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组建于1959年,地处河南省新乡市,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1959年,研究所于北京成立;1963年,迁到河南省新乡市,隶属
农业部、
水利部共同领导,三权归农业部;2009年11月,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加挂了“河南省灌溉排水技术研究所”的牌子。
历史沿革
1959年,农田灌溉研究所由水电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组建。
1963年,研究所迁到河南省新乡市。
1970年,研究所下放到新乡市郊区,后由新乡地区水利局代管。
1973年,研究所归河南省水利局领导,更名为河南省农田水利科学研究所,同时保留原名。
1978年,研究所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建制。
1979年,原国家农委确定研究所由农业部、水电部共同领导,三权归农业部。
1983年,研究所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7月,研究所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研究所同时具备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11月,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研究所加挂了“河南省灌溉排水技术研究所”的牌子。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底,研究所有职工157人,其中科技人员115人;科技人员中有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30人,拥有博士学位33人、硕士学位57人。
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1人):段爱旺
农业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黄修桥
省级专家(5人):齐学斌、孙景生、王和洲、黄修桥、段爱旺
研究员(17人):段爱旺、黄修桥、齐学斌、温季、高峰、孙景生、张效先、王和洲、翟国亮、吕谋超、孟兆江、肖俊夫、王景雷、周新国、高胜国
副研究员(30人):白晓君、李云京、沈菊艳、刘祖贵、吴海卿、郭志新、刘安能、宰松梅、张志刚、谢成春、张寄阳、李金山、樊向阳、郭树龙、陈金平、石廷祥、冯俊杰、范永申、郭冬冬、张笑培、高阳、乔冬梅、王晓森、李平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职能部门4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7个、支撑部门4个,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院级平台4个。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农科院农业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观测站(1个):中国农科院新乡农业水土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农业部科研机构(2个):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商丘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水利部科研机构(2个):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水利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检测中心
河南省科研机构(1个):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团队(3个):作物高效用水创新团队、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团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创新团队
设备仪器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喷灌试验场、喷微灌水力学试验厅、作物需水量试验场、地中渗透仪观测场等基础设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有野外科学实验基地一座、水均衡场一座、室内分析测试中心240平方米,拥有流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多参数水质仪等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套(总价值600余万元)。(2012年)
中国农科院河南新乡农业水土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试验场内配置有气象条件、地下水位、渗漏水量、土壤溶液盐分和养分浓度、土壤水势等观测设备,拥有价值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台套、价值43万元。(2009年)
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有灌溉自动控制实验室、灌溉水力学试验大厅、灌溉水处理实验室和节水灌溉设备中试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电加工设备、雕刻机、数字测绘仪、内镶式滴灌管生产线、PVC/PE管材生产线、注塑机等设备31台套,总价值1026万元,其中价值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7台套,价值546万元。(2012年)
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有作物生理生化、作物水环境、灌溉水力学3个分实验室及作物需水量、地中渗透仪、商丘综合试验站3个试验场;拥有价值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3台套,价值390余万元。(2011年)
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商丘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研究站建有控制面积1300米的轨道式自动闭合防雨棚2座,棚下有土壤水分测坑48个,1栋占地7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1栋1200平方米试验楼,1个上口面积3平方米的地中渗透仪,1个标准气象观测场,拥有仪器设备20多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6台套,价值150万元。(2011年)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14类数据库可供搜索。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2006年至2010年,研究所共发表科技论文299篇,其中第一单位发表SCI、EI收录论文32篇;主编学术著作7部、参编24部;取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5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作为参加单位分别获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三等奖4项;2011年至2012年共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25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水利部农业节水奖1项、参加2项,获得院奖1项。
2006年至2010年,研究所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子课题7项;支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9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课题3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科研院所公益项目、科技部野外台站项目,以及中国农科院、水利部、地方及横向项目共112项。
2011年至2015年,研究所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9项,参加24项,合同总经费7714万元,留所经费3427万元;主持的项目包括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项目53项。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完成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4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180余项,其中1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1项获省部级奖励,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31项;2012年至2017年,全所共发表科技论文340余篇,获河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单位)、水利部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2项(第二完成单位)、水利部大禹奖1项(第三单位)。
学术期刊
《灌溉排水学报》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刊登内容主要包括节水灌溉、农业高效用水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经济、作物灌溉制度、灌溉试验、灌水技术与设备、水土资源与水环境、农田水利工程及雨水集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
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2名,其中正高职称13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以上杰出岗位人才11名。2016年,研究所有在读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14人。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凡被农田灌溉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第一年学费,同时第一学年享受全额学业奖学金;优秀推免生(来自“211”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成绩排名在本科专业5%以内)免三年学费,同时第一学年享受全额学业奖学金。
2016年度,研究所有2人获得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有6人获得硕士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
2015年度,研究所有1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4年度,研究所有1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3年度,研究所有1人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合作交流
2006年至2010年,研究所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交流会仪1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共出访18批、28人次、13个国家,接待来访10批、72人次;2011年至2012年,灌溉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次,共出访14批、14人次、15个国家,接待来访10批、39人次。另外,研究所自2011年起,每年自筹经费50万元选派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为期至少1年的合作研究。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识由一个橙色圆构成,内部环绕有研究所中英文,中心是蓝色的图案,类似于“C”中包含一滴水滴,象征着研究所的职责所在。
文化传统
根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喜迎院庆活动、青年职工和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以及职工运动会。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8日,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拟认定名单公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入选。
2022年3月30日,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