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萧邦
美国女作家
凯特·萧邦,又名凯特·肖邦,美国女作家,本名凯萨琳·欧福拉赫蒂(Katherine O'Flaherty)。
人物经历
童年
凯特·欧福拉赫蒂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市。父亲汤玛士·欧福拉赫蒂是自爱尔兰高威移入的成功商人,母亲伊莉莎·法利是圣路易法裔社群名门出身,外祖母雅典娜伊斯·查尔维尔是法裔加拿大人的后裔,部分祖先为阿拉巴马州太子岛的首批欧洲移民。
凯特的父亲于1855年(当时凯特仅五岁),以太平洋铁路公司建造者的身份参与铁路首次运转,火车行经Gasconade River时,因桥梁倒塌而罹难。同年,凯特进入圣路易斯的天主教会圣心学院就读。
父亲去世后,凯特与母亲、曾祖母关系日益亲密。开始勤于阅读童话、诗歌、宗教托寓以及古典、当代小说。沃尔特·司各特和查尔斯·狄更斯都是她最喜爱的作家。
1863年是凯特家的多事之秋。曾祖母和同父异母的兄长乔治·欧福拉赫蒂相继去世(凯特父亲的前妻,也就是乔治的母亲,早已去世,凯特的母亲比父亲年轻许多)。乔治·欧福拉赫蒂是美利坚联盟国的士兵,身为战俘期间死于疟疾。凯特因此休学,更加埋首于书的世界。
1865年凯特复学,开始纪录备忘札记,1868年自圣心学院毕业。尚未有显著的成就,但是,说故事的技能提升不少。
坎坷时期
1869年,凯特时年二十,与奥斯卡·萧邦成婚,定居新奥尔良。1879年奥斯卡经营的棉花厂失败,举家迁居纳奇忒希以南的查尔维尔,经营种植业和杂货店。他们在社区中渐渐活跃,凯特于此吸收了许多日后写作的素材,特别是和当地克里奥尔文化相关者的素材。他们在243号高速公路495的居所(由艾莉丝·卡帖尔于该世纪早期所兴建)现已成为国家史迹,亦为河口博物馆的所在地。
奥斯卡在1882年死于疟疾,留下$12,000美元的债务(大约相当于2005年的美金$229,360)。凯特设法独立经营种植业和杂货店,但难见成果。她渐渐与一位有妇之夫的农人发生关系。
母亲恳求她迁回圣路易斯,于是凯特及其子女在圣路易斯安顿下来,家境稍见起色。翌年,母亲去世。
当凯特罹患精神崩溃期间,医生建议她以写作平缓心情。她接受建议,不久重新寻回她述说故事的才华。
写作时期
1890年代晚期,凯特创作短篇小说、散文并从事翻译,作品散见各杂志,如《圣路易斯快报》。她已被公认为乡土作家,但是文学才能却遭忽视。
1899年第二部长篇小说《觉醒》出版,同时遭到文学和道德角度的批评。此书是凯特最知名的作品,内容是关于一个不满婚姻生活的妻子。曾经绝版数十年,现已重新付梓。并且以早期女性主义作品的文学地位广受重视。
凯特深受批评的打击,转往短篇小说创作。1900年写成《新奥尔良绅士》,该篇收入第一版的《绅士录》。然而,她从未自写作中获得多少收益,仍仰赖圣路易斯的投资维生。
1904年8月20日凯特参观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期间,因中风倒下,两天后去世,年五十四。她葬于圣路易斯的丽泉暨十字架公墓。
凯特·萧邦已经名列圣路易斯名士廊。
轶事典故
萧邦亦创作两部长篇小说:《咎》(又译《故障》)(1890年)和《觉醒》(1899年),两者舞台分别设于新奥尔良和大岛。她的小说中人物通常皆为路州居民,大部分作品设定和路州中北部的纳奇忒希相关。当时文学评论家认为萧邦在作品中始终处处表达她对女性的关怀。
作品大多以路易西安那州克里奥尔人为背景。已公认为19世纪女性主义作家的先驱。 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父亲在她四岁时去世,此后她由克里奥尔(生长于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各地的欧洲人后裔)母亲的家庭抚养长大。
她于1870年嫁给了奥斯卡·肖邦,一个棉花商。两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后又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在1882她丈夫去世之后,肖邦与她的六个孩子返回圣路易斯。朋友们鼓励她写作。她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咎》(又译《故障》)(At Fault 1890)。她的短篇小说开始出现在世纪(Century)和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随后又出版了两个选集:《支流人》(Bayou Folk 1894)和《阿卡迪一夜》(A Night in Arcadie 1897)。最后的主要作品,有超短篇《一双丝袜》(A Pair of Silk Stocking)等,其后的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 1899),是她的杰作。但是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和读者。在圣路易斯,小说被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并指责它是“一个性感的女人安于堕落”的故事,甚至斥它是一本“应列为毒品”的书,以至于肖邦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会员资格。1899年底,她的出版商也拒绝出版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肖邦感到自己在文学领域受到排斥,因此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作者本人也被迫停止了写作,此后几乎再也没有动笔。
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她,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出版图书
相关记载
在十九世纪末,肖邦试图直白的描写女性在与男性、儿童的关系及她们本身性欲中的感受和情绪。这一点被认为是冒犯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读者。1885年母亲去世后,她停止了天主教的实践并开始接受达尔文主义人类进化的观点。在自然而不是教堂中寻求上帝,肖邦大量描写性与爱的主题。她为美国作家们悲哀,认为由环境所致,艺术上的局限性阻碍了完整且本能的叙述。那些挑战传统社会行为的作品,如《一小时的故事》,常常被杂志编辑拒绝。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大力提倡。
相关简介
在翻译莫泊桑的小说后,萧邦采取了他的模式。她认为,“这是生活,不是小说。在情节设计,老式手法和舞台套路中,哪能找到我一直喜好的这种模糊的不假思索的叙事艺术?”
作品评价
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女作家凯特·萧邦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于1882—1885年间出版了小说《困惑》及百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到1899年其主要作品《觉醒》发表前,她已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了。而《觉醒》的问世非但未给这位女作家带来荣耀和欢愉,却使她身心疲惫,深受伤害。各报刊杂志大肆抨击《觉醒》“污秽粗俗”、“怪异病态”。图书馆不予收藏,作家的文艺社社员资格亦被撤销。1906年《觉醒》由纽约杜菲尔德公司再版亦告失败。至此作家及其作品均遭到被“流放”的命运。幸而本世纪50、60年代两位欧洲学者慧眼识珠,《觉醒》才得以重见天日。《觉醒》之所以掀起这样一场轩然大波,是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休戚相关的。长期以来,由于艺术创造性被视为男性的基本特征,写作被视为男性的活动。妇女在文学中的形象更被视为男性幻想的产物;妇女作家被剥夺了创造女性形象的权利,而必须服从传统父权制的标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00:5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