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日战役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比利时军队为抗击德军入侵于1914年8月在比利时的
列日地区进行的
要塞防御战,又被称为“列日要塞战役”。
战役背景
施里芬计划
由于
德意志帝国害怕将因面对
法国和
俄罗斯帝国的两面夹击,而陷入漫长的两面作战,
施里芬计划被设计成发动一场
闪电战,快速击败法国(就像1870年的
普法战争那样),接着再转移西线大军到东线,以击退俄罗斯的军队(因为他们认为俄军动员速度较法军来的慢)。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德军将必须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并入侵,后在数天之内通过该国。而在德军向比利时推进的路线上,高度要塞化的列日首当其冲。
战争爆发
1914年夏天,
奥匈帝国的
斐迪南王储遭暗杀后,各国之间的外交及军事行动渐趋激烈化,而战争也逐渐地无法避免。而德国未遵守和奥匈帝国间的盟约,于8月1日向俄国宣战,并于隔天向法国(俄国的
三国协约盟国)下达
最后通牒。
同时德国也向比利时的
阿尔贝一世国王下达另一道最后通牒。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已发展二十年余)将投入大量的人力,来清除集中于
阿尔萨斯前线的法军。此一侧翼调动需要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以便绕过法军和崎岖的阿登山区。比利时可选择不做抵抗,并让德军可穿越他们的国土进攻法国。事实上,多数德军的计划皆需要比利时如此做,否则其他情形将会像一位
普鲁士军官所说,这将“激怒沉睡的绵羊”。对德军的计划来说,不幸的地方在于比利时将证明他们有强大的意志,来防卫他们的独立地位。但对比利时来说,不幸则在于他们的资源跟不上他们的锐气(élain)。
比利时修筑了防线,并计划独立对抗任何潜在敌人,不论是德国、法国还是
英国。1914年八月初,她的军队也如同多年来一样,部署在国界上。当阿尔贝一世收到从
柏林来的通牒时,他的参谋长塞列尔斯·德·莫兰维尔将军便开始执行应变计划:集中军队在比国的中心,而让列日和
那慕尔的要塞群能够减缓德军的侵攻。列日座落在比、法两国间的主要道路上,而德军既不想从南部崎岖的道路经过,也不想经由比利时北方的
荷兰进攻(即便那将少去十数公哩,且地势平坦)。列日和那慕尔都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但也都有严重的缺点。
列日城被一打要塞环绕,由十九世纪后期杰出工程师亨利·艾力克西斯·布莱尔蒙特所设计与建造。布莱尔蒙特选择不用法国工程师
沃邦的星形要塞系统,自行设计要塞群来抵挡新式线膛火炮。除了由混凝土、砖石以及泥土所做成的山丘之外,要塞主要的部份皆在地面之下。每座要塞皆拥有一个可伸缩的圆屋顶,可装设许多火炮,最大者可达6英吋。当此一先进的要塞于1892年完成后,并未受到妥善的维护。布莱尔蒙特还另外要求建造较小的防御工事和战壕,用以连接并保护主要堡垒群,但比利时政府并没有执行该项建造计划。他们的驻军战力并不完整,其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当地的警卫部队,且他们只受到最低程度的训练。8月2日,阿尔贝一世国王下令开始执行支援工作以回应德国的最后通牒,同时动员所有军队并使之达到最佳战力。列日要塞群的指挥官,吉拉德·莱曼中将被命令“和你那些受托付的部队防守到最后一刻。”
比利时军用来完成所有准备的机会不多,因为德军在8月4日进入了他们的国家。德军中负责占领列日的临时单位,是由奥托·冯·恩米希指挥的
默兹河军团,辖下共有八个旅。恩米希指挥的主力步兵及骑兵,被下令攻占列日城附近横越默兹河的桥梁,并消除所有遇到的抵抗。然而当他及其麾下部队抵达河边时,却发现多数桥梁已被摧毁,只能架起浮桥以作为替代。而当这些措施也遭受对方的火力袭击时,德军发现他们被迫向列日要塞进攻。
