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Hubei Provincial),简称“
鄂”,别名
楚、
荆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
安徽,西连
重庆,西北与
陕西接壤,南接
江西、
湖南,北与
河南毗邻,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截至2023年6月,湖北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2023年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万人。湖北的方言主要有五种,分别为:
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
中原官话、
赣语、移民方言。
名称衍变
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明确了湖北省的简称沿用历史上的习惯简称—鄂。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七八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湖北地区繁衍生息。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清时期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3年(民国二年)8月,湖北全省设有
鄂东道、
鄂北道、
鄂西道;1914年(民国三年)6月,湖北全省3道定名江汉道、襄阳道、荆南道,共领69县。1927年(民国十六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自1927年(民国十六年)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8月至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底,分别成立
江汉行政公署和
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个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个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2022年2月28日,武汉长江新区成立大会举行。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地跨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
黄梅县,最西端是
利川市,最南端是
来凤县,最北端是
郧西县。
气候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暖秋爽,雨热同季,时空不均。年平均气温16.7℃; 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3℃~5℃;7月最热,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6℃~29.5℃。年平均降水量1200.7毫米,呈由南向北递减式分布,鄂西南大部、鄂东南最多,达1300~169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770~935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年(2020年,1708毫米)降水量为最少年(1966年,815毫米)的2倍多;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多,冬季少,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3%,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年平均日照时数1050~2075小时,自南向北增加。年平均无霜期为220~310天。
地质
湖北省地跨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单元。以青峰—襄樊—广济断裂为界,断裂北侧为秦岭褶皱系,南侧为扬子准地台。秦岭褶皱系为中央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属于强烈变形构造单元,带内发育活动断裂,控制着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扬子准地台属于准稳定大地构造单元,但也有零星破坏性地震沿断裂分布。
湖北省境内主要活动断裂有三十余条,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带)规模最大,北北东(北东)向次之,北北西(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相对较小。北北东和北北西两组断裂是湖北省内主要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近东西向断裂偶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多数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如襄樊—广济断裂、麻城—团风断裂等;晚更新世以后仍存在活动的断裂较少,如周山—厚坡断裂、安康—房县断裂、霍山—罗田断裂等。各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活动大多表现为正断性质,两盘垂向错动较大,水平错距不明显,不同区域断裂活动强度不同。
地层
湖北省跨扬子陆块区和秦岭-大别造山系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具备较为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境内出露太古代—新生代20个地质时代的岩石地层单位187个,各类岩浆岩侵入体千余个,变质岩分布广泛,它们赋存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湖北省的沉积岩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其中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大别山地区、鄂西黄陵地区和鄂东南地区;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武当—桐柏—大别地区,该区出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好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鄂西地区是中国沉积岩地层研究的重要地区,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宜昌峡东地区拥有世界闻名的两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
地形地貌
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湖北省的主要地貌有喀斯特地貌、火山岩地貌、花岗岩地貌、河流冲积地貌等。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12.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6.2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
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
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涢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余平方千米,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平坦宽阔。
水文水利
河流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9条,河流总长5.9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条,长约4万千米。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8个市(州)、41个县(市、区),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6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江、沮漳河、清江、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江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省内5个市、20个县(市、区),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有纳入全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梁子湖、长湖、斧头湖。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个。
地下水
湖北省地下水可分为6个类型,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江汉盆地冲洪积平原区、襄阳盆地,其次是汉江夹道、黄广平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在当阳盆地、宜昌、远安等地区分布较集中,在恩施、建始、房县、两竹、两郧、崇阳等地区的山间盆地及鄂东北地区均有小面积分布;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广泛分布于鄂西南、鄂西、郧西一丹江口一线以北、大洪山及鄂东南等地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水资源区主要分布于鄂西之保康、兴山、远安及鄂东南嘉鱼一黄石一线以南和大洪山大部分地区,泉流量一般10立方米/小时左右,暗河流量一般100—500立方米/小时;岩浆岩、变质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地区,包括黄冈市、孝感市北部及随州市等地区,含水层主要包括太古界、元古界片麻岩和部分侵入岩;变质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鄂西北青峰断裂以北广大地区。
湖北省是水库大省,截至2024年3月,湖北省共统计大中型水库361座,其中大型水库73座,中型水库288座。总座数位居中国省市区的第五,水库总库容和大型水库数量居中国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3月,湖北省拥有4.8万座泵站、1700座水电站、2.5万处集中式供水工程。
土壤
截至2022年,湖北省土壤类型有13个土类,31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黄棕壤广泛分布于湖北省的鄂西南山区和鄂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于鄂东南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垄岗和鄂西南海拔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该分布区包括咸宁地区和鄂西自治州各县市,以及黄石、鄂州周边等县(市、区);紫色土在宜昌、鄂西、襄阳、郧阳、孝感、荆门和荆州等地都有分布;砂姜黑土,是一种土体中有黑土层和砂姜层的半水成土壤,集中分布于鄂北岗地。
自然灾害
湖北省气象灾害类型可分为4类19种,主要的气象灾害为暴雨、干旱、强对流及其衍生灾害,其特征是危害大、灾情重,时空分布不均、发生频率高。湖北的灾害性天气具有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暴雨发生的局地性强,分布不均,且在不同地区诱发的衍生灾害也不尽相同;强对流的发生局地性更加明显,强度大;干旱则多发生在鄂北岗地和西部山区。
