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科学
管理学术语
决策科学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的,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一(广义上的) 决策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 中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直接产物,它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决策科学化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科学 学、预测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的相继问世, 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应 用,为人类决策活动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决策 科学正是在此形势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起来的。它虽尚不成熟,但在其理论和方 法上已形成了基本体系。它在理论上主要包 括决策系统的构成与诸要素、决策组织理论、 各种决策类型等。
系统五大要素
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决策系统是由一组决策要素所组成的
决策者
决策既然是人的一种主动行为,那么,必须有决策者参予其中,决策的各个阶段由决策者操纵实现。由于现代决策问题的发展,决策者的构成与其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管理中的决策者不只有单个的“智者”,更经常的是由这些智者所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组 织——决策机构,充当决策的主体。决策者 (或机构)虽仍然依靠以往的经验判断,然而同时又更多地依靠各种专业知识,依靠对各 类专家组成的智囊集团的咨询,依靠管理决策理论和方法所提供的手段。
决策客体
决策客体又称为决策的对象或称决策问题,决策者欲进行准确、有效的决策, 必须正确、及时地识别出决策的客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决策的对象已经由原始人的日常生存决策逐步扩展到了社会、 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从原来的氏族洞穴扩展到了整个地区、国家乃至全世界。近年,决策甚至进入外层空间。
决策信息
决策信息将决策对象同决策者联结起来。因为要使之近似同构地反映决策问题,因此对决策信息质和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开始借助电子计算机发展成各种信息系统,并且出现了不少可用于程序化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
如果决策信息是数量型的,决策称为量化决策;
如果是文字型的,则决策称 为非量化决策。
在量化决策中根据信息的精确程度又可划分为清晰决策与乏晰决策(模糊决策)。
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制约着系统的构成与行为,是决策系统的第四个要素。目标可以划分为不同 的层次,不同层次的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国家经济振兴的战略计划,要由中央政府动员全社会的生产力实现。而一个企业内部的发展,则要由企业领导人组织企业的生产要素完成。目标不明确或者错误的决策目标,将导致系统功能 的紊乱和方案实施中的混乱。
对同一决策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评价,就得到不同的评价,从而确定了不同的目标。当从一种单一的主要目标出发进行决策时,就形成单目标决策,而在决策中同时考虑多个目标时,就成为多目标决策。 从单目标向多目标过渡,是决策发展的趋势之一。
决策环境
决策环境是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正确识别决策环境,有助于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实现有效决策。决策错误除方法上的原因之外,主要表现为决策者选择不当,工作不利,决策问题识别不清,判断模糊,决策信息不完全、失真严重或决策目标、环境判断上的失误。
根据决策者与决策环境是否具有对抗和竞争,决策划分为对策性(竞争性)决策与非对策性决策;根据决策环境的确定性程度,决策划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决策。
此外,决策科学随着其理论上的发展,其方法也得以逐步形成和系统化。
决策组织理论
决策组织理论包括组织人员——决策者的组织,组织决策过程——决策一般模式,及组织实施决策——决策实现方式。
决策者的组织
决策复杂化之后,决策者从单个人转向了决策机构。而在现实决策中, 往往同时有多个决策者参与其中,这众多的决策者又构成了一个系统。决策者分属各个层次,最终实现总决策目标,要依靠各个决策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同层次决策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
线性组织结构:下层决策者直接依赖某 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相互之间存在严格的 隶属关系。其优越性是形式简单、组织严密、 直接控制和信息反馈迅速。适用于低层次、小 范围的管理。