攻防要塞
列日坐落在马士河和乌尔特河的交会点上,位于南方的
阿登森林、荷兰
马斯特里赫特,与西北方的
法兰德斯平原之间。马士河沿着深峻的峪流经列日,为其构成一个重要屏障。
德国通往
布鲁塞尔的主要铁路会通过列日,这条铁路最后通至
巴黎。
施里芬和
毛奇就是想利用此条铁路运兵进入法国。大量的工业设施、工厂和其他设施将有助于城市的防御。然而主要防线仍是十二座要塞组成的环形要塞,该环形要塞完成于1891年,以半径6~10公里环绕列日。要塞间的火力交织网及保护区的设计,将使要塞能够在其中之一遭袭击时,周围两座要塞将可提供火力援助。每两座要塞间的间距大约4公里。
这些要塞不是三角形状就是四方形,周围环绕着沟渠与铁丝网。要塞完全由混凝土建造,并搭配210毫米榴弹炮、150及120毫米加农炮和57毫米速射炮可供防御。要塞里的步兵利用步枪与机枪来防御敌人的攻击。主要的炮座安装在可供360度旋转的炮塔上。只有57毫米的炮塔可以升高。一个要塞共有78门大炮,利用弹药库来储存弹药,军队宿舍可供多达五百人居住,并拥有发电机可供应照明。这些要塞并未相连在一起,只能透过地面上的电话或电报来互相联络。
这些要塞有几个其他的弱点。由于有许多沟壑横跨两两要塞间,使得这里的地形难以完全防守。间隔的防线在战斗前才被建造,且其防止德军渗入城市的效率不彰。在后方的要塞也很脆弱,那是德军轰炸后炮弹飞往的方向。要塞内的通风及卫生情形相当的差,造成内部空气不流通与异味。最终,要塞就在选用非最佳混凝土,以及只能承受1890年最大的围城炮(210毫米榴弹炮)炮火的情形下建成。莱曼曾亲自被选为第三师与列日要塞群的指挥官,在阿尔贝国王的指示下,坚守要塞到底。莱曼拥有约30,000人可防守要塞间的间隙,以及6,000名要塞守军,其中包含了公民警备队。
战斗序列
比利时
比利时第三步兵师负责守卫列日的工作,由吉拉德·莱曼少将指挥。这个师由4个旅及数个其他战斗团组成:
第九混合旅:包含第9和29步兵团,以及第43、44和45炮兵连。
·第十一混合旅:包含第11和31步兵团,以及第37、38和39炮兵连。
·第十二混合旅:包含第12和32步兵团,以及第40、41和42炮兵连。
·第十四混合旅:包含第14和34步兵团,以及第46、47和48炮兵连。
·第十五混合旅(8月5日加入):包含第1和4Chausseur团,以及第61、62和63炮兵连。
要塞守卫队:包含后备第9、11、12和14步兵团、一个炮兵团、4个后备炮兵连,以及其他部队。
·第三炮兵团:包含第40、49、和51炮兵连。
·第三工兵营。
·第三通讯部。
·第二枪骑兵团。
总体而言,比军有大约三万六千人和252门大炮可供面对德国的入侵。
德国
德军负责进攻的默兹河军团组成如下:
·第三军团第11步兵旅,由冯·韦希特尔少将指挥。
·第四军团第14步兵旅,由冯·伍索少将指挥。
·第七军团第27步兵旅,由冯·马索上校指挥。
·第四军团第34步兵旅,由冯·克拉威尔少将指挥。
·第十军团第38步兵旅,由冯·厄尔真上校指挥。
·第六军团第43步兵旅,由冯·胡尔森少将指挥。
·第二骑兵团,由冯·德尔·马维兹中将指挥,包含冯·克莱恩少将指挥的第二骑兵师、冯·葛涅尔中尉指挥的第四骑兵师以及冯·布劳少将指挥的第九骑兵师。
总体来看,德军大约有五万九千八百人及100座火炮。他们受奥托·冯·恩米希将军指挥,
埃里希·鲁登道夫则跟随部队作为指挥部的观察者。
战役过程
1914年7月28日大战爆发后,德军为从右翼迂回进攻法国,按照
施利芬—
小毛奇计划于8月2日占领
中立国卢森堡,4日越过德比边界,攻占
维塞,逼近列日,西线的战争行动正式展开。列日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要塞周围筑有12座炮台,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6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
