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造活字印书法
元朝出版的书籍
《农书·造活字印书法》是元朝出版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文献,作者是王祯。
简介
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文献。元代王祯撰,附录于王氏《农书》之末。主要内容有:①写韵刻字法。按韵别写字样,贴于板上刊刻。常用字增刻字数。约共3万余字。②锼字修字法。把板上已刻字锯开成单字,修齐,以“准则”统一大小高低。③作盔嵌字法。把木活字依韵放入木盔(专用木制盛器),并排在转轮排字架上。④造轮法。制造木质转轮排字架,推动转轮,以字就人,便于取字、还字。⑤取字法。排版时,一人读字号,一人从轮上取字。⑥作盔安字刷印法。把木活字排版在一块平板 (四边有栏)上,用小竹片等填平稳,然后顺界行纵向刷印。
全文
伏羲氏画封造契,以代结绳之政,而文籍生焉(注云:书字于木,刻其侧以为契,各持其一,以想考合)。黄帝时,苍颉视鸟迹以为篆文,即古文科斗书也。周宣王时,史籀变科斗而为大篆,秦李斯损益之而为小篆,程邈省篆而为隶,由隶而楷,由楷而草,则又汉魏间诸贤变体之作。此书法之大概也。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厥后文籍浸广。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又为之纸,故字从巾。案前汉皇后纪已有赫*【豆虎】纸,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渔网造纸,成为蔡伦纸。而文集资之,以为卷轴,取其易于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写本。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录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有人别生巧枝,以铁为印盔界行,内用稀沥青浇满,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烧熟瓦子,排与行内,作活字印版。为其不便,又有泥为盔界行,内用薄泥将烧熟瓦字排之,再入窑内烧为一段。亦可为活字板印之。近世又有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周[别本为“用”]小细锯锼开各做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底[别本为“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即满,用木榍*【手屑】(牛结切)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写韵刻字法。先照监韵内可用数字,分为上、下平,上,去,入五声,各分韵头,校勘字样,抄写完备,择能书人取活字样,制大小写出各门字样,糊于板上,命工刊刻。稍留界路,以凭锯截。又有如语助辞“之”、“乎”、“者”、“也”字即数目字,并寻常可用字样,各分为一门,多刻字数,约有三万余字。写毕,一如前法。今载立号监韵活字板式于后。其余五声韵字,俱要仿此。
锼字修字法。将刻讫板木上字样,用细齿小锯,每字四方锼下,盛于筐筥器内。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齐整。先立准则,于准则内,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另贮别器。
作盔嵌字法。于元写监韵各门字数,嵌于木盔内,用竹片行行夹住,摆满,用木榍轻*【手屑】之,排于轮上,依前分作五声,用打字排记。
造轮法。用轻木造为大轮,其轮盘径可七尺,轮轴高可三尺许。用大木砧凿窍,上作横架,中贯轮轴,下有钻臼,立转圆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监韵板面,一轮置杂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补还韵内,两得便也。今图轮像监韵板面于后。
取字法。将元写监韵另写一册,编成字号,每面各行各字,俱记号数,与轮上门类相同。一人执韵,依号数喝字,一人于轮上元布轮字板内取摘字只,嵌于所印书板盔内。如有字韵内别无,随手令刊匠添补,疾得完备。
作盔安字刷印法。用平直干板一片,量书面大小,四围作栏,右边空,候摆满盔面,右边安置界栏,以木榍*【手屑】之。界行内字样,须要个个修理平正。先用刀削下诸样小竹片,以别器盛贮,如有低邪,随字形衬*【上坫下瓦】(徒念切)*【手屑】之,至字体平稳,然后刷印之。又以椶刷顺界行竖直刷之,不可横刷。印纸亦用椶刷顺界行刷之。此用活字板之完法也。
前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时,方撰《农书》,因其字数甚多,难于刊印,故尚已意命匠创活字,二年而工毕。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使知其可用。后二年,予迁任信州永丰县,挈而之官。是《农书》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见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贮,以待别用。然古今此法未有所传,故编录于此,以待世之好事者,为印书省便之法,传于永久。本为《农书》而作,因附于后。
常用选段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①,谓之帛书。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渔网造纸,成为蔡伦纸②而文集资③之以为卷轴。然皆写本④,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⑤国子监⑥田敏校正《九经》⑦,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录梓之法⑧,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⑨传播后世。
注释
①【缣帛】用于书写的白色丝制品。
②【蔡伦纸】指蔡伦用植物纤维改进造纸方法所发明的纸。
③【资】凭借,用。
④【写本】手抄的书本。
⑤【判】指兼职。
⑥【国子监】我国封建时期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⑦【《九经》】儒家经典。
⑧【录梓之法】刻版印刷的方法。
⑨【印造】印刷制作。
翻译
有的写在竹子上叫做竹简,有的写在白色的丝织品上叫做帛书。丝织品太贵,而竹简太重,不方便使用。 到了汉代 ,有个叫蔡伦的人,使用麻布破鱼网做原材料进行造纸,而文章典籍凭着这种纸可以作为卷轴收录,以后都使用手抄的书本了,但是这种手抄本的普及也很难, 所以天下以藏书为贵。这种情况到了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有个官员国子监校正儒家经典, 刻板复印来售卖。朝廷同意了, 刻板印刷的方法由此而来。 因此天下的书本开始多了起来。 然而这种刻板工艺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 费时费力 。 所以有流传下来的书籍,然而人们都怕刻板印刷的费时费力, 因此这些书籍不能流传在世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17:06
目录
概述
简介
全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