职能组织结构:下层的决策者同时依赖 于上层几个决策者的决策,其中每一个负责 某一专门问题的决策。其优点是集中精力,在 某一问题上由同一人进行决策,从而保证对 每一问题的决策质量。但这种结构容易造成 同一层次决策之间互不协调。
线性——参谋组织结构:上述两种组织 结构的综合运用。
矩阵组织结构:上层决策者通常有两个 以上,其中之一带有经常性,可采用上述三种 结构,另一个则负责专项决策,下层决策者由 此获得专门指示和建议。
决策一般模式
决策的最终成果是选择一个行动方案。但是实际上在这个活动之前、 之后还有许多的准备工作与善后工作,所有这些活动的总和构成了决策的全过程。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其可识别的阶段有七个,包括目标选定,信息搜集,方案设计,方案评价, 选择方案,决策实施和反馈修正。这就是决策的一般模式。在现实决策中,这些阶段可以在人员、时间上相互交叉。
决策实施方式
决策者实现自己的决策方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行政命令型组织方式
在一个行政命令型的决策系统,依靠行政隶属关系,上级将决策下达给下级,下级则 以上级决策为目标,制定分解的决策又下达 给自己的下级,各个层次的决策者既是决策主体,又是上一级决策的客体,形成一个决策金字塔。中央计划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依靠行 政组织实施决策的系统。其中各地方政府、部 门、企业都接受上级的行政命令,并将问题分 解下达给下一级。在某些极端的场合,甚至家 庭决策也要受到行政干预。
经济刺激型组织方式
在一个经济激励型的决策系统,决策者 只需将自己的意图(决策)转达执行者,并制订一定的评价——刺激标准,从而引导系统 自动达到决策者预期的目标。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依靠经济刺激组织决 策的系统。其中众多的消费者和家庭依靠市 场所转达的信息进行各自的决策,而政府则 通过调整市场状况间接实现其决策意图。
根据上述两种组织方式,在复杂的大系统决策中,可以建立起集中决策系统和分散决策系统或介乎两者之间的分层决策系统。
决策分类
根据决策系统五大要素的不同形式,可 以对各种决策进行分类,以便于深入讨论决策的组织和决策方法。
按决策者划分。根据决策者的构成及其组织方式,决策可以划分为个人决策、团体决策、人——机系统决策。
个人决策是单个决策者依靠个人智慧和权威所进行的决策。随着经济、科技活动的日益广泛及社会、政治民主 化,个人决策正逐步局限于个人的日常生活。
团体决策则是由一个智能群体共同作出的决 策,群体各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系统决策正在兴起。 在这类决策中,计算机代替了部分人的职能, 在决策过程中帮助人类决策者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就计算技术来看,人——机系 统决策的发展趋势是由计算机解决结构化决策,甚至半结构化决策问题,而由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
决策对象
根据决策对象的性质,决策系统分为政治决策、经济决策、军事决策、人口决策等;
根据其时间范围,划分为长期决策、 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根据其重要性程度,划 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操作决策;
根据其变化情况,划分为静态决策与动态决策。
决策方法
方法是决策者进行准确决策的工具,方法本身并不构成决策系统的要素。因为离开了决策方法,决策仍在进行,决策依然存在,而决策方法是随着决策学的形成才得以系统化,并不断完善。决策方法可以划分成结构化决策方法、半结构化决策方法及软决策方法三类。
结构化
确定型
用以解决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它是随着运筹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 善的,是所有决策方法中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方法。这类方法又可分为规划类 方法与非规划类方法。前者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等,非规划方法包括库存理论、计划评审技术、网络规划技术及决策网络、马尔可夫决策、排队论等。确定型决策方法近年受到一些非议,原因是大量决策问题很难被识别为确定型决策,故很难使用诸如线性,非线性模型求解。
不确定型
这是决策科学专门 研究的一类方法。虽然方法本身很简单,却是 长期以来人类决策实践的一个概括。这类方 法根据不同类型决策者的主观意向,描述了他们从事决策活动的数量模式。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的缺陷是,决策没有利用许多可能利用的关于系统环境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者不能同时避免决策风险与机会损失。
风险型
为了弥补不确定型方法的不足,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风险决策方法。风险决策又称概率决策,是决策学中 研究较多的方法之一。作为数理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统计决策理论最先出现于1950年瓦尔德的《统计决策基础》中。1954年,塞维奇在其《统计学基础》中,把主观概率与效用 理论统一,处理风险决策问题,并提出了完整 的公理系统,奠定了统计决策的理论基础。60 年代风险决策开始应用于商业决策。
半结构化
模糊决策
