的刘显潜,率部经数月时间,大刀阔斧兴吏治,雷厉风行剿匪患,其辖区地域纠纷和民族纠纷大为减少,广受称赞。北洋政府以其治理地方政绩突出,特授“上大夫”号,奖授四等文虎勋章。
护法战争后,贵州军队有贵州陆军、贵州游击军两大序列,刘显潜任全省游击军总司令,辖第一、二、三路游击军,及游击大队、盐务巡防队。民国七年(1918年),刘显潜主持修永康桥,永康桥建成后,在方便两省人民交通来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百年来,一直是两省人民互相往来的咽喉要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刘显世,贵州兴义人,字如周,亦作如舟,别号经硕,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贵州兴义,为
刘官礼之子,
刘显潜之兄,历任贵州省长、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刘显世早年曾参加镇压
广西会党起义。
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赞成共和,但随即拥戴
袁世凯称帝,民国五年(1916年),在
王文华、
王伯群的劝导下,通电全国,参与
护国运动,讨袁护国,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民国六年(1917年),刘显世参加
孙中山领导的
护法运动,任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在
护法运动中,广州军政府分裂,取消岑春煊政务总裁职务,补选刘显世为政务总裁,但在这时期,黔军内部矛盾再次公开化,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显世因军阀派系之争隐退,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14日病逝。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义刘氏庄园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下五屯街道。
交通情况
自驾:从兴义市人民政府出发距离兴义刘氏庄园3.7千米,需12分钟到达。
游览信息
开放时间:全年免费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 9:00 至 17:00。
门票:免费(凭本人身份证登记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