2016年6月18日,湖北进入梅雨天气,随后暴雨频发,截至7月2日时,入梅以来强降雨过程已造成湖北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81个县(市、区)952.78万人次受灾,死亡35人失踪16人,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生活救助48.08万人次;因灾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85万间,一般损坏1.5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810.5平方千米;绝收667.3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78.61亿元。对此湖北省政府连夜转移受洪水威胁群众,并抽调武警部队协助抗洪抢险工作。
湖北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依据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因素,湖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3922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中—低山区、鄂西南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等;中易发区面积5736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西至鄂西北中—低山区及丘陵区、鄂西南中山区等;低易发区面积5234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中-低山区,鄂西、鄂东岗地丘陵等。
2011年8月22日,神农架林区木鱼镇发生暴雨泥石流灾害。8月22日凌晨至上午10时,全区持续降雨,平均降雨量90.1毫米,其中,木鱼镇红花村达154.7毫米。暴雨导致木鱼镇多处出现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209国道该区与兴山交界处三堆河至木鱼段,多处遭泥石流冲击引发山体滑坡,多处道路受堵,涵洞受损,房屋倒塌,农田损毁,桥梁受损。据统计,灾害导致全区倒塌房屋103间,损坏房屋370余间,损毁公路184公里,水毁河堤200米,农作物受灾面积10380亩,受灾人口14500余人。工农业经济损失376万元,交通损失4870万元。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当地路政、公安、消防、交通、通信等部门的人员均赶到事发地,投入现场施救、道路清障、交通疏导等工作。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其中,境内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千米;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有166个,湖泊水域蓝线面积867.07平方千米,湖泊保护区面积1400.34平方千米;大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7.10亿立方米。
2023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7.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1.12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7.56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50.74亿立方米。全市过境水量5251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5189亿立方米。
全市总用水量44.6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9.9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4.2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常15.9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4.58亿立方米。
2023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量307.0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0%,比常年偏多5.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83.10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28.57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64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根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国土总面积为27890.80万亩。其中,耕地7046.97万亩,占25.27%;种植园用地735.83万亩,占2.64%;林地13983.58万亩,占50.14%;草地139.88万亩,占0.50%;湿地74.61万亩,占0.2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32.20万亩,占7.65%;交通运输用地531.45万亩,占1.9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69.13万亩,占10.64%;其他土地277.15万亩,占0.99%。
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150种矿产(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资源量矿产102种,分别占全国已发现173个矿种和已查明163个矿种的86.7%和62.57%。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中,钛矿(金红石)、磷矿、溴矿、碘矿、石榴子石、白垩、建筑用辉绿岩、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角闪岩、累托石粘土、片麻岩等11种矿产保有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铌矿、泥灰岩、硒矿等25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的2~5位,熔剂用灰岩、重晶石等38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的第6~10位。总体看,全省铁、铜矿资源较为丰富;磷矿、岩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优势明显;高磷赤铁矿、钒矿、钛矿(金红石)、累托石粘土矿为潜在优势矿产;硅质原料、饰面用石材等前景较好;绿松石、百鹤玉、菊花石等颇具地方特色;新能源相关矿产页岩气、地热、钒矿、锂矿等找矿潜力较大。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铁、铜、岩金、银、石墨、磷、硫、岩盐、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岩等主要矿产80%以上资源储量分布在大中型矿区(矿床)。
生物多样性
湖北省天然分布维管植物292科1571属6292种。其中,苔藓植物51科114属216种,蕨类植物41科102属426种,裸子植物9科29属100种,被子植物191科1326属5550种。其中,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3种(国家Ⅰ级保护的11种,Ⅱ级保护的152种),如水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珙桐、花榈木等。列入全国优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有大别山五针松、水杉、峨眉含笑、扣树、小勾儿茶、喜树、长果安息香、庙台槭、黄梅秤锤树、霍山石斛、大黄花虾脊兰等11种,占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总种数的9.17%。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产地,闻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长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在神农架国家公园、五峰后河、宣恩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成群落分布。利川市、罗田县、保康县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水杉之乡”“中国野生兰花之乡”“中国紫薇之乡”。
截至2022年7月,根据第九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湖北省森林面积73627平方千米,占中国森林面积的3.34%,森林覆盖率39.61%,活立木蓄积39579.82万立方米,森林蓄积36507.91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蓄积60.18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生物量49268.79万吨,总碳储量24402.15万吨。其中湖北省,马尾松林、栎树林和杨树林较多。马尾松林面积9248平方千米、占乔木林面积的15.24%,蓄积631127平方千米、占乔木林蓄积的17.29%;栎树林面积5759平方千米、占9.49%,蓄积2558.72万立方米、占7.01%;杨树林面积3008平方千米、占4.96%,蓄积1329.10万立方米、占3.64%。
天然林和人工林
湖北省天然林比重较大,天然林面积538.85万平方千米、占73.19%,蓄积28670.93万立方米、占78.53%;人工林面积197.42万平方千米、占26.81%,蓄积7836.98万立方米、占21.47%。按龄组分,湖北省天然乔木林中,幼龄林面积320.95万平方千米、占68.14%,蓄积14310.62万立方米、占49.91%;中龄林面积106.22万平方千米、占22.55%,蓄积9234.92万立方米、占32.21%;近熟林面积31.36万平方千米、占6.66%,蓄积3488.86万立方米、占12.17%;成熟林面积11.52万平方千米、占2.45%,蓄积1381.14万立方米、占4.82%;过熟林面积0.96万平方千米、占0.20%,蓄积255.93万立方米、占0.89%。湖北省人工乔木林中,幼龄林面积43.83万平方千米、占32.31%,蓄积1351.19万立方米、占17.24%;中龄林面积44.48万平方千米、占32.79%,蓄积2474.72万立方米、占31.58%;近熟林面积28.47万平方千米、占20.99%,蓄积2011.71万立方米、占25.67%;成熟林面积16.31万平方千米、占12.02%,蓄积1732.38万立方米、占22.11%;过熟林面积2.56万平方千米、占1.89%,蓄积266.98万立方米、占3.41%。
国有林和集体林
湖北省森林资源以个人所有的较多,个人所有森林面积577.87万平方千米、占78.49%,蓄积26028.21万立方米、占71.29%;集体林面积101.76万平方千米、占13.82%,蓄积5174.78万立方米、占14.17%;国有林面积56.64万平方千米、占7.69%,蓄积5304.92万立方米、占14.53%。
公益林和商品林
湖北省公益林面积为336.63万平方千米,占45.72%,蓄积量18525.14万立方米,占50.74%;商品林面积399.64万平方千米,占54.28%,蓄积量17982.77万立方米,占49.26%。
灌木林