在决策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决策目标、决策环境甚至决策信息等均难以精确数量化,决策者对这些问题只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时采用模糊决策方法,将把问题简单化为一个结构化决策模型更为适宜。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可以直接处理模糊现象和模糊关系,并能为决策者和建模人员之间的对话建立广阔的基础。但是由于模糊数学形成较晚,技术要求很高,加上资料、计算成本高,因此尚未得到广泛应用。预计随着人们对于决策问题和方法认识的深化,采用模糊决策方法将成为决策学研究与应用的一个趋势。
对策论
当决策者面临一个主动的环境 时,必须考虑到环境可能对决策采取的对策。 这时决策变为一个对策问题,利用对策论将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论的出现,丰富了经济理论,尤其是竞争理论与经济行为理论,使决策研究更进一步现实化。但是,对策模型求解十分困难,因此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不过对策论的思想将有利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
模拟
模拟技术是对原决策对象的结构和行为进行模拟,获得系统运行的 信息,从而判断各种决策方案的效果,确定最优方案。模拟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早期人 类社会采用的各种物理模型,以后又主要应 用于科学技术领域。本世纪60、70年代开始 用于社会、经济决策。并且出现了大量专用的 模拟软件,为决策提供了“社会实验室”。
软决策
决策方法的发展经历了经验阶段、模型化阶段,最后又进入软决策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是从结构化模型方法转向半结构化模型方法, 从最优化决策转向模拟决策,另一方面是各种软决策方法的开发与大量应用。
软决策方法包括形态分析、随意联想法、 强制联想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
决策阶段
在其程序上根据模式、模型的特征编制出实施决策的步骤顺序,这大体上为六个阶段:确定目标;搜集信息;方案设计;方案评估;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和反馈。但这一程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必须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程序,而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处理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决策体系
决策科学也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决策体 系。一般认为,它由决策系统、智囊系统和信息系统三部分构成。
决策系统
是现代决策体系的核心,一般由若干决策者组成。例如在国家决策体系 中,决策系统即为国家最高领导集团。地区决策体系中,决策系统即由地区领导人组成。公司企业决策体系中,决策系统即由经理、厂长等负责人组成。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以大量可靠的情报信息为依据,充分发挥决策者的丰富经验和聪明才智,对智囊系统提供的各 种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研究,权衡利弊得失,并善于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智囊系统
也称“外脑系统”,是人类决策活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直接产物。智囊系统设在各级决策机构内或外,是一种专门 为决策服务的咨询机构,如“智囊团”、“思想 库”、“思想工厂”等。这类机构由各种不同专 业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要建立有效的智囊系统,必须考虑系统的智力结构,注意智囊机构的独立性与研 究工作的自由度,以便对决策问题进行系统 研究,通过专家集团内部反复的信息交流与思维共振,最终提供高水平的可供决策者选择的预选方案。
信息系统
对现代决策活动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决策必不可少的因素。现代决策必须十分重视建立专门 搜集、统计、储存、检索、传播、显示有关情报资料的信息机构。同时,运用电子计算机分析 研究与综合处理各种数据,提供可靠情报信 息,可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决策体系的这三大系统的工作程序,实际上总是从信息系统开始,经过智囊系统,最后到达决策系统。三者互相联系,缺一 不可,但又自成系统。三者的紧密配合,就构成了科学的现代决策体系。
决策科学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的逐步完 善及其应用的卓有成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 重视。决策科学的发展为软科学的发展起着 理论上具体化的作用,它和系统论、系统科学 和辩证系统观一起构成了软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0 22:56
目录
概述
发展
系统五大要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