德国于8月3日早上对比利时宣战,先头部队“默兹河军团”于4日早晨8点跨过边界。骑兵推进至默兹河,但发现多数桥梁均被摧毁。到了8月4日傍晚,德国骑兵已经渡过默兹河来到北边的维泽,并在那里遭遇到第十二旅,该旅被下令进行英勇的后卫作战以利撤退至要塞防线。整个晚上德军都被挡在北方。
比利时第三步兵师躲在仓促完成的防御工事后方以防御城市,同一天他们成功地击退了企图通过要塞群的德军。德军企图进攻占巴雄要塞的攻势被要塞的机枪与大炮火力挫败,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此次挫败后,德军利用
齐柏林飞船发起了历史上第一次空袭,对列日城丢下了炮弹。同时,骑兵则从南方的维泽赶来包围了列日。随着城市可能很快陷落,莱曼命令他麾下的第三步兵师撤退,并重入新动员的比利时军到西方去。
8月6日,
鲁登道夫将军挥军前进时,发现第14旅的指挥官已战死。他以个人名义下令一野战榴弹炮提供火力支援,以便通过迪布瓦村,因为该处是个可俯瞰列日的高点。鲁登道夫派出一队人向莱曼提出休战协议,但被拒绝。而在其后跟随的突击队也被莱曼指挥部的军队击退。德军这次的突袭迫使莱曼逃离列日城,并躲入该城西方的龙欣要塞以做为避难。外环的其他要塞则持续抵抗德军的推进,因为德军对他们的铁路线进行封锁。德军持续炮击地炮击这些要塞,但大多数的要塞仍屹立不摇。唯一被击垮的是夫莱龙要塞,该要塞的穹顶遭到炮火摧毁。而巴雄要塞则在德国步兵持续的进攻下,于8月10日被攻占。
德军默兹河集团军(辖第7、第9、第10步兵军和第2骑兵军,共12万人,由埃米希将军指挥)根据战前对要塞地形和防御设施的侦察,计划采用穿插战术从炮台之间实施突击,首先占领列日市和默兹河上的桥梁,然后各个摧毁周围的炮台。GM.勒曼将军率比军4万人据守要塞,以待英法军队增援。5日夜,德军主力对默兹河以东的弗莱龙和埃沃涅炮台发起突击,骑兵在列日要塞以北强渡默兹河,从西面对要塞实施迂回。比军坚守炮台之间的堑壕,以火炮和步、机枪火力以及强光探照灯挫败德军步兵以密集队形发起的轮番进攻。6日,德军步炮协同对东面炮台组织新的攻击,同时对南面的弗莱迈、邦塞勒和昂堡3个炮台发起攻击。比军兵力不足,寡不敌众。勒曼担心东岸步兵被德军分割,遂命令该部撤至西岸。次日,德军从弗莱龙和埃沃涅炮台之间攻入列日市,10~11日攻占东面两座炮台。12日,德军调来420毫米榴弹炮,对比军仍控制的炮台实施猛烈轰击。至16日,各炮台相继陷落。德军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打开了进攻法国的通路。比军的顽强阻击迟滞了德军的行动,为
协约国军队集结部队赢得了时间。
为了削弱这些要塞,德军决定使用他们强大的围城炮。这些围城炮中包括
克虏伯的大伯莎420毫米榴弹炮,以及一些
奥匈帝国借出的305毫米榴弹炮,由斯柯达公司建造。这些要塞在建造之初,比利时认为陆地上最大的可移动式大炮是210毫米榴弹炮,所以这些要塞并未设计成可承受来自更大的围城炮的炮弹。围城炮发出的炮弹从堡垒的正上方落下,穿透了混凝土层,然后再由延迟导火线引爆。要塞一个个被迫就范,直到8月16日最后一座要塞波恩赛勒斯要塞投降为止。
战役结果
8月15日,莱曼指挥官在防守龙欣要塞时负伤,在昏迷的情形下成了德军的俘虏。到了8月17日早上,德国第一军团、第二军团及第三军团按照施利芬计划,准备继续横扫剩余的比利时,迫使剩余的比军退往安特卫普,并使布鲁塞尔于8月20日不战而降。
历史影响
莱曼及其部队在列日所做的十日抵抗,是否对德军施利芬计划的时间表有所影响,至今仍不清楚。但显而易见的是,协约国视这场战斗为精神上的胜利。没人预期到比利时会反击,至少不致于会这么有效。有无可能在小小的比利时愿意打到底情形下,欧洲各国不愿意呢? “这是精神胜利并向世界宣传—国家古老的信仰及责任仍能在战场上,激励著士兵们的勇气,并显示出辉煌德军的表面下,仍是美中不足的。”这让法国在1914年颁发了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给了列日市。另一影响则是从各方面削弱了对于修筑要塞群的信心,并让法国的
凡尔登的要塞群更加脆弱,最终影响了1916年的
凡尔登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