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简
中国赴北极科考第一人
冯简(1896年4月2日—1962年5月26日),男,字君策,江苏嘉定人。我国著名科学家、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中国赴北极科考第一人、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13年,冯简入南洋公学就读,由中院(中学)而升入上海交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20年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专攻无线电通信工程,获硕士学位,并先后到美国奇异电气公司及德国柏林大学进一步深造,又在德国AEG电气公司工作。
1924年回国,执教于南京工专、苏州工专等校,先后任东北大学电机系教授、北平大学2E学院电机系教授;
1927年,国民革命军兴师北伐。冯简积极应召,主持北伐军总司令部采用短波通信的工作。冯简积极应召,主持北伐军总司令部采用短波通信的工作,并随之普及全国军用民用。
1930年,冯简在东北大学执教的同时,兼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在南京建设当时远东功率最大的75千瓦广播电台,日夜奋战,两年竣工。这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电台,当时被誉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三”,即远东功率最强力的广播电台。冯简完成这一电台后即返北平,任教于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1938年担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兼教授;1941—1949年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后任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
抗战初期,冯简在重庆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反法西斯各盟国电台尽落入日本之手,这个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用的联络枢纽。当时在重庆的外国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和发稿,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发布军国主义的罪行和中国不屈的声音。无可奈何的敌人感觉“无休止”的电台声音就像令人烦躁的蛙声,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就是从“重庆之蛙”传遍中华大地的。
1947年,冯简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他此行回国后,著有《余在北欧时所见之北极光》。
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胁迫举家赴台湾。
1962年5月26日因心脏病骤发病逝于台湾,终年66岁。
主要成就
我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
在重庆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冯简全力投入抗日所需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工作,在重庆主持建设35千瓦短波电台。这座电台除天线外,全部设备安装于地下。在整个抗战时期,日寇不断对重庆狂轰滥炸,而The Voice of China坚持对全世界广播,从未中断。这是我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
短波通信全靠地面上空40~400公里处的电离层(ionospheve)反射才能实现,而影响电波传播路线的电离层的高度及电子密度往往随时间(一年四季每天昼夜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预测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频率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收集全世界各地电离层参数变化的数据。这就必须与世界各地测量点交换数据才能进行预测。要交换数据,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电波研究所,以便在我国的上空观测电离层。为此,冯简决定在重庆小龙坎国际广播电台范围内建立我国第一个电波研究所。要建立电波研究所,困难很多。第一没有机器,第二没有人才,第三没有钱。事实上,观测电离层还要有毅力。因为太阳黑子变化是11年一个循环,而美国和英国当时对电离层的观测刚开始不久,只掌握美国标准局和英国马可尼的数据,也不够用。冯简以他的毅力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积了一定的钱后就开始动手制造观测电离层的机器。机器造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每天24小时,不分昼夜测量重庆上空电离层的数据。他据观测所得结果出版了《1945年重庆上空电离层观测报告》一书,受到了国际电波研究同行的重视。有了自己观测的数据,就可以与世界各地测量站交换数据,这就有条件比较准确地确定对国外通信应选择的频率。当冯简的电波研究所与外国人交换数据时,外国人听说他测量的机器是手工产品,而所得数据是如此科学准确,都大为惊奇而肃然起敬。
为了探测日食对电离层的影响,冯简不辞劳苦,先后赴日本北海道和我国甘肃临洮、江苏南京、台湾恒春等地观测,所得结果受到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等有关机构的重视。除对电离层的研究外,冯简于1933年在北平还研究了地波传播(用地下天线,采用短波频率)以及在多山地区利用对流层作超短波通信试验。
我国到达北极的第一人
中国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由于重庆至美国东部电波传播的最短线路要经过北极,因此关于北极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引起了短波通信科学家冯简的极大兴趣。对科学奥秘的探索的强烈愿望,促使他决心亲赴北极拿到第一手资料,探索大自然的这一未知数。冯简那时虽已年过半百,但学术青春正方兴未艾。冯简那时虽已年过半百,但学术青春正方兴未艾。于是在1947年秋天,他利用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文教组织专家会议之便,千方百计打听去北极的途径,终于从奥斯陆乘船到北极城市特罗姆瑟。
