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
明器,现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事记
文物特征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络珠饰。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流传历史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
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这些均可为证。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1957年2月下旬,重庆铁路管理局工程处因工程关系,在天回镇东北面约1公里的巫家坡凿出崖墓数座,四川省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专人前往调查。
1958年6月,四川省博物馆在成都北郊天回山北麓清理了三座土坑墓,其中战国墓、西汉墓及东汉墓各一座。发掘过程中在墓三南三室前的过道中发现有一个模制击鼓俑,考古工作者在对墓三的结构、墓道、侧室形式、所用的长方形或楔形砖的花纹、墓室中的石棺形式及所雕刻的人物画像之题材与风格,殉葬器中的铁器、陶器、钱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墓三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在其过道所发现的击鼓俑当为东汉时期的随葬品。
出土环境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崖墓为三座土坑墓,其中东汉墓标号为墓三。考古工作者发现墓三曾经被盗,金属器与玉器已经很少,留下的主要是陶器,盗墓者既破坏了殉葬器的位置,也踏碎了墓中许多精美生动的陶器。这些陶器中出现了谷仓罐、钵、釜、盘、灯台等食用生活器具模型,井、水田、水塘、楼房、平房、琴、摇钱树座等仿制的生活环境,器具的模型,狗、马、鸡、鸭、野鸡等家养动物类模型,各类模型的组合朴拙有趣,当然其中最为壮观的景象则是“陶俑”阵容,这一阵容分别由男女舞俑、抚琴俑、听琴俑、厨丁俑、持瓶女俑、持镜女俑、女坐俑、击鼓俑、持铲俑、武士俑等组成,突出显示了墓主生前的富裕程度与高级地位。
文物鉴赏
“说唱”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稽考。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较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
此俑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额前有皱纹数道,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络珠饰,似作说唱状,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此俑表情生动活泼,反映了当时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
从此俑的整体造型来看仍然属于古拙的艺术风格。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重表现说唱艺人的一种特殊神气,即企图用他所说唱的有趣的故事引起听众强烈的兴趣。说唱者的那种伸头、耸肩、眉开眼笑、近乎手舞足蹈的神态,把他有声有色的表演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从其诙谐而健康的神态中,人们似乎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并且可以想象出他所说唱的内容,甚至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在说唱者的前面,有一批听众正在兴致勃勃地倾听他的出色表演。很显然,这一陶俑的作者,似乎很懂得发挥观赏者的联想作用。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仅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该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四川的东汉墓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汉代说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
文物价值
击鼓说唱陶俑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的发现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它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重要展览
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先后在东京、北海道、神户、福冈、名古屋、上海、武汉、良渚、湖州、北京举办的“大三国志展”中展出。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30日,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在“长江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社会评价
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后一《中华国宝·珍稀动植物分册·风景名胜分册·艺术珍宝分册·古建筑分册》:作者把一个说唱艺人的动作、姿势和内在的气质,刻画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一千九百年后,使我们仿佛还听到了他那精彩的说唱和逗人的笑声,收到了出神入化、维妙维肖的艺术效果。
工艺美术史学家、纹样史学家
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嘻笑调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塑制得极为成功,可见汉代的雕塑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