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仙·吊沈和甫》是
元代散曲家
钟嗣成创作的一首
散曲。这首散曲前三句写沈和甫既有
陶渊明的清高格调,又有
柳永的风流俊逸和
颜真卿的雍容大度,而且诗词、书法样样精通。中间两句写沈和甫作为第一个做南北曲合腔的人,不愧为梨园领袖。最后三句进入凭吊的主题,追忆往昔。全曲虽平淡、朴素,却也十分真切、感人。
作品原文
【双调】凌波仙·吊沈和甫⑴
五言常写和陶诗⑵,一曲能传冠柳词⑶,半生书法欺颜字⑷。占风流独我师⑸,是梨园南北分司⑹。当时事⑺,仔细思,细思量不似当时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凌波仙:曲牌名,常做吊词用。沈和甫:名和,子和甫。杭州人,后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于公元1330年后不久卒。
⑵五言:指五言诗。和:唱和,亦谓仿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陶:指陶渊明,其诗格调高古。
⑶冠:位居第一。柳:指柳永,善作词。
⑷欺:欺负,此指胜过。颜:指颜真卿,其字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变古通今。
⑸风流:指才华横溢,豪放不羁。
⑹梨园:即戏班,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曾经选了三百名乐工和数百名宫女,在梨园中教授乐曲,后来,戏班便有了“梨园”的别称。分司:官名。因沈和吸收南戏和北曲曲调,创为南北调合腔,故有此称。
⑺当时事:指沈和生前的事。
⑻不似当时: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时,指沈和在世之时。
白话译文
五言诗通常仿照陶渊明高古的格调,作曲能位居第一与柳永不相上下,书法与颜真卿笔法相似,可以以假乱真。他才华横溢,豪放不羁我尊他为师,他以卓然的才情献艺梨园,不愧为梨园领袖。沈和生前的事,仔细的想想,竟然感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创作背景
钟嗣成撰写《
录鬼簿》,对每位已故同辈曲家传记后均有首吊词,对其人其曲进行评价和追悼,《吊沈和甫》是其中的一首。沈和甫在《录鬼簿》成书之前即1330年之前不久谢世;他是钟嗣成的好友,他极有才名,人们把他比做北方的关汉卿。钟氏把他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之列,并为其创作了这首悼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沈和甫天性风流,能诗能文,“五言尝写和陶诗,一曲能传冠柳词,半生书法欺颜字”。他才华横溢,曾写过和陶渊明诗作的五言律诗,词作与柳永词不相上下,书法与颜真卿笔法相似,可以以假乱真。陶渊明、柳永、颜真卿都是一代大家,作者将沈和甫与这些古代大家作比,以凸显出沈和甫卓绝的才情。他既有陶渊明的清高格调,又有柳永的风流俊逸和颜真卿的雍容大度,而且诗词、书法样样精通。前三句盛赞了沈和甫卓绝无双的才情,并隐隐透出他风流、谐婉,又兼具雄健、广博的个性特点,以及退居田园的朴实愿望。
沈和甫在诗词、书法方面虽然都十分擅长,但是其主要成就却仍集中在戏曲方面,据《录鬼簿》记载,他被“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占风流独我师,是梨园南北分司”,同样嗜好戏曲的钟嗣成称沈和甫为师,足见沈在戏曲方面的造诣之高。作为第一个做南北曲合腔的人,沈和甫在戏曲方面占尽风流,自然不愧为梨园领袖。此处所说的“风流”,既指混迹于莺莺燕燕之间的风流,也指以卓然的才情献艺梨园的风流。
在盛赞沈和甫的才能和成就后,曲子开始进入凭吊的主题。“当时事,仔细思,细思量不是当时”,沈和甫离世之后,作者追忆往昔,前尘往事如一幕幕电影一般在眼前缓缓展开,飘忽朦胧,又如在眼前,一时竞觉得他还好好地活在世间。这几句虽平淡至极,却自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面对生死两隔的巨大悲痛,凭吊的人没有哀呼痛号,没有涕泪俱下,只是安静地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细致而朴素。末尾三句虽没有一字哀诉,但反复品读,却让人忍不住为这种极淡而又极深的感情所感动,潸然泪下。
《录鬼簿》中载:“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知己离世,作者并未痛哭哀号,以激烈的态度表达激烈的感情,而是安静地怀念,让情绪如细细的溪流,从心底缓慢地滑过。阴阳两隔,他逆着岁月的足迹,回忆前尘往事,追忆友人活着时的点点滴滴,虽平淡、朴素,却也十分真切、感人。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智范:“最后三句,若反复吟哦,会觉得这几句语淡而有深情,令人揪然欲泪。”(《元曲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年),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
开封)人,寓居杭州。屡试不中。顺帝时编著《
录鬼簿》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年)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