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丛强,1955年9月11日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地球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中国生态学学会创始会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人物经历
1955年9月11日,刘丛强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
1975年9月,进入
遵义农校(现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植物栽培专业。
1978年2月—1982年2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岩石矿物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2月—1984年1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1986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6年5月—1987年4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8年4月—1991年4月,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4月—1994年4月,担任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
1993年5月,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11月,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4年4月—1996年10月,担任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6年11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资助。
1997年7月—1998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98年7月—2009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4月—2000年4月,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4年10月,应邀主持筹建
天津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共建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兼任实验室主任。
2006年10月,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年11月,担任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2月—2018年2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15年,为复建天津大学地学专业,主持建立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首任院长。
2020年,担任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2024年11月,被中国生态学学会授予中国生态学学会创始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丛强主要在喀斯特区域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两个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研究揭示了喀斯特流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作用机制和循环规律、流域化学侵蚀与地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人为活动影响喀斯特流域养分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并提出流域硫和氮循环影响碳循环及其温室气体源—汇效应的观点,有关研究丰富了传统表生地球化学理论。对地表和地球深部固体—流体体系稀土元素分配规律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在利用多种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对地表和地球内部地球化学过程和物源示踪研究方面做出了特色突出的系列重要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刘丛强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17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合著专著5部。
人才培养
2012年,刘丛强接受
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越要重视科技,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既应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又应注重培养和激励青年科技人才,使他们尽快成长、担当重任。”“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在正确选拔与评价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同时提供正确的科研导向,在监控绩效的同时激发创造力与活力,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刘丛强的招生专业为: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招生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科学。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刘丛强擅长书法、绘画,也颇有音乐天赋,闲时吹吹笛子、拉拉二胡,歌唱得也不错,还打得一手好乒乓球。他几乎每天都是在凌晨1点左右才休息。
人物评价
刘丛强在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天津师范大学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评)
刘丛强多才多艺、通理擅文、酷爱运动、亲切幽默。(《天津日报》评)
刘丛强在地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地球化学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