湖北灌木林面积162.55万平方千米,占22.08%。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全省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75种。其中兽类128种、鸟类577种、爬行类82种、两栖类88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79种(国家Ⅰ级保护的41种,Ⅱ级保护的138种)。如川金丝猴、麋鹿、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都是闻名世界的珍稀保护动物。旗舰物种川金丝猴种群数量由1998年的800多只增加到2022年的1400多只。麋鹿种群数量由当初重引入的64头增加到2022年的2300多头。黄梅县、石首市、襄阳市、南漳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头鹤之乡”“中国麋鹿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和“中国鸳鸯之乡”。
截至2022年7月,湖北省已建立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322个,面积188.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16%,有效保护了全省85%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
行政区划
政区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湖北省有13个地级行政区(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即39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其中,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由省直管。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武汉市
武昌区洪山路7号。
重要城市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万人,其中,城镇3822万人,乡村20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47%。全年出生人口32.0万人,出生率为5.48‰;死亡人口50.4万人,死亡率为8.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5‰。
根据湖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湖北省男性人口为2969.47万人,占51.42%;女性人口为2805.78万人,占48.5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83;0—14岁人口、15—59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16.31%、63.26%和20.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59%。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1847.66万人。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224.9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051.46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77.1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8%。万人以上主要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彝族,其中土家族228.58万人、苗族21.4万人、回族7.64万人、侗族6.27万人。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及12个民族乡(镇)、37个民族村(社区)。民族地区“一州两县”区域面积2.9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湖北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主要聚居在民族自治地方外,其余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
语言
湖北的方言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赣语、移民方言。西南官话以恩施、宜昌、荆州、武汉蔡甸区等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为40%-50%;江淮官话以黄州、鄂州、随州、孝感等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为20%-30%;中原官话湖北人更喜欢称为鄂北方言,以襄阳市区、老河口、枣阳等地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为10%-15%;赣语以咸宁、大冶、通城等地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为5%-10%;移民方言以武汉中心城区、十堰主城区、葛洲坝区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为10-15%。
宗教信仰
湖北是全国宗教工作较重的省份之一,省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鄂东黄梅禅宗文化、鄂西北武当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截至2022年3月,全省有爱国宗教团体250个,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3539处,宗教院校4所(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基督教中南神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和武昌佛学院)。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促使僧俗二众避难南下,从此佛教开始向南传播,因而洛阳佛教南传的第一站便是湖北武昌(今鄂州)。自武昌(鄂州)沿江而下,佛教文化继而向江浙扩散。其中,支谦在武昌译经时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翻译理论思想。而荆襄所处天下之中的位置,使其在当时不同的佛教传播路线中起着重要作用。隋唐时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八大宗派纷纷诞生,宗派的较有名的祖师都曾停驻或游化荆楚。后来产生的曹洞宗、沩仰宗直接影响了湖北佛教发展。两宗传人纷纷驻锡湖北各地,开辟了一系列的佛教禅宗道场,例如郢州芭蕉山、郢州兴阳山、襄州鹫岭等。宋、元长期战争使湖北佛教遭受破坏。元代统一之后重新开始恢复,明清佛教呈现衰落之势,近代武昌佛学院的创立,催生了中国佛学院办学培养僧才的模式,影响至今。
当代鄂籍禅门大德净慧长老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中国佛教中国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而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道安大师、六祖慧能、太虚大师。道安大师开启佛教中国化,六祖慧能开启禅宗大众化,太虚大师开启佛教现代化。
春秋至汉末,湖北十堰市的武当山已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到了荆楚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交通条件的优越,襄阳、江陵一带自然成了荆楚的道教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唐末,武当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元明两代,武当道教地位日益上升,发展到了繁荣兴旺的顶峰,几乎囊括了道教领域中所有道派,道众2000余人。明永乐十年,成祖朱棣派20余万军民大修武当山,其后40余年不断修建,使今日之武当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其影响由全国扩展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至清代,武当山道教活动众多,香火旺盛,在全国道教活动中仍具较大的影响。
经济
综述
2023年,湖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03.6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73.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0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0514.74亿元,增长7.0%。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速一季度为5.1%,上半年为5.6%,前三季度为6.0%,全年为6.0%。
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长6%,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GDP增速进入全国前10,比上半年提升4位,位居经济大省前列。同时,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比全国高1.6个、2.4个、1.7个、3.4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第1、第1和第1。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湖北探索新的生产模式,以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产业,尤其是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截至2024年5月,湖北省新型农机、专用肥料和配套农艺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组合拳”,新技术与老技术的叠加,释放乘数效应,催生出成倍的效率。湖北的“稻+”模式众多,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和组合方式,研发出专门的技术模式,已探索出稻-鳖、稻-蛙、稻-虾、稻-螺、稻-虾-鳝等十余种“稻+”创新组合生产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持续走高,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
湖北是中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在古代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北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种植业又以粮食、棉花生产为主,被称为“粮棉大省“,其中水稻是湖北第一大优势作物。湖北省林业经济优先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大力发展板栗、甜柿、银杏、茶叶、桃李等特色经济林基地以及林药、林菌、山野菜、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畜牧业以种猪最为优势;渔业以淡水产品为主,大面积养殖有草鱼、青鱼、武昌鱼、潜江小龙虾、洪湖大闸蟹等。
湖北省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连续10年保持在500亿斤以上。湖北省淡水产品产量常年保持在450万吨左右、位居中国第一;油菜籽年产量250万吨左右、位居中国第二;茶叶年产量40万吨左右、位居中国第三;生猪、蔬菜、鲜蛋等年产量均位居中国前列。
