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怀,1940年7月2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工程力学专家、管理科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40年7月20日,刘人怀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西街。
1952年9月—1955年7月,就读于新繁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5年9月—1958年7月,就读于温江县中学。
1958年9月—1960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
1960年9月—1963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首届固体力学班),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3年8月—1978年3月,担任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教研室助教。
1978年3月—1986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教研室任教,先后担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1978年11月,晋升为讲师。
1980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
1981年3月—1983年4月,作为首批由德国选拔的8名中国学者之一,作为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学者留学德国。
1981年3月—8月,在位于德国哥廷根市的
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学习德语;8月,在鲁尔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W·Zerna教授的研究室担任客座教授,并任该地区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
1982年12月,应力学家Panagiotopoulos教授邀请在希腊萨洛尼卡市的
亚里士多德大学(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钢结构研究所讲学。
1985年7月,晋升为教授。
1986年2月—1991年11月,担任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
1986年6月,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
1988年9月至11月,应力学家C.Y.Chia教授邀请,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
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土木工程系担任访问研究科学家。
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11月—1995年12月,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12月—1994年3月,应力学家Kratzig教授和洪堡基金会主席Lust博士邀请,在联邦德国波鸿市的
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ät, Bochum)静动力学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
1995年12月—2006年1月,担任暨南大学校长。
1996年12月—2000年2月,兼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2月—2006年4月,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00年9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2015年,全职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创建了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2018年7月3日,与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人怀与叶开源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管)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改变了依赖经验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费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墩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此外,还在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
截至2018年10月,刘人怀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5本,主编著作9本,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1991年6月至7月,刘人怀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出席世界名人大会(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参加)。
截至2014年4月,刘人怀先后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人才培养
刘人怀在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确立了“侨校+名校”的战略目标,推行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学校由一般的教学型高校上升为一所研究型名校,并成为“211工程”重点大学和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校。
截至2018年10月,刘人怀先后培养博士66人,硕士146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人怀是中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在力学、管理学领域有卓著成就。(中国工程院评)
刘人怀是兰州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院士,他在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学习与工作期间,对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他从教的五十年内为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时任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
周又和教授在刘人怀院士从教50周年庆典活动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