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隆丰(1513?~1551) 又名隆祐。左卫门尉、大夫判官。冷泉下野守兴丰的嫡子。安艺国银山城主,大内家臣,仕奉
大内义兴、
大内义隆两代。说起“冷泉”,首先令人想到的是公家(藤原氏)或村上源氏,歌学的名门。但隆丰却出自多多良氏,只是其祖母是冷泉氏之女,父兴丰时继承了母方的名字(这种情况倒是不多见)。不仅仅是名字有公家风,隆丰在和歌上也很有造诣,这也许收到
大内氏家风的影响,总之不算辱没了“冷泉”名字。
天文二十年(1551),大内氏家老
陶隆房(晴贤)谋反,大内氏的家臣大半都被陶方拉拢过去,而隆丰是追随义隆到最后的忠义之士。大内义隆战败后逃往长门国仙崎港,企图乘船往九州依靠
大友氏(或说是石见国津和野的吉见氏)。但是海上狂风巨浪,船不得行,义隆等只得退回附近的大宁寺。
传说义隆在大宁寺水池边整理散乱的头发,却发现水池中不见自己的影子,于是认识到了自己最终的命运(这当然只是传说)。九月一日,大内义隆及其一族在大宁寺自尽,由隆丰担任义隆的介错(切腹时的助手)。主君死后,隆丰与陶军混战,壮烈战死。大宁寺也几乎全部毁于战火。
以弱敌强而不屈战死者总是日本传说、戏剧的好材料。
江户时代的宽文三年(1663)刊行的军记小说《西国太平记》中,冷泉隆丰手持三尺二寸的“正宗”(一类刀名),连斩近身之敌七人。又有传说说,隆丰一直战到精疲力竭,就站着一刀拉开自己的肚腹,把切断的肠子拽出投向敌军而死。当然,这些经过渲染的故事,从历史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是日本民众对于忠义之士的褒誉,由此而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