2024年1月1日,孝南区(朱湖)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孝南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糯稻产业为主体,在“朱湖糯米”产业辐射带动下,目前孝南区产业园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园区内有糯稻生产、加工、服务等企业116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50余家,糯米加工转化率高达98%,形成了亲亲食品、爽露爽、米婆婆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糯稻加工产业群,麻糖米酒产业增势强劲,已面向市场推出佬米酒、果冻米酒、清米酒、米露、类啤酒式米酒等100多个品种,占全国米酒市场四分之三的份额,仅2023年出口就过千万美元。
2023年,湖北省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4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粮食总产量2777.04万吨,增长1.3%,连续11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其中,夏粮产量488.63万吨,增长1.3%;早稻产量77.77万吨,增长2.7%;秋粮产量2210.64万吨,增长1.3%。猪牛羊禽肉产量457.12万吨,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347.25万吨,增长4.7%;牛肉产量17.19万吨,增长5.7%;羊肉产量10.52万吨,下降0.1%;禽肉产量82.17万吨,增长0.1%。禽蛋产量216.25万吨,增长4.0%。全年生猪出栏4438.53万头,增长3.6%;年末生猪存栏2595.30万头,增长1.7%。
第二产业
湖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十大重点产业是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数字、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航空,共涵盖43个细分领域。工业发展形成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通信及网络应用等全产业链优势。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第一大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被确定为湖北省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截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已培育和引进了200多家新能源、自动驾驶领域企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其中,爱机、李尔、圣戈班等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华工科技、逸飞激光、精测电子等是中国一流的车身和电池生产装备企业;亿纬锂能、理工通宇、光庭信息是中国重要的三电企业;立得空间、武大吉奥、导航工研院等是知名的高精地图和定位企业。截至2023年5月,湖北全省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78家,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基地。其中“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中国3个国家级汽车集群之一。
纺织服装产业是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2022年,湖北省纱产量、布产量均位居中国第三,先后培养出了爱帝针织内衣、猫人针织内衣、红人羊绒大衣等一批“中国名牌”,以及爱帝、猫人、红人、太和、天鸣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以襄阳、孝感、江汉平原、黄冈等地为主的纺纱织造集群,以孝感、荆(州)仙天潜、黄石等地为主的服装加工制造集聚区,以仙桃、宜昌和武汉、咸宁等地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防护物资)应急制造基地。截至2023年3月,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
截至2024年7月,湖北省现有17个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产业,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作为新兴产业,也逐渐转变成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
2023年,湖北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4%,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8%。从主要行业看,汽车行业持续回升,增长4.8%;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增长5.1%;原材料行业增长13.3%,其中,化工、石油加工、有色等行业分别增长20.7%、22.3%、34.5%;钢铁行业增长4.3%;电气行业增长20.0%。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7%,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2.8%,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湖北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导,旅游业成长为湖北省重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是湖北省的头部产业。
湖北省依靠丰富的文旅资源,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0年,湖北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增加196家,较2019年增长52.4%;成功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4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5个、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个、4C级营地2个。湖北省同时大力发展夜游经济,推出“夜上黄鹤楼”“木兰不夜城”等一批新项目,先后培养出了襄阳唐城、宣恩仙山贡水等夜游景区。2022年,湖北省64个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增4C级以上自驾车旅居车营地3家,获评中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1个。2023年2月10日,湖北文旅重点项目招商签约大会上,62个文旅重点项目成功签约。2023年,湖北省共接待游客超过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000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7127.22亿元,增长9.5%,比年初增加7563.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81368.01亿元,增长9.7%,比年初增加7195.01亿元。2023年,湖北省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3%、9.8%、7.8%。1-11月,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627.57亿元,增长12.8%。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38.4%、27.2%、18.4%、16.0%、21.5%。
经济功能区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如下:以江汉平原为重点的农产品主产区犹如“米袋子”、“菜篮子”,提供粮食、食品和工业原材料;以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为主体的重点开发区域,将是“生产车间”和工作生活场所,聚集人口,积累财富;以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为主体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则是绿色生态“后花园”。
截至2022年,湖北省共有国家级开发区21家、省级一类开发区24家,省级二类开发区23家,省级三类开发区31家。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简称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并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央企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等。
在产业体系上,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加快构建“两强带动、两新融合、抢抓未来”的“221”产业体系。聚焦“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着力补齐核心设备、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聚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搭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支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提升数字消费能级;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制定支持量子科技、脑科学、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培育政策,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在湖北宜都工业园区基础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2011年12月被省政府授予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都高新区总规划面积51.77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湖北宜都化工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技术示范园、双创产业园的“一区四园”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宜都化工园规划面积33.98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面积12.17平方公里,高新技术示范园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双创产业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
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三五”末的35家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7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5.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34.66%。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东阳光药等成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土老憨等成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
