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术语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指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对农田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将基本农田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
意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我国水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许多地方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也对农业发展很不利,不采取灌溉排水措施,农业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建国后几十年里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最近几年我国又在一些大的防洪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多,管理日渐疏忽。我们不仅没有扩大以前农田水利建设的战果反而严重透支了以前的成果。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要求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已然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来。
方法和形式
实践证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键在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及时、主动向政府提出建议,尤其是村级单位,要认真倾听民声,重视民声,把普通民众的想法和思路及时的向上反映。综合分析,积极解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用民主的方法,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受益范围为一村一组的工程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全体村民大会进行投票表决。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建设投资的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和民营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群众的水利知识宣传,兴修水利始终是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行为,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
原则
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农田水利建设的建造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大大的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虽然从上世纪70年代始我国人均耕地呈减少的趋势,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保证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的进行,调动起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从缺粮扭转局势,保证了国家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
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农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农业基础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稳步的发展农业基础,才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只有稳步发展农业基础,才能够更好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稳步的发展农业基础,才能够达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国家粮食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国家长久的对农业发展进行各方面的支持,由于我国区域性的条件不均衡,需要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相关的措施,保证各地农业的稳定有序发展。我国农产品主要以灌溉农业为主,因此加大对灌溉技术的投入,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巨大的意义。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我国的农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我国l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更无从谈起,而要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先要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基础的基础”,它间接的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理应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5.国家水资源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我国总用水量约有70%用于农业,而灌溉用水却占整个农业用水的90% ,可见,我国水资源的管理的重点是对农业用水的优化管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缺水城市已经超过全国城市的半数以上,还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水生态危机,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等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解决用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保障水资源安全,就要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的加大对灌溉节水的投入力度和技术支持,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的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将节约的灌溉用水用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去。
滞后主要原因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制约,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这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归属和管理存在着不落实和不明确等问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机制需要向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目标进一步发展。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收益要长期才能看到效果,导致农民缺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和维护责任制度的落实,出现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失修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问题。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长期需要地方政府财政的资金补助,由于当前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国家完全取消“两工”制度,这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农民投入部分出现急剧减少,加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资金和劳力缺口;由于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着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青壮年劳动力的急剧减少,影响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工和投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没能引进新型的投入手段,大部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被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单位的管理和事业费用支出。
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的改革
首先,应该在总结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切实抓好现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改革,进一步明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所有权,落实管理责任。建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划归用水合作组织:对经营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并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企业化和规范化管理。其次,各地应该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快灌区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以“减员增效”为手段降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的成本,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水平。最后,新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应该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发挥所用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有效的农业用水收费制度
加快水价改革。要总结、完善和推广一些地方试行的“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等合理的计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水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有效地节约水资源。积极推广实行“供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终端水价制度,在确定终端水价的基础上,实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度,有效地减少水费收取的中间环节,遏制中间环节乱加价、乱收费和水费的截留、挪用现象,减轻农民不合理的水费负担。
3.强化公共财政支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和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加大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将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真正做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财政上的保障。
4.划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权财权
应建立起农民为投入主体、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财政适当补助和社会力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继续发挥农民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负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责任。
5.整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应该遵循“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工作原则,确保“治理一处,受益一处,建设一处,巩固一处”的效果,不但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积极性,而且资金运行安全有效。要进一步明确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的有效配置。
相关政策
2016年3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十三五”时期,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建设投资用于贫困地区的比重达到40%左右,地方同步加大投入,力争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意见提出,提高贫困地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十三五”时期,对纳入范围的165个贫困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予以优先保障,确保在贫困县新建高标准农田3000万亩以上。同时,以加快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统领,优先启动实施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在产业发展方面,意见明确,启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研究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支持贫困地区合理开发小水电,重点选取部分水能资源丰富的贫困县,研究采取“国家引导、市场运作、贫困户持股并持续受益”的扶贫模式,建立贫困户直接受益机制。
在改善贫困地区民生条件方面,意见提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完善贫困地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加快贫困地区水库移民脱贫解困步伐,确保2020年实现水库移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意见提出,以13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23:55
目录
概述
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