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县
古代地名
冀县,古代县名,故址大约在今甘肃天水甘谷县。建制始于前688年秦武公置冀县,至西秦建义元年(公元385年)废冀县。
发展历史
前688年秦武公置冀县。故址大约在今甘肃天水甘谷县。《史记·秦本纪》云:“(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太平寰宇记》云:“本周冀戎之地,秦伐冀而置县”。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冀县属陇西郡。西汉属天水郡。王莽改冀为“冀治”。
公元25年,光武帝复名冀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天水为汉阳郡,冀县为郡治。
曹魏改汉阳为天水郡。冀县属之。
晋泰始五年至太康三年,凡十七年,冀县为秦州治。仍属天水郡。
自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到太武帝拓跋寿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冀县分别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凉的天水郡。西秦建义元年(公元385年)废冀县。
争论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有些学者是这样理解的: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因此仅根据这一记述就认为秦国公元前688年建立了县制,邽县和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周振鹤教授认为这是对史料的误读。
周振鹤对“县制起源”的研究结论是:秦武公其实是把邽和冀戎的地盘变成秦国的县(鄙)之地而已,并不一定要理解为秦国当时已经具体设立了邽、冀、杜、郑等县。《史记》这段话是500多年以后所记,此事不见于《左传》,而非当时的实录。在秦武公以后的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再没有“初县”其它地方的任何记载。我们因此就很难将秦武公的“初县之”这个孤证当成秦国在春秋早期已经设县的依据,而应该理解为秦国领域向西发展到邽和冀,向东发展到杜和郑地区为宜。退一步说,即使秦武公当时已经置县,则这些县也是县邑之县,还不是郡县之县。《史记》里也没有交代当时是否任命了管理邽县和冀县的官员。
周振鹤还认为完全可以把公元前514年晋国设置10县的行动作为地方行政制度萌芽的标志。
他把对县的性质的演变问题研究推前了一步,将县的意义在春秋战国时期分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县是县鄙,县是县邑,县是郡县。由县鄙得县之名,由县邑得县之形,由县的长官不世袭而得郡县之实。”
甘谷县人谢子徒(原名谢大平)摘自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该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上,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周振鹤自选集》)
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距甘谷县城25公里的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的文物
2015年12月15日,记者从天水市文物考古部门获悉,最早的秦文化遗址——天水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考古发掘和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车马坑和大量实物资料,把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确认了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是2700多年前秦国设立的古冀县县治所在,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郡县制起源有重要意义。
早期考古发现
天水甘谷县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盘安镇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与今河道相距0.5公里。遗址东西约五六百米,南北约1000米,面积约五六十万平方米。遗址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沟西的北部及西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的南部和沟东部分主要为墓区。
1982年、198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大考古学系两次发掘了毛家坪遗址,在遗址沟西已发掘灰坑37个、房基4处、土墓32座、鬲棺葬12组。从采集和发掘出的连裆鬲、分裆鬲及彩陶器和盆、钵、罐等大量遗物看出,其文化遗存主要有三种:即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出土陶器有盆、钵、罐、尖底瓶、器盖等;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秦文化“A组遗存”,出土陶器有鬲、盆、豆、罐、甑、瓮等;以夹砂红褐陶为突出特征的与秦文化并存而又不属同一系统的“B组遗存”(西戎文化遗存),遗物有分裆袋足鬲和双耳罐,年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
毛家坪A组秦文化遗存共发现了各类器物1200多件(片),其中陶器1100多件(片)、玉石器86件、铜器9件(片)、铁镰1把、骨器18件。石器以石圭居多。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由于发掘的西周墓均为西首向、屈肢葬,这与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西首向,关中地区的东周秦墓的传统葬式相同。墓中发现的铜器和铁器,说明秦人在入居古冀不久就有了金属加工业。铁镰的发现,是秦人较早掌握铁器铸造技术的标志。毛家坪遗址的发掘把秦文化的编年猛然推进到西周时期,开辟了考古学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在学术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近年考古发现
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再次发掘。从探明情况来看,该遗址保存比较完整,面积约60万平方米,墓葬数量近千座。经挖掘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墓葬199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大小件文物1000余件,其中出土青铜容器51件,出土短剑、戈、矛等青铜兵器11件。发掘车马坑4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座出土驾车3辆,驾马10匹,系贵族出行车辆。发掘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
车马坑中战车的发现,再现了2000多年前秦人出征时的威武雄姿,是甘谷县毛家坪遗址2012年考古发掘取得的新成果之一。从考古现场看,车的车厢、车轮、车辕、车轭等构件都保存得比较完整,驾车两匹骏马的骨架也清晰可见,两马中间,还摆放着一件长约3米的长矛。据考古专家推断,根据出土车马的特点并结合同一区域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这一战车的时间约为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至2600年。
最早县治遗址
据介绍,中国设县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一些诸侯国开始在新兼并的领土设县,秦国是最早设县的诸侯国之一。最初的县类似边防重镇,后来逐渐成为地方行政组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郡县制推行全国,使这一政治制度延续至今。
2012年的勘探发掘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规模,遗址面积不少于60万平方米,遗址的墓葬总数可能近千座。如此规模的遗址在甘谷县境内是绝无仅有的,再考虑到其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毛家坪遗址应可以与古文献记载的某处历史名城或县邑对应,也就是甘谷县秦时为冀县。
《史记》记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战胜后设立了冀县,这是秦国最早设立的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县之一。据文献记载,冀县就在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的甘谷县一带,当地民间也有“华夏第一县”的说法。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说:“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基本上可以确定其为古冀县县治所在。该遗址位于“天水—礼县”古代交通要道上,为秦人北上东进的战略要地,是渭河上游甘谷一带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周代遗址。结合《水经注》等文献记载,此地正是当年秦武公设冀县的位置所在。同时,遗址的繁荣期和发掘到的高等级贵族墓及车马坑等情况,均与历史上的冀县相吻合。”
毛家坪遗址挖掘工作基本结束,进入文物修复、资料整理、考古报告撰写阶段,并对车马坑墓葬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天水市及甘谷县正积极配合早期秦文化考古队分步骤进行2014年十大考古发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家坪遗址公园申报工作。
毛家坪遗址的发掘,或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在学术史上有标杆意义。同时为2700年前设县的“华夏第一县”——冀县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物证。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2:0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