湖北枝江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9月,1994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立为省级开发区,2005年12月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审查,保留为省级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各园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拥有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项目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枝江经济开发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水电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十分丰富,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在湖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合考评中,名列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第5位。
近年来,枝江经济开发区着力推进四大支柱产业向高端食品、化工新材料、医疗用品及高档服装、先进装备制造转型,形成了以枝江酒业、三宁化工、奥美卫材、迅达科技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白酒、化肥、医用纱布等精品名优产品远销国内外。同时,开发区致力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投资4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已经建成,二期正在抓紧建设,随着华鑫光电、今华智能等一批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投产,江宸、江升、江为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落户建设和鑫威新能源车辆建成下线,枝江经济开发区正在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8.27万人,在校生183.99万人,毕业生50.49万人;研究生招生7.46万人,在校研究生23.17万人,毕业生5.8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8.75万人,在校生55.38万人,毕业生17.2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6.97万人,在校生105.81万人,毕业生31.3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88.24万人,小学在校生389.5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5.30万人。
截至2021年,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03%。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89%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完成现代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4%,初中毕业生普职升学比保持大体相当。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所占比例多年稳定在85%以上,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校10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4年。社区教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截至2021年,教育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100%,基础教育信息化“武汉模式”得到业界充分认可,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试点任务不断突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被教育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新中考、新高考改革顺利推进。率先在全国建立研学旅行系列标准。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民办教育“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全面建立。武汉市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优秀试验区和全国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唯一示范区。武汉市海外友好学校突破500所,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地位凸显。
医疗
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489家,其中医院124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735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71家;卫生技术人员49.7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78万人,注册护士22.9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7.6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33.85万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1.90万张,卫生院床位9.46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36605万人次,出院人数1487万人。
2020年春节前后,武汉爆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威胁到全国各地,并影响到不少国家和地区。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开始引起市场关注。
媒体
湖北日报于 1949年7月1日正式创刊,2001年4月组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社),2007年4月更名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是省委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湖北日报》为旗舰,拥有5报、10刊、9网站、4个移动客户端和1家出版机构,在全省17个市州建有分社(记者站),形成集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号、微博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多个平台为一体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是湖北最大的新闻信息平台和外界了解湖北的重要信息窗口。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是一家拥有广播、电视、电影、电视剧、新媒体、有线网络、报刊等资源的综合性传媒机构。2011年10月,由原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更名为湖北广播电视台,同时成立台属、台控、台管的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成功搭建起宣传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协调发展的全新体系。台(集团)拥有8套电视频道、7套广播频率、13家所属事业单位、17个市州融媒体记者站(工作站)和25家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员工1.6万人,总资产285亿元。
极目新闻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全媒体新闻资讯服务平台,秉承“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的理念,以原创新闻为主,专注推送全球热点资讯、焦点事件报道。2021年1月18日,极目新闻率先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第三方平台亮相,引发强烈关注。极目新闻项目被列入省委深改委2021年重大改革专项任务。
《楚天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元旦,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这是湖北日报社创办的第一份都市类报纸,它经常出“爆款”新闻,有时一上报摊就被抢售一空。2000年,楚天都市报发行量突破百万份大关。楚天都市报是华中地区都市类领军媒体,不论是新闻生产的数量品质、媒介经营的业绩、履行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还是在融合创新、转型发展中的积极探索,都有不俗的成绩。
科技
2023年,湖北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558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2项,应用技术成果2395项,软科学成果71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9884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802.24亿元,合同金额比上年增长57.9%。年末全省共建有36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年末全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848个,国家质检中心34个,颁发有效认证证书112799张,获认证证书组织32488家,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28项。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90万台件。年末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0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8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地震台站54个。
文化
