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珩(1904~1967),又名一塞,字君度。直隶安州(后河北安新)人。毕生致力于数学的教学和研究,1967年10月25日病逝。
人物简介
1904~1967,又名一塞,字君度。直隶
安州(后
河北安新)人。毕生致力于数学的教学和研究,1967年10月25日病逝。
1922年,考入
唐山交通大学(现
西南交通大学)。入学第三年,因参加反对
北洋军阀的爱国学生运动遭
唐山地方当局通缉,遂东渡
日本。1925年,考入日本广岛师范理科学习数学,1929年,转入广岛文理科大学数学部。“
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讲师、
安徽大学数学科教授、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后,随北平师大西迁
陕西。同年9月,西迁陕西的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合并成立
西安临时大学,11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刘任数学系教授。
1938年3月,侵华日军进犯
晋南,陕西门户
潼关告急。
国民政府既怕临时大学变成“
陕北公学第二”,在西安掀起更大的抗日怒潮,又怕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共产党“赤化”去了
延安,遂利用“潼关吃紧”的局势,强令
西安临时大学搬往陕南。3月16日,刘随校离开
西安,乘火车当天到
宝鸡,然后步行,过
渭河,越
秦岭,半个月行程250多公里到达
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三个县的六个地方,刘所在的文理学院驻城固县的考院。4月3日奉命更名为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5月2日正式开学上课,刘仍任教授。西北联大办在汉中对地方来说本来是天大的好事,但联大师生越来越高涨的抗日救亡活动,却使鄂陕边区警备司令,人称“
汉中王”的
祝绍周十分恐慌,遂报请国民政府先后将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师范学院独立设校,留下文理、法商两个学院,于1939年8月8日更名为
国立西北大学,西北联大被逐步肢解。刘经历了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到西北大学变迁的全过程。学校回迁后,他于1946年5月回到西安,此后,一直在西北大学任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陕西省科协委员、政协西安市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等。
他可以讲授数学系大纲中规定的近20门课程,此外还掌握了物理学、力学、工程学诸多方面的知识。他站得高、看得远、钻得深,掌握了所研究领域中的精华。不难看出,刘研究的重点是几何学,特别是现代
微分几何学,其中尤以空间形式的“联络、变换、安装”三个问题为重中之重。这在刘所主持的黎曼几何专门化讨论班中,他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及他所指导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刘亦珩在教学、科研中紧跟国际发展潮流,重点放在向学生介绍当时最先进的理论上面。
1958年他说过:“在数学上,苏联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有些部分还很落后,特别在几何学方面,我认为苏联成就不足取”;“我给学生介绍近代几何学发展情况时,着重讲法国、德国的,对苏联的一提便了”,“苏联几何学继承的是法国学派,我们应直接采用法国的优秀教材,何必迂回着沿着苏联的路子走?”
生平事迹
品学兼优
曾用名刘守愚,出生于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伯父曾任保定第二师范校长,父亲在该校附小教书,父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就热爱教师职业,立志将来当教师。刘亦珩生性聪敏,天资过人。在保定二师附小、
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校长、老师们喜爱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学生运动
1922年,18岁的刘亦珩考入
唐山交通大学预科学习。
安徽省当时高等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缺乏。因此刘亦珩承担了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他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深受大家欢迎,刘亦珩在安大一举成名。其间结识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同学
武怀让,二人交往甚密,并随武参加学生运动,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开滦工人大罢工等。不久,刘亦珩身份暴露,敌人搜捕。校长为了保护他,命令他当夜离校而逃脱险境,但被开除了学籍,为了安全曾一度改名刘守愚。
留学日本
1924年9月,到日本学习日语。1925年4月入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数学。1929年4月转到广岛文理科大学数学系继续攻读。此间,国内唐山的案子又被闹了出来,他受到日本警方的注意。在广岛九年,总未能离开日本特高科的刑事“拜访”,宿舍被搜查过七八次,差点被解送回国。1931年,广岛文理科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回国。
教师生涯
1932年初,由中学时期的同学、北京师大数学系主任赵进义介绍,到北京师大数学系任讲师,从此步入了他盼望已久的教师生涯。
