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塔,又称兴福寺塔,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09号
洪山公园内,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于1962年迁建至洪山公园内。
历史沿革
南朝梁承圣年间,晋安寺始建,又称小塔寺。
隋仁寿元年(601年),晋安寺改称兴福寺,后毁于战火。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筑兴福寺塔(无影塔)。
清朝晚期,太平天国军攻打武昌城,兴福寺建筑皆毁于战火,唯有无影塔幸存。
1953年,
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现
中南民族大学前身)修建校舍,兴福寺废址和无影塔被围入学院之内。
1962年,无影塔塔身出现裂缝,随后从洪山东麓移建至洪山西麓的
洪山公园内。
建筑格局
无影塔是四层仿木结构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1.25米,全为石块垒砌而成。塔为平面八角形,初层塔塔身颇高,立于须弥座和仰莲座之上,须弥座直径为4.25米;除第一层之外,二、三、四层又以层檐分上下两层,上层每面辟有假门;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层每面四组,其他层各面为三组,塔顶刹已损毁。石塔每层上部外壁设龛,逐层减小,龛中嵌有佛祖、菩萨、罗汉、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石刻浮雕和花草动物纹饰。底层八面佛龛中,唯有北向龛中尚存一尊菩萨,头部已损毁。底层南面小龛两侧刻有文字“住大洪山胜象兴福禅寺重修开山当代主持传法沙门净聚建”,左侧为“咸淳六年岁次庚午四月浴佛日知事僧宗傑谨题”。
无影塔的一个特点是塔层,一般古塔多为奇数层,而无影塔是四层,偶数分层,这在中国古塔建筑中较为罕见。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实际效用
《江夏县志》载,无影塔下有一浪花井,常沸涌如浪,其脉通江,建塔以镇此。又曰“建塔以安澜焉”。根据记载无影塔的实际效用是用以镇压地下水眼的防洪设施。
传说轶事
相传,无影塔在洪山东麓原址时,每年夏至中午时分,塔身都没有影子。其实,建筑物是否无影,是由所在地理位置决定的。在北半球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这一天,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等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无影”现象。
文物价值
无影塔修筑年代确凿、形制古朴,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对研究佛教史亦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文物保护
1956年11月,无影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无影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无影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09号洪山公园内。
交通路线
湖北省武汉市内乘坐401、413、503、510、518、521、538、540、564、576、583、587、593、596、628、702、703、715、723、728、797、804、811、YX518、YX703路公交车,在武珞路丁字桥站下车前往。
湖北省武汉市内乘坐地铁2、4号线,在中南路站下车前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距离无影塔约4.4千米,驾车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