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38年开始播音。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反法西斯各盟国电台尽落入日本人手中,该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
短波电台,当时在重庆的国外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发稿。它让日寇深感头痛,尽管制订了周密的轰炸计划,但该电台依然躲过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谑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
抗战时期,沙坪坝区曾有一处被日寇称为炸不死的“重庆之蛙”秘密电台。当时,它不仅是盟军在远东惟一可利用的
短波电台,也是驻渝外国记者转播、发稿的阵地。
1938年,
民国时期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一亲手创建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
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惟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中国的不屈之声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全球,使其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丰碑。
戏剧性的是,在二战史上赫赫有名的“重庆之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它的代称居然是日本人所取。在日军为时5年半的轰炸中,“重庆之蛙”每次都躲过劫难,“蛙声”不断,一直坚持到
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重庆解放后,“重庆之蛙”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又为一牛奶厂职工宿舍。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少有人还注意到它的存在。直到展开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它的显赫传奇才逐渐浮出水面。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后,调查组建议将其公布为区级
文物保护单位,收回产权,对建筑进行修复,对外陈列开放。
外表上看,这只是一栋青砖灰瓦的小平房,但它的基部却是石砌墙体、
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工事顶部还有18个通风口,每口间隔1米,结构合理紧凑,非常适合长期隐蔽。 小平房内还别有洞天,穿过一扇圆拱形条石门,进入掩体内部,每面墙体上都有通风窗连接通风口,窗上还镶有砖质菱形花窗,兼具美观与实用。
重庆之蛙是抗战时远东唯一幸存
短波电台,有炸不死之誉的“重庆之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正面临拆除厄运。“重庆之蛙”所处地块已被圈占,即将进行房地产开发。现场人员证实,该栋小平房即将被拆除。附近居民介绍,其实“重庆之蛙”依山而建,处于要开发地块边角地带,保存该建筑难度不大,还能为楼盘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