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丫蕨
裸子蕨科凤丫蕨属植物
凤丫蕨(学名:Coniogramme japonica (Thunb.) Diels)是裸子蕨科、凤丫蕨属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120厘米。叶柄基部以上光滑;叶片和叶柄等长或稍长,长圆三角形,二回羽状;羽片通常,基部一对最大,卵圆三角形,羽状(偶有二叉);侧生小羽片披针形,顶生小羽片远较侧生的为大,阔披针形,顶羽片较其下的为大,有长柄;羽片和小羽片边缘有向前伸的疏矮齿。叶脉网状,叶干后纸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60-120厘米。叶柄长30-50厘米,粗3-5毫米,禾秆色或栗褐色,基部以上光滑;叶片和叶柄等长或稍长,宽20-30厘米,长圆三角形,二回羽状;羽片通常,对(少则3对),基部一对最大,长20-35厘米,宽10-15厘米,卵圆三角形,柄长1-2厘米,羽状(偶有二叉);侧生小羽片1-3对,长10-15厘米,宽1.5-2.5厘米,披针形,有柄或向上的无柄,顶生小羽片远较侧生的为大,长20-28厘米,宽2.5-4厘米,阔披针形,长渐尖头,通常向基部略变狭,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或叉裂;第二对羽片三出、二叉或从这对起向上均为单一,但略渐变小,和其下羽片的顶生小羽片同形;顶羽片较其下的为大,有长柄;羽片和小羽片边缘有向前伸的疏矮齿。叶脉网状,在羽轴两侧形成2-3行狭长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小脉顶端有纺锤形水囊,不到锯齿基部。叶干后纸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
孢子囊群沿叶脉分布,几达叶边。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江苏南部(宜兴、溧阳)、浙江(寿昌、天台、淳安、杭州、天目山)、福建(南平、龙潭、建欧、崇安、连城、宁化、蒲城)、台湾(台北、台中、南投、嘉义)、江西(上饶、铝山、德兴、资溪、黎川、宁都、瑞金、广昌、遂川、井岗山、安福、武功山、萍乡、铜鼓、修水、庐山)、安徽(黄山、休宁、祁门、蓝田)、湖北(鹤峰)、湖南(衡山)、广西(兴安、龙胜)、四川(南川)、贵州(贵阳、都匀、遵义、江口、平坝)、广东(平远、和平、乳源、连南、连县)。生湿润林下和山谷阴湿处,海拔100-1300米。
繁殖方法
外殖体消毒方法:取孢子成熟的叶片作为外殖体,用洗洁精泡洗2次后,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75%酒精浸泡30秒,用无菌水冲洗3次后,再用0.1的氯化汞液浸泡8分种,取出用无菌水冲洗6次后,然后把它剪成0.5厘米见方的小块接种于孢子萌发培养基上。
方法:用MS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琼脂和活性炭。pH5.8-6.0,培养温度为25±3℃,光照12小时,光强1000勒克斯。
孢子萌发:孢子萌发培养基为:1/2MS+活性炭3克/升+蔗糖20克/升+琼脂8克/升。凤丫蕨带孢子的叶片接种下去后,到第59天孢子才陆续萌发,然后逐渐长成单个的叶片。在无菌条件下把成团的单叶分成同等大小接种在GGB诱导培养基上,MS+6-BA0.5毫克/升+NAA0.1毫克/升培养基,GGB诱导率高。下一步增殖分化出的苗粗状整齐。
增殖与分化:将诱导成功的在无菌条件下分割成约0.1厘米大小的小块,接种到MS+BA0.1毫克/升+NAA0.05毫克/升培养基上,7天之后接种在增殖培养基上的GGB细块除少数分割太小褐化死亡外,90%的细块成活并继续膨大,半个月,分化出5-6个GGB,有的GGB开始长叶。当原球茎分化出高1-1.5厘米的小苗时接人1/2MS生根培养基,14天后开始长根,30天的生根率为95%。
栽培技术
移栽:将培养瓶盖打开,静置室内通风处练苗2-3天,将试管小苗移出,用流水将小苗基部琼脂冲洗干净,移入经过消毒过的基质中,定期给小苗施1/2MS营养液。以锯木和腐殖土配成的基质的成活率为63%。
主要价值
【药源】为凤丫蕨的根茎或全草。
药性】味辛、微苦,性凉。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散血止痛,清热解毒。主治风湿关节痛,瘀血腹痛,闭经,跌打损伤,目赤肿痛,乳痈及各种肿毒初起。
参考资料
凤丫蕨.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