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是以
饮用水、牛奶、
奶粉、
奶油(或
植物油脂)、
食糖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
食品添加剂,经混合、
灭菌、
均质、
老化、
凝冻、
硬化等工艺制成的体积膨胀的
冷冻食品。
历史渊源
冰淇淋是冷冻食品发展而来的。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国王就叫奴隶们夏天从高山上采集冰雪,用于冷冻水果、蜂蜜和果汁。国王常常在夏天用这些冷冻食品来招待宠臣和国外使者。
有研究人员却认为冰淇淋起源于中国。早在1000多年前,封建王侯为了消暑,让人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
硝石,并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硝石溶于凉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甚至可以让水结冰。从此人们不用储藏冰块就可以在夏天制冰了。此时有了专门在夏天卖冰的商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冻食品的花样多起来了。商人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种冷冻食品被认为是原始的冰淇淋。
1848年,科学家发明了手摇式搅冻机,使得人们可在家中自制冰淇淋。当时人们将冰淇淋的混合原料加到较小的不锈钢容器中,然后将其放入一个木桶中。将冰倒入木桶,让冰块均匀地在不锈钢容器四周分布,然后过两分钟,转动手摇冷冻器,让冰淇淋原料彻底冷却,然后在冰中加盐,让冰淇淋冻结。
炼乳和固体乳的开发,加上均质机、巴斯德杀菌和搅冻机的发明刺激了早期冰淇淋工业的发展。在冰淇淋工业的发展中,最重大的进步为1925年连续搅冻机的发明。
选购建议
以往抽查中不合格产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微生物指标超标,部分产品的理化指标(如脂肪含量、
膨胀率等)不符合标准要求,
铅含量超标,添加剂超标等。选购建议:
7招教你选购冰淇淋:
1.冰淇淋的原料和工艺有时差别很大,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要看包装上是否标注生产厂家。
2.冰淇淋是否完好地储放在-18℃以下的冷冻柜中。
3.外包装是否完好,有否渗透或缺损,否则会造成微生物等的二次污染。
4.产品的有效期是否在预计食用的日期之内等。
5.选购冷饮莫贪“色”花花绿绿的冰糕色泽越鲜艳,意味着添加的色素越多,选购时应尽可能敬而远之。
6.最后要看一看产品的形状是否有变化,若变了形,则有可能是产品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致使产品融化后再次冷冻所致,这也极可能造成微生物的繁殖而超标,且口感也会变差。
7.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选择名牌大企业的产品,因其质量有保证。
关于冰淇淋的谣言
【谣言】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冰淇淋开始热销。香甜的口感、冰爽的味道,让不少人对它爱不释手。不管是在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当中,都有一大批冰淇淋的“死忠饭”。但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冰淇淋也在经受谣言攻击。网上盛传:冰淇淋之所以越来越难融化,是因为其添加了二十余种添加剂。而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于是冰淇淋成为大家心中的垃圾食品。
【谣言粉碎机】
上述谣言可以简单概括为:冰淇淋越不易化,添加剂越多,对人体伤害越大。实际上,三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据北京晨报报道,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家阮光锋称,添加剂过多确实会对人的健康有所影响,但冰淇淋不易融化不代表添加剂更多,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
冰淇淋的“抗融性”
一到夏天,我们总会格外担心停电。大多数人是对高温难以忍受,但总有一些脑洞大开的朋友担心:停电了,那超市里的冰淇淋和雪糕怎么办啊。实际上,生产商们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作为只能在冷冻环境中存活的食品,它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用“抗融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冰淇淋抗融化的能力。
所谓抗融性,是指冰淇淋对室温的耐受程度。但冰淇淋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系,因此其抗融性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抗融性成为冰淇淋行业长期的研究课题。
添加剂之于抗融性:充分但不必要
我们常吃冰淇淋,但很少关注冰淇淋的成分。如果仔细去看任何一款冰淇淋,它的基本组成原料大致包含:水、乳、蛋、甜原料、油脂和其他
食品添加剂。其中稳定剂是亲水性的胶体物质,可以有效提高粘度和膨胀度;乳化剂能改善稳定性和保型性,增加室温下冰淇淋的耐热性。可以看出,使用添加剂确实能够增强冰淇淋的抗融性。
但在这一条件之下,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添加剂难道越多越好吗。事实并非如此。据东方早报报道,添加剂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还要考虑工艺条件及成本等因素。二是添加剂是增强抗融性的因素吗。答案是:并不是。据国际在线报道,日本一家名为“海藻食品研究所”的公司日前推出了一种在常温下可以保持一小时不融化的冰淇淋。它靠的可不是添加剂,而是一种很常见的成分——豆渣。
由此可见,冰淇淋不易融化并不一定是添加剂“搞的鬼”,而且,并非所有冰淇淋都会倾向于使用更多添加剂。在市场上销售的冰淇淋大多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因此不必太担心添加剂过多对健康的影响。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