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整饬兵备道,明朝时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
按察司分道。兵备道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佥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清朝沿置,
乾隆时定为
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备道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成为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地方
管理制度。
兵备道主要为稳定地方治安而设,同时又要协助巡抚处理军务,其军事职权主要包括分理军务,操练
卫所军队和地方民快,缉捕盗贼镇压民乱,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等。
兵备道与布、按二司其他诸道在职权、辖区等方面上会有重叠,为避免官员冗余,有时会让兵备道兼职或带管其他事务。包括整饬文教、兴修水利、修筑城墙、管理盐政
马政驿传等。
兵备官,多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充任,又称兵宪、兵备副使、兵备佥事。期初是因事专设,事毕即罢,裁革不定,属于临时差遣,后演变为常设,但其品秩仍取决于本官
官衔。兵备道道官有专任的,也有分守道、分巡道、巡海道等兼任的,比如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兵备多由分巡道兼职。由于并非祖制,兵备官赴任,由皇帝给予
敕书规定其具体权限,除由分巡道兼任的兵备官以外,专任兵备官只有关防,没有正印。兵备官可节制卫所军队,但受督抚节制。
洪熙年间(1425年),仁宗鉴于武臣疏于文墨,遂遣包括参政沈固、副使刘绍在内的文臣前往各地
总兵官驻所整理
军机文书,为文臣参赞地方军务之始。
正统年间,出现了以
都察院官员整饬兵备、提督兵备的例子。正统元年(1436年)的陕西整饬兵备
右佥都御史曹翼,是最早记载加整饬兵备衔的文臣;正统十一年(1446年),
寇深任右佥都御史提督
松潘兵备。这些可视为兵备道官的前身。
《
明实录》中记载的由
按察司官员出任的兵备官,最早出现于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皇帝赏赐了一批文武官员,其中有“整饬松潘兵备四川
按察副使王用”。
从成化到
弘治年,为了稳定地方治安,在各地不断增设兵备官员,尤以四川、山西、云南、广东等边地较多。到了弘治末年,沿边地区的兵备道基本已成定制。
到了
正德、
嘉靖年间,由于各地民变增多,沿海地区倭寇为患,以及蒙古俺答汗的威胁,又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增设兵备道,或者用
分守道、
分巡道兼
理兵备,而兵备道也逐渐演变成常设。
到了明末,民乱四起,东北又出现了女真人的威胁,为了加强防御,又广设兵备道。但是由于
卫所制早已败坏多年,军田大量被占,
军户大量逃亡,再加上兵备道本因事而设,然而事毕后却未撤销,造成其无兵可练,无饷可支,无法整饬兵备的尴尬境地。
清朝入关后,为了战争需要,也在各省要冲广设兵备道,到了局势抵定后,以
八旗、
绿营分驻各地,在康熙时罢去各省道员的管兵事务,大举裁撤兵备、兵巡、巡海三道,此后又逐渐复置(清代的道,早期辖区只有一个府,后来演变为三四个府),
乾隆年间,全国共有八十多个兵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