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现代汉语通用规范
一级字(常用字),读作záo ,其本意为穿物使通。
字源演变
凿的繁体字“鑿”为形声字。《说文》:“鑿,穿木也。从金,糳省声。”詹鄞鑫《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甲骨文字形(图一)字屡见……或释为设,王襄曾疑为凿字。除王襄外,诸说都不对。……现在可以知道.图一字形象手持锤击凿具之形,是凿字初文。”“古文字里作偏旁的辛字,往往演变为丵字,如宰字(原父簋),齐镈及三体石经都作“⿱宀丵”。.... 鑿字所从的臼是后加的会意符号。臼同凵,是坎字的初文,表示凿物成坎。金旁是形声意符。未加金或臼的“”或“⿰丵殳”字,也见于字书。《广韵》殳部“⿰丵殳”字,与同部鑿字音义同。《广韵》、《集韵》均有“𣫞”字,注云:‘与鑿同’,《集韵》又省作“⿰丵殳”。”徐兆仁《释或》:“该字结构是--手持锤器状,去敲击另一凿形工具,开凿、穿凿之状也十分明显。”按:从甲骨文黎字作员的形体看,其本形是个会意字,从手持锤敲击凿具之形,即使《说文》篆文的形体也不是从糳省声的字。西周金文甲骨文均未见鑿宇,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图2字形,已变为从臼从金了。秦汉隶书中的鑿字形略有讹变。
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凿”,是由异体字“⿱⿰凿殳金”删减部件而来的俗体会意兼形声字,从凵,丵声(zhuó)。因“凿(鑿)”旧时也读zuó声。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𨰒《
唐韵》在各切《
集韵》《
韵会》《正韵》疾各切,𠀤音昨。《
广韵》錾也。《
古史考》孟庄子作凿。《师古曰》凿所以穿木也。
又《说文》穿木也。《易·系辞·刳木为舟疏》刳凿其中。
又《诗·豳风》二之日凿冰冲冲。《朱注》凿冰,取冰於山也。
又黥𠛬。《前汉·𠛬法志》其次用钻凿。《注》凿,黥𠛬也。
又开也。《前汉·张骞传》然骞凿空。《注》凿,开也。空,通也。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又造也。《公羊传·成十三年》公凿行也。《注》凿,犹更造之意。《释文》凿,在洛反。犹造意也。
又《韵会》六情曰六凿。《庄子·外物篇》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注》六情也。
又《
正字通》恣意不求合义理,谓之凿。《
孟子》为其凿也。《前汉·礼乐志》以意穿凿。
又《广韵》则落切《集韵》《韵会》《正韵》卽各切,𠀤音作。《集韵》鲜明貌。《诗·唐风》白石凿凿。《传》凿凿,鲜明貌。《释文》凿,子洛反。
又《
九章算术》粟率五十,凿二十四。言粟五斗,为米二斗四升。《左传·桓二年》粢食不凿。《注》不精凿。《释文》凿,子洛反。《杜甫诗》秋菰成
黑米,精凿传白粲。
又《
广韵》《
集韵》𠀤昨木切,音族。《广韵》凿镂花叶。
又《集韵》《韵会》《正韵》𠀤在到切,漕去声。《集韵》穿空也。《增韵》孔宠。《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释文》凿,曹报反。
又如字。《前汉·楚元王传》羊入其凿。《师古注》凿,在到反。谓所穿冢藏者。《楚辞·九辩》何时
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攺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
先圣之遗敎。
又《集韵》七到切,音操。宂也。
又《
唐韵正》
平声,音漕。《
水经注》桓𤣥有问鼎之志,乃漕一洲,以充百数。漕卽凿字。
又《
韵补》叶脞五切,租上声。《
易林》铅刀攻玉,无不钻凿。龙体具举,鲁班为辅。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凿
穿木也。从金,𥽿省声。在各切
说文解字注
(凿)所㠯穿木也。所以二字今补。穿木之
器曰凿。因之旣穿之孔亦曰凿矣。
考工记曰。量其凿深以为辐广。九辨。圜凿而方枘。音家读曹报反。从金。糳省声。在各切。古音在二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方言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