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任蜀川感怀》是宋朝诗人
张咏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此诗上半部分描述了诗人年过半百却要再任蜀川不得退休,巴蜀地域先后发生过多次较大的变乱,如今又逢变乱但圣命难从,表达了诗人上任前无奈。下半部分描述了诗人对即将面对动乱的蜀地期待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才在身边。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渴望贤才的急切心情。
张咏首任益州,是在太宗淳化五年(994)九月。宋乾德三年(965)正月,后蜀灭亡,巴蜀归入赵宋皇朝版图。三月,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巴蜀民争应之,至十二月才为宋军平定④。三十年后,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顺又起为盗⑤。五年(994)正月,李顺破成都,宋遣王继恩率兵进讨,复命张咏知成都府事。五月,王继恩克成都。张咏留置九月始遣赴任⑥。成都虽破,李顺余部散据各处甚多,但王继恩却顿兵不进,恃势赫民,暴取财物⑦,张咏即以状闻,太宗乃命卫绍钦、张鉴、冯守规入蜀⑧,张咏与之共策,不久事平⑨。至道三年(997),又有西川广武卒刘旰兵变,“三日而四郡不守,五日而两川震惊”⑩,张咏遣上官正平之。咸平元年(998),张咏离蜀。
张咏第二次守蜀,是在咸平六年(1003)四月。咸平三年(1000),王均乱蜀,占领成都,直到第二年才为宋军讨平之。王均之乱虽平,但民尚未宁。真宗以张咏前在蜀治绩优异,复以张咏知益州,使蜀郡重新从战乱的衰弊中逐渐恢复了生产。
宋初三十余年中,巴蜀地域就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的变乱,这是宋朝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所以巴蜀的安定成了宋初朝野忧虑的大问题。太平兴国四年(979)七月,议伐北汉时,宰相卢多逊担心西蜀发生变乱而引起后顾之忧:“西蜀险远多虞,若车驾亲征,当先以心腹重臣镇抚之,则无后忧。”可为一证。
张咏在李顺乱后首次守蜀,其后又平定刘旰兵乱。王均乱蜀后,他再次出守成都府。刘敞曾描述当时巴蜀地域的情况说:“巴蜀再叛,百姓凋弊,盗贼满野,时尚书受命治之。单车到府,城无居民,库无金帛,仓无见粟,而群孽在外。尚书能安而辑之,威而怀之,盗贼殄灭,善民得职,至今蜀之人称之若神明。”在宋初巴蜀地域两次大的战乱之后,张咏施展才干将动荡不宁的局势稳定下来,自是之后,终北宋之世,巴蜀地域再未出现大的动乱。
出韵:1. 迟押四支2. 违押五微3. 悲押四支4. 知押四支
张咏重视诗歌的审美特性,讲究艺术表现。他一方面继承《诗经》传统,关注现实,长于比兴;一方面不避散化,重视自我表达,体现出杂糅多种艺术手法为己所用的特点。尤其善于取象、用典,继承并发展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手法,使其诗歌内蕴丰富、意境深远,体现并发展了宋诗的基本特点。张咏不满于晚唐五代诗歌的绮靡与鄙陋,主张恢复古诗“疏通物理,宣导下情”的传统。所作诗歌大都真率自然,不事雕琢,清丽朗健,很有气骨。宋人
吴处厚《青箱杂记》中云:“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自号乖崖,濮州鄄城(旧治在今山东鄄城北)人。少任气,不拘小节。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淳化五年(994年),累官至知益州。镇压李顺余部,抚定全蜀,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宋真宗即位,历任户部使、御史中丞、知杭州、知永兴军等职。
咸平六年(1003年),真宗以其前在西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蜀民闻其再至,皆鼓舞自庆。
景德四年(1007年),移知异州。
大中祥符中,上疏批评真宗竭生民膏血而大兴土木,请斩
丁谓、
王钦若以谢天下。章三上,未得答复。改知陈州而卒。著有《
乖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