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庭村位于广东省
平远县东石镇,位于
东石镇东部尖山脚下,离镇政府驻地5公里。凉庭村北面临麻塘村,南面临东汶村和汶水村。东泗公路经过于此,村级公路4公里已实现路面硬底化,交通便利。
历史沿革
据传旧时凉庭岗上建有一座茶亭叫“良亭”,供过路人避风雨、挑担歇息。后这一带地方被称为“凉庭”,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公社体制时称凉庭大队,1989年改凉庭管理区,1999年设凉庭村委会。
凉庭村有耕地1954亩,农产水稻为主,兼种花生、
黄豆,果树有三华李和金柚。农业人均收入3611元。凉庭村地下资源有狮子岩铁矿、打石坑石灰石,村民除农业种植外,都从事采矿或捡矿(铁矿)。工人镇、马地坪一带工厂林立,工人镇从六十年代一个小供销站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有几十间各类店铺的小集镇,购销十分活跃。
基础设施
凉庭村委会设在工人镇,凉庭小学建在工人镇附近。凉庭村民房老的多数为上下堂结构客家堂屋,近十多年来新建的均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新丰村的丰泰堂建于清嘉庆七年,是四堂七横三围龙结构的客家围建筑,为林姓人所建。凉庭村人林震(叔惠)是民国前期的中将师长,其子林士谔,留美博士,航空设计知名专家,解放后任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教授。
凉庭村信息通道
【新坊下】 村委会西0.5公里,原为元末赖氏定居,后与刘氏联姻,成为刘、赖两姓居住点,45户168人,以农业为主,因与铁矿山较近,多有采矿为副业且致富的。
【丰大堂】 又曰“丰泰堂”,为四堂,六横(幛)三围龙51厅21天井,270多间房的大型客家代表建筑,成为典型客家民俗建筑物,梅州市“客家民俗研究会”曾多次采访、摄影,该屋于1803年建造,这里原住户88户290多人,近年逐步搬迁附近定居,现仅存住户10户20多人,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采铁矿为副。
【土厚湖】 村多称为“土苟湖”,土房厚而得名,村委会东1公里,居刘姓90户314人,周围盛铁矿,村民以农为主,多为采矿为副且已致富的。
【山塘尾】 附近有口大山塘故名,村委会西北1.5公里,居林姓86户270多人,义方小学(曾改名东风小学)设于此,村民以农为主。
【深塘】 门前有口鱼塘大且深而得名,村委会北0.5公里,居林姓37户202人,以种水稻为主,多有采铁矿且致富者。
【凤形坑】 村委会西距2公里,内有刘氏墓坟名“凤形”而得名,住林姓4户16人,是七、八十年代新迁至此为居住点,以农业为主,产沙田柚。
【龙石下】 祖屋建在牛形“合卵”(睾丸)下,故命名为“朱石下”,为文雅起见,后改为“龙石下”,村委会西1.5公里,明嘉靖四十年迁来,林氏始祖于明嘉靖四十年以上杭迁来,现有57户205人,以农为主。
【炉下】 村委会东,距0.5公里,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过去这里曾建炉铸锅而得名,住林姓23户64人,过去以农为主,近年采矿为主要收入。
【矿山下】 铁矿山脚下而得名,村委会东距0.5公里,平远钢铁厂设于此,村民过去以农为主,近年以采矿为主要收入。
【四大堂】 村委会西1.5公里,其建筑为四堂四幢(横屋)一围龙,因有四堂建筑,故以“四大堂”命名,居林姓48户150多人,以农为主。
【细屋】 全名“细屋子下”,因与丰大堂的大形屋相邻,相比之下,此屋为细屋了,故名,村委会西距1公里,东石河从旁而下,居林姓47户174人,以农业为主。
【黄湖里】村委会东1.5公里,这里又称“王府里”相传明代此处为王姓所居,出过知府,故名“王府里”后王氏外迁,林氏进住,现居林姓15户66人,以农业为主,采铁矿为副。
【凉庭上】 分上凉庭和下凉庭,村委会东南0.5公里,居林姓 户 人,以农业为主,多人采铁矿为副,上凉庭是解放初期平远县副县长林公顿的出生地。
【敬墩上】 从古到今,人们都喊“苟墩上”因“苟”与“狗”同音,解放后人们为了文雅将“苟”字旁加一夂,成了“敬”位于旧时通往县城的古道上,是往大柘和新布的岔路口,历代以来都有几间店铺,现仍有店铺十多间,形成小百货、小日杂、卤菜、药店等的小集市点,加上周围农户约有 户 人。
【工人镇】 解放前林公顿的果园建于此处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平远钢铁厂和汽车配件厂建于此处,随后,商店、修理、卤菜、医疗、银信等逐步配套形成一集镇,命名为“工人镇”,东泗公路穿街而过,凉庭小学设于附近,小镇上有店铺数十间,加上职工住房、周围农户,人口已达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