湖北省有众多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比如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湖北省民族歌舞团等;也有众多省级公共文化场馆,比如湖北省博物馆、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湖北美术馆、省群艺馆等。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82个,群艺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18个,博物馆228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103个,放映单位2023个。广播电视台15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融媒体中心69个,有线电视用户1283.92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8%。全年出版报纸5.32亿份,各类期刊0.67亿册,图书3.62亿册。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478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
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6月,湖北实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开展50余项考古发掘, 8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次获得“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全省每年推出展览1100多个、举办社教活动1万多场,形成了文物热、非遗热、文化旅游热的社会氛围。
体育
2023年,湖北省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65项次、亚军31项次、季军31项次;在各类全国比赛中,获冠军219项次、亚军232项次、季军240项次。
2023年10月,在杭州亚运会龙舟男子200米直道竞速决赛中,湖北运动员孙嘉豪作为舵手的中国队夺得金牌,这也是本届亚运会龙舟项目产生的首枚金牌。在随后进行的杭州亚运会龙舟女子200米直道竞速决赛中,湖北另一位运动员王颖助中国队再添一金。 2024年8月,昌雅妮、王宗源、郑钦文、孙佳俊作为湖北健儿,在巴黎奥运会上分别夺得女子双人3米板、男子双人3米板、网球女子单打和男子4×100混合泳接力冠军。
2023年9月24日,2023世界超级球星足球赛启动仪式在汉举行。2024年6月29日,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女子系列赛武汉站开幕式在此举行,来自中国、中国台北、蒙古、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8支女子顶级球队齐聚在这里。湖北省设有众多地方特色竞技项目,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有15个项目,分别是高脚竞速、蹴球、键球、板鞋竞速、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民族武术、珍珠球、龙舟、独竹漂、民族马术、民族健身操、表演项目、旱船竞速。
社会保障
2023年末,湖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48.4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379.59万人,离退休人员668.8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507.4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42.5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22.0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911.9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799.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52.94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0.69万人。湖北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3.70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13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8.01万人。养老机构床位数29.58万张。
湖北省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社保共享计划实施方案》,旨在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省人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上得到全面保障。该方案包含十八项内容,系统阐述了湖北社保发展方向、路径、要点和保障措施,旨在提高社会对社保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北省社保中心积极推动社保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湖北省在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问题和挑战。例如,在统一低保制度、完善专项救助、灾害救助等其他救助制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社会救助体系,以确保困难群体获得全面的支持。
环保
2022年,湖北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汉江、清江等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中。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全省17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2.9%。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1%以上。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3.01,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好”。全省17个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7分贝,总体质量等级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1分贝,总体质量等级为“好”。
交通
综述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中心枢纽,能够覆盖中国80%的人口,辐射中国90%的经济总量,“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民生保障、重大战略交通支撑、运输服务水平、交通转型发展和交通治理能力等六个方面跃上新台阶,“祖国立交桥”地位凸显。
截至2023年5月,湖北省综合交通里程达32万千米,实现了已建在建高铁覆盖所有市州;续建港航重点项目38个,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其中,武汉港武湖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荆州港铁水公多式联运、鄂州花湖机场多式联运3个项目纳入第四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十四五”期,湖北省交通将加快构建“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并加快建设“米字型”“十通向”高铁枢纽网,“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水运体系和“五纵四横一通道”油气管网输送体系,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2023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307263公里,比上年末增长1.7%;高速公路里程达7849公里,增长3.3%。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8594.24亿吨公里,增长13.9%;旅客周转量1027.84亿人公里,增长90.9%;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9亿吨,增长22.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29.8万标准箱,增长5.5%。
公路
2023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307263公里,比上年末增长1.7%。
2022年以来,湖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喜讯频传,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唯一的隧道——同兴隧道贯通、燕矶长江大桥主体工程施工拉开序幕……截至2022年6月,湖北省已通车高速公路7391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1个、807公里。今年计划开工高速公路13个、689公里,争取开工的国家高速公路6个、602公里。
截至2023年,湖北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至7849公里,路网强度进一步巩固。公路养护水平得到提升,路网质量不断改善。服务区充电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31个新开通收费站实现北斗授时全覆盖。此外,该省多举措推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2023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0072公里,组织排查并完成农村公路断头路、瓶颈路2874公里。
铁路
湖北省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枢纽网,武汉铁路枢纽由京广铁路、汉丹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等普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武石城际铁路、武冈城际铁路、武孝城际铁路、武仙城际铁路等城际铁路,京广高速铁路、宁蓉铁路、武九客运专线、汉十高速铁路等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以及滠武铁路、武昌南线、汉口联络线、汉西联络线、余花联络线等枢纽内联络线构成,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湖北省境内特等火车站主要有武昌站、汉口站、武汉北站等。
截至2023年湖北省已建在建高铁里程突破3000公里,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新启动3条高铁,成功争取5条高铁纳入国家“20+20”开工和储备开工计划,沿江高铁合武段全面开工,宜涪段和呼南高铁宜常段正式启动,创湖北省高铁推进新纪录,全省在建高铁达到8条,在建规模跃居全国第5位;全年完成铁路建设投资337亿元,继去年首次突破300亿元后,再创历史新高。
航空
截至2022年,湖北省一共有7个机场,分别是: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襄阳刘集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荆州沙市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神农架红坪机场。2022年,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4家湖北省内机场入围《2022年全国运输机场吞吐量排名》百强,其中武汉天河机场位列第14位,年旅客吞吐量1160万人次;宜昌三峡机场位列第57位,年旅客吞吐量125万人次;襄阳刘集机场位列第62位,年旅客吞吐量113万人次;恩施许家坪机场位列第93位,年旅客吞吐量58万人次。2022年,湖北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547.1万人,较比去年下降41.9%;货邮吞吐量为30.5万吨,较比去年下降6.2%。
