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它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的多。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最初作为
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
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
盆景。至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
五方凳、
梅花凳等。
按材料通常可分为竹凳、木凳、石凳、塑料凳、玻璃凳,
绝缘凳,
沙发凳等;
这种凳子尺寸不等,最大的约两尺见方,最小的也有一尺。虽然外貌总体看来不过就是“长方形”凳子,但样式变化却让人感到“静中有动”,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则在凳面镶嵌大理石,还有的采用丝绳、藤条编织软芯,这是考虑到
炎炎夏日坐起来清爽宜人。方凳可以与方几、
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众多家具中十分重要。
绣墩是鼓凳的一个称谓,过去常绣一个
绣片罩在鼓凳上面,所以叫绣墩。绣墩与凳的最大区别是:没有四条“腿”,而采用攒鼓的做法,形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形。墩,在汉代时已经出现,以前多用
竹藤制作而成,后来才在墩面上装饰绣套,而成为“绣墩”。我们的家具一般都是方形,屋里会感觉缺少变化。有一个圆形的家具,会在陈设上富于变化,视觉非常舒服。但鼓凳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因为是鼓形,非常容易翻倒,坐的时候要极为小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
储物凳是一个新颖的概念,它是现代人的一项伟大的创作。越来越狭小的
居住空间使得很多人尝试着合理利用空间,储物凳集合
储物箱和凳子的优势,让忙碌而又狭小的
生活空间显得时尚,美观。
最矮的一种凳子叫
脚凳,也叫
脚踏,踩在脚底下,最符合它的原始功能。古人很聪明,在脚踏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凳子,叫
滚凳。凳子中间有四个轴可以转动,可以按摩脚底。当时的读书人,一边写文章,一边把脚在上面来回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