冯简到达罕无人烟的北极附近,以科学家的大无畏精神,经过多方询探,得知北极圈内只有少数矿藏丰富的岛屿,有矿工轮流前往采掘,于是就设法与采矿工人取得联系,搭乘矿工们的船进入北极圈内。冯简以他的睿智和探险家的气魄深人北极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采集了他所需要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和资料,与重庆作长达6900公里的通信试验获得成功,首开世界超越极区通信的先例。并且与重庆作长达6900公里的通信试验获得成功,首开世界超越极区通信的先例。他从而实现了多年以来想“观察北极光,研究北极磁场对短波通信的影响”的宿愿,取得了首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到达北极进行科学研究获巨大成功的第一位科学家。
致力于培养无线电通信科技人才
冯简是科学家、电离层研究权威,在大学任教授达40年。培养了大量无线电通信科技人才。他一生学而不厌,教学生则是诲人不倦,爱生如子。他经常结合科研工作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讲述为人处世之道和自己的治学体会。从1940年开始,他对电离层进行观测及研究,直到逝世,历22个寒暑,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总是坚持到底,他常对自己的学生及子女说:“凡事持之以恒者,虽微亦巨,虽浅亦深。此治学之本,亦为人之道也。”跟随冯简从事研究工作20余年的弟子们都说:“冯师具有大仁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把自己的知识无保留地分给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
出版著作
《余在北欧时所见之北极光》
个人生活
其父冯诚求为清代贡生,庭训极严。当时清廷朝政腐败,外侮频繁,其父常以“国难当头,卫国保民”训子。
冯简在去世前两天,出席了毕业生典礼,曾对学生作“治学、为人、立身”的演讲。学生们记录了他的演说词:“……吾人习工程,是为造福社会,此善念亦善根也。 诸君研习四年,已具善念,惟望持久发扬,推善及人。一点留言,记之记之。”冯简之女冯和桂认为其父“生前以此教学,以此治家,而本身之人生观则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中心基点,工作不息,研究不止”。冯和桂在悼文中说:“吾父一生以教以致用为职志,尝谓教者施教,学者致用,均应即知即行,方能致其然,尽其然。故吾父能教学条理清晰,处世心情豁达。”一生以教以致用为职志,尝谓教者施教,学者致用,均应即知即行,方能致其然,尽其然。
耿直、苦干、淡泊名利而具有浩然正气
1930年,冯简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任总工程师。那时的中央广播电台隶属国民党的宣传部,部长是叶楚伧,副部长是刘芦隐。冯简与刘每每议事不和。他们之间对两件事进行过激烈争论。一件是,冯简坚持要将中央广播电台江东门台址地基填高六尺;另一件是,冯简坚持中央广播电台400尺高的大铁塔不能假手洋人制造和安装,要自己干。刘则持反对意见。事后,刘对旁人说“冯简刚愎自用,是书生之见”。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书生之见”是正确的。事实证明“书生之见”是正确的。1931年长江沿岸大水灾,沿江一片汪洋,中央广播台如一片汪洋中的孤岛,巍然屹立,两架400尺高的铁塔耸立于杨子江畔。时至今天,70余年已经过去,现在南京的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用的仍然是当年冯简建的广播电台原址。历史进一步验证了冯简判断的科学性。
抗日战争时期,冯简主持重庆国际广播电台。日寇对这个电台恨之入骨,称之为“重庆之蛙”。珍珠港事件爆发,远东盟国电台尽入日寇之手,只有这只“蛙”仍然鸣之不已。外国记者都云集重庆,应用这只“蛙”转播、传真、发稿,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
冯简在科学研究中埋头苦干、淡泊名利,他是一位与 梅贻琦 博士、 胡适 博士有同样伟大成就的人物。冯简在科学研究中埋头苦干、淡泊名利,是十分感人的。因为他在短波通信事业和电离层科学研究上的巨大贡献,连国外人士都知道中国有位 冯简 博士,说“他是一位与 梅贻琦 博士、 胡适 博士有同样伟大成就的人物”。但长期来,在国内却少有人知晓。因为他所从事的电离层的观测,从不宣传张扬,以致二战后美国在太平洋试验原子弹,美国政府电告麦克阿瑟将军,令他“同中国的 冯简 博士联合观测”,麦帅派贝克将军(任美军司令部通信总监)专程来访 冯简 博士,竟然四处打听,遍寻无着。后来求教于当时在台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俞大维将军,才找到冯简,台湾方面这才知道有这样一位长期埋头苦干实干、贡献卓著的“隐名之士”。
198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一书。在书中有一段对冯简的评语是:“总工程师冯简,这位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的著名学者,在当时已经享誉国内外。国难愈是艰险,我辈更须努力!他常说‘国难愈是艰险,我辈更须努力!’这话是勉励别人,更是勉励他自己。他的思想不是流行一时的所谓‘效忠党国’,而是真正的献身中华。他进人中央电台,颇有一番曲折。来电台之初,他被通知一定要加入国民党,要么立即参加,要么离台他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去东北大学当了教授。可见他是将建设电台当作一项抗日救亡工作来做的,是作为振兴中华的工作来干的。”
生活极简朴
冯简个人生活极简朴,但他总是关心资助学生完成学业。1940年,冯简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长、电机系教授期间赴欧洲考察半年,他拒不领工资。他的学生和助教江泽佳于1947年考取自费出国,无力购买可以官价供应的路费(外汇),冯简得知后就通知出纳组将他未领的半年工资全部转送给江泽佳,并且还决定在江出国期间,电机系助教工资照付。江泽佳也是交大老校友, 冯 先生生活极简朴,经常穿着一中式长衫。我从未见过他穿西服。1944年曾在交大电信研究所师从张煦和张钟俊两位教授。1980年代,江泽佳任职重庆大学校长,当他回忆到冯简恩师对自己这段难忘的关心与帮助时,感念之情溢于言表。他深情地说:“ 冯 先生生活极简朴,经常穿着一中式长衫。我从未见过他穿西服。”冯简去世后,他的学生们由衷地缅怀他说:“冯师在去世前两天,还告诫我们要严善恶之分,正做人之本。要严善恶之分,正做人之本。”“去世前一天还在带领本专业教师编制远东大学电视视听工程系的教材到午夜。”“他具有大智慧,明电子之微,窥天地之奥。他具有大智慧,明电子之微,窥天地之奥。为了探索科研道路上的难题,虽年过半百,还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到达冰天雪地的北极,攀登空气稀薄的玉山。”
人物评价
有一次在台湾最高峰玉山进行试验,由于山路极为险阻,冯简率队爬山时,随员们都为他担心,但他始终热情饱满,鼓励大家再接再厉。而他攀登在最前面,毫不气馁,不少人都追不上他。他的随行弟子后来为此做诗,歌颂 冯 老师:
大汉雄风今犹在,冯公率众深山间。
不辟山路辟天路,雷掣电波供驱遣。
矫若游龙飞无边,上穷碧落下黄泉。
急风过处识劲草,老兵不朽威不减。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3 23: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