2023年湖北机场集团下辖7座机场客货运输安全有序恢复,全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159.1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8万吨、起降航班27.57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22.1%、51.5%、86.1%。机场集团各机场运行平稳有序,各项安全指标达标,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春运等一系列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全年共代管省内其他机场调时超过6000班,提升民航湖北辖区整体正常性近5%。武汉机场航班正常性排名全国25家两千万级以上机场前10名。
水运
湖北省内通航的河流有230条,以长江、汉江、江汉运河等7条河流为主,可通航里程9066千米,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90千米,居中国第二位,境内长江航道通航里程1037.9千米、汉江通航里程866.78千米。截至2023年7月,湖北内河流域约有船舶1万艘;
2023年,湖北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9亿吨,增长22.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29.8万标准箱,增长5.5%。2023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38.7亿吨、三峡枢纽货物通过量1.72亿吨、引航船舶载货量4.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7.9%、7.95%、7.5%,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4月,湖北境内与铁路联通的主要港口增加至13个,进一步畅通了长江黄金水道疏港物资运输渠道。
人文
综述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楚三闾大夫屈原的诗篇《离骚》广为人知;中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由楚地兴起传开的,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83年,湖北菜名列全国十大菜系之一,2018年湖北菜正式定名“楚菜”。湖北荆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饮食
楚菜,湖北风味,以水产为本,鱼馔为主,汁浓芡亮,香鲜微辣,注重本色,菜式丰富,筵席众多,擅长蒸、煨、炸、烧、炒等烹调方法,具有滚、烂、鲜、醇、香、嫩、足七美。
沔阳三蒸、红烧鮰鱼、珊瑚桂鱼、荆沙甲鱼、砂锅鱼糕鱼圆、黄州东坡肉、潜江油焖小龙虾、腊肉炒菜薹、莲藕排骨汤是湖北省十大楚菜名菜,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三鲜豆皮、襄阳牛肉面、恩施炕土豆、谈炎记水饺、孝感米酒、油饼包烧麦、公安锅盔、糊汤米粉是十大楚菜名点。
习俗
婚俗
土家族传统婚俗,以其独具特色、意蕴深厚而源远流长,于2020年1月入选湖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土家婚俗,仪式繁多。土家寨子里哪家有姑娘长大成人,附近乃至百里开外便会有人闻风而动,“托媒”求亲,托请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儿)到女方家里提亲。媒人相继登门的盛况,被土家民间形容为“踩断门槛”。女方父母要带着女儿奔赴男方实地考察家境、家风、为人,这就叫“看门户”。随后就是“订婚”。男女双方订婚后,清明、端阳、月半、中秋等传统节日,男方要接未婚妻到家来玩,做布鞋,纳花袜底。男女双方走上这么三年两载,男方就会请媒人去讨信,要求结婚。若女方欣然允诺,则由媒人将男方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并讨要姑娘的生辰八字,称为“讨八字”。然后男方就去找八字先生“合八字”。此后男女双方进入婚礼筹备最后阶段,男方备办彩礼,女方忙着准备“陪嫁”。出嫁前几天,姑娘邀约要好的女伴帮忙做针线活。婚礼前一天,男方要去女方家“过礼”。一人带队,称为带宾。出阁前一天女方要整“花圆酒”,取“花果团圆”之意。凌晨“发亲”。结婚仪式的高潮是“拜堂”。土家婚俗中最为热闹的一幕是“闹洞房”。第二天晚上,举行“交亲”仪式。第三天早饭后,新郎、新娘“回门”。
丧俗
土家人习惯把老人的去世所办葬礼称为"白喜事"、"白会"或者"老龙归山"等,一般都要组织跳丧,即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喃"。这是土家人特有的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既歌又舞,风格非常的古朴和别致。由于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喃",因此土家族的送种歌舞得名"撒尔喃"。夜幕降临,在灵堂口外放几个很响的炮仗,在过去,跳丧者们听到声音后都不约而同地赶过来,然后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掌鼓引唱,三声重鼓,接着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喃里!"其他人都齐声唱和。跳丧者们有的是两个人一对,有的是三个人一组,脚步迅速,踩着鼓点又跳又唱。跳丧者们在跳"撒尔喃"的时候是头、手、肩、腰、臀组合使用一起扭动的。其舞姿或轻盈或沉重,变化多样;其曲调或古朴粗犷、诙谐有趣,极富山乡气息。
生产习俗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武当山庙会
武当山庙会是由信徒们独特的朝山进香活动演化而成的一种民俗活动,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山地区。庙会每年共有两期,时间为农历腊月二十三至第二年的三月十六、九月初一至九月初十,其中以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最为隆重。武当山庙会始于东汉末年,兴于宋而盛于明清,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朝山进香、做斋醮道场、举行民间艺术活动等。朝山进香有三种形式,一是香会进香,二是道教信徒苦行进香,三是进散香。武当道场主要是做小启朝和大启朝法事,小启朝需用一天时间,大启朝则需三天。庙会期间,民众可踏青登山、看灯览胜、观看武当武术擂台比赛、欣赏礼花燃放等表演活动。
东湖樱花节
武汉东湖磨山樱花园占地300余亩,定植樱花1万余株,樱花品种56种,与日本弘前樱花园和美国华盛顿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盛花期将从三月中旬一直持续至四月上旬,每年三月都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东湖樱花园每年还会举办樱花节、夜间赏樱等独具特色的活动,东湖樱花节已成为一场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2024年3月7日,武汉东湖樱花节正式拉开帷幕。520亩樱花园开门迎客,9大主题精彩活动也同步开启,将为全球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赏樱体验。.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黄梅挑花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黄梅挑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黄梅挑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汉绣
汉绣是武汉出产的特色绣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汉绣采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
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武汉汉绣绣品主要有四大类,即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灯会庙会产品等。武汉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过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是“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阳新布贴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它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深得专家们的赞叹。加上它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的针刺线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他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位档次。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在服饰方面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女装上衣矮领右衽[rèn],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妇女的服饰款式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30种以上,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衫的颜色,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有无和长短等等,常有不同的特点。鄂西南一带苗族妇女服装上身着大襟右衽衣或中长衣,下着长裤,衣袖、裤脚和衣领周围都镶有花饰,胸系绣花围腰,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多数包头巾。银饰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品,苗族群众都喜爱银饰,各个支系的苗族妇女盛装时都佩戴多种银饰。
回族服饰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艺术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是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的发源地之一。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摆手舞成为土家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狩猎、农事、军事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中歌、乐、舞浑然一体,舞蹈动作粗犷,摆姿稳健,且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土家族跳摆手舞的地方通常叫做摆手堂。每当逢年过节及各种庆祝活动,村民都会在摆手堂跳起摆手舞。2023年1月,百福司镇土家族摆手舞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