1933年初,他向北京师大暂时请假一年,到安徽大学任教授。他在安徽大学执教时写成的教材《初等近世几何学》,由当时我国唯一的专门出版数学书籍的机构——北京师大附中算学丛刻社正式出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34年,北京师大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他是数学组的四位指导教师之一,专程从安徽赶回北京参加。1935年任数学系教授。1936年,在中国数学会第二次年会上,当选为第二届评议会的评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师大、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到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刘亦珩的弟妹们先后回到家乡参加八路军,开展抗日斗争。弟妹们都是
共产党员,他的全家祖孙三代就有21名共产党员。刘亦珩受家庭的影响,经过激烈的自我斗争,终于下决心告别了随他回国、共同生活了数年的日本贤妻,只身从北京辗转到西安,立即到刚组建的西安临时大学任教。随着形势的变化,西安临时大学又迁至陕南城固,成立
西北联合大学,以后又分设为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他先后在西北联大和西北大学任教授,从1942年起任
西北大学数学系主任。在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为了保护学生、保存西北大学,以一个正派教授的身份,作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一些进步学生免遭厄运,使西大完整地在西安留存下来。
1948年,刘亦珩因身体欠佳,辞掉西大数学系主任的职务。
1949年秋,西北大学成立
师范学院,又委任他担任师院数学系的系主任。在三年的任职期间,他积极聘请教师上课;组建教师队伍;亲自编写讲义为学生上课,他对西大师院数学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0年,他和杨永芳、
魏庚人、李俨等发起成立
中国数学会西安分会,是年6月11日,西安分会(即后
陕西省数学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地方分会之一,他一直担任西安分会的常务理事,兼任分会主办的刊物《数学学习》第一任主编,并代表西安分会出任《数学通报》的各分会专推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刘亦珩工作积极性很高。50年代初,他应邀赴北京参加教育部制订综合大学数学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工作。他积极协助系主任杨永芳,开齐教育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凡缺开的课,他们都亲自上阵,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新审定和编写教材。这期间他为教学编写的讲义计有:初等近世几何学、高等解析几何学、
数论、
群论、李群论、群论与代数方程式、
微分几何、高等几何学、综合近世几何学、
非欧几何学、高等微积分学等十多种。在科研上,他为在西北大学创立微分几何研究中心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他率先在几何代数教研室组织学术讨论班,学习研讨最新的有关名著,这种办法对参加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很快,大见成效。
1956年8月13—1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数学论文宣读会”,西大带去的论文,引起数学界的重视。他的论文“芬氏空间共形变换” ,1957年,在
《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以后,得到同行很高的评价。
1958年,他承担了
日文《现代应用数学丛书》的翻译任务(全套共42本),他是该套丛书承担翻译任务最多的译者,而且很快完成了任务。
1962年6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先后出版。此后,他又回到他擅长的
微分几何,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研究,招收研究生,继续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探索,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夜以继日地读书、翻译、著作,真是一片痴心、一片赤诚。
文革迫害
“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便给他扣上“漏网右派”、“
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加之1961年、1962年他的长子、夫人相继突然病逝;1966年“文革”初,他的二弟受迫害含冤而死,一个接着一个的沉重打击,和不能理解的批判斗争,对他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而言,实在是承受到了极点。他拉着子女的手,悲怆地对他们说:“这次运动,我怕是过不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做人啊!”
1967年10月25日,他带着对祖国的赤诚,也带着未了的事业,匆匆地离开了人间。这位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成长的知识分子,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几十年虽历经千难万阻,饱受人间各种沧桑,但始终没有改变他教书育人、用知识报效祖国的初衷,他是一位赤诚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著作
主要著述
《近世几何学》、《三角形外接二次曲线之性质》、《芬氏空间共形变换》
主要译著
《线性代数学》 《塑性论》、《有限变位弹性论变形几何学》、《工程力学系统》、《平面弹性理论》、《可压缩流体理论》、《粘性流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