楚剧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等。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等。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命名为“天沔花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祥于清代。闹年的花鼓、采莲船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以及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它吸收了一些“三小戏”,并从以往的小丑、小旦行当,增加了小生行当。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
黄梅,原名
黄梅调、
采茶戏等,现流布于
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
黄梅县等地。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
天仙配》、《
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以
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
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
建筑
大水井是《龙船调》的发源地,历经明末、清中后期、民国3个时期不断的维修和扩建。其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五庄园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大水井集土家建筑特色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像一首由土家唢呐、木笛、叶笛、锣鼓加西洋长号奏出的三部曲。历史的车轮辗过,大水井见证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凝固着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史。
恩施土司城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而成,是一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目前土司城城内已建成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这座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旨在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地区象征
梅花是湖北省省花,武汉市市花,也是中国多地区的市花、县花。
水杉是湖北省省树,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被称为生物活化石。
文物古迹
湖北省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等4处世界遗产,枣树林墓地等6处古文化遗址。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时进行规模建筑。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派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等500余名官员为钦差,率领军民工匠20万人,历时12年,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明嘉靖年间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明代200余年间,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照例对武当山许以各种特权,并直接委派内臣代表皇帝对武当山进行管理,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明末清初,部分建筑毁于战乱。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遗址等共62处,其中49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重要的建筑遗址有玉虚宫遗址、五龙宫遗址等。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钟祥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为明代皇陵。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显陵平面呈金瓶形状,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逻城内陵墓建筑平面布局按中轴线排列,依次为新红门、大红门、碑亭、华表、神道、石象生、棂星门、神龙道、内明塘、棱恩门、棱恩殿、二柱门、十五供、方城、宝城,九曲河蜿蜒其间,河上以五道御桥相连。宝城共两座,平面呈“8”字形。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东3千米处,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遗址。该遗址始建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明天启初年(1621年)进行扩建,历时470余年。鼎盛时期的唐崖“帅府”,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占地57.75万平方米,拥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书院、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设施。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填寺堂、桓侯庙、玄武庙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严肃穆。土司城前临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势险要,风光独具。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
神农架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的边界。南濒长江,北望武当山,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交接的地方,亦是中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过渡的地带。全区面积3250平方千米。主峰大神农架高达3106.2米。区内林密谷深,完好保存着洪荒时代的风光,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神农架现存有1000余种树种,570种野生动物,其中还有少见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誉为“华中林海”和“天然动植物园”。相传这里曾是远古时代神农氏(炎帝)定居耕田,遍尝百草,采药治病的地方。因山高壁陡,神通广大的神农氏也只好搭架而上,因此得名“神农架”。这里旅游资源丰富:雄峰幽谷,色彩神秘,引人探胜;珍稀动物,花海药园,无与伦比;奇洞怪石,飞瀑流云,美不胜收。湖北神农架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湖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1个,类别主要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湖北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0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787人,传承人地域分布不均,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均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宜昌市和恩施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集中在70岁至80岁,部分国家级传承人已过世;省级非遗传承人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集中在60岁至70岁,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总体年龄偏小,且40岁左右的人数偏多。
风景名胜
综述
湖北省拥有
荆州等5座
历史文化名城,
黄鹤楼等15个5A级景区,以及64个旅游名镇、138旅游名村、24个旅游名街。湖北省旅游资源富集,类型全,特色浓郁,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武汉东湖景区、武当山景区、三峡大瀑布景区、神农架生态旅游区、恩施大峡谷景区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有: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襄阳古城景区、唐城景区、三峡大坝景区、赤壁古战场景区、古隆中景区、屈原故里等。2023年上半年湖北旅游接待3.24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35.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6%和29.3%,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2023年5月19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主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墨西哥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的“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在中国驻墨西哥大使官邸拉开帷幕。此次系列活动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疫情过后首次组团赴国外举办的文旅交流活动。
2023年9月27日,2023湖北—澳门·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推介会27日在武汉举行。在鄂企业代表、澳门相关企业代表、葡语国家代表参加了双向推介会,代表们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国家(地区)、企业的相关情况,并对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出了期望。
2024年4月25日,中国湖北—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经贸合作交流会在汉举行,30余家湖北企业代表与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2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机构代表齐聚武汉,品味荆楚名优特产,共探中拉合作新空间。外交部拉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地处中国中部,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的重要节点,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传统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期待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拓鄂拉合作更加光明的未来。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湖北省情概况.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