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又和,1957年5月生于湖北汉川,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人物经历
1957年5月,周又和出生于湖北汉川。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
1982年1月—1987年8月,历任华中工学院力学系助教、讲师。
1984年12月,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
1989年12月,获得兰州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1990年6月—1993年6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
1993年6月—1995年12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3年9月—1994年7月,任美国
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4年7月—1995年7月,任日本
东京大学核工程研究实验室外国研究员。
1996年1月起,任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
1997年8月—1999年6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主任。
1998年6月—1998年12月,任美国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7月—2005年5月,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
2001年1月—2004年12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3月—2002年5月,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5年6月—2017年12月,任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
2006年1月—2016年10月,任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12月起,任兰州大学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2010年12月起,任兰州大学力学一级学科负责人。
2020年10月起,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3月,撰写的专著《超导电磁固体力学》(上、下册)在获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又和在超导、铁磁、压电材料力学和风沙电方面取得系统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超导固体力学研究,创建了超导材料及结构的力—电—磁—热相互作用理论,研制出国际首台全使役场超导材料力学实验的科学装置,提出了小波封闭求解方法和分场降阶迭代法,揭示出变形对超导性能退化影响的反作用机制,实现了力学支撑中国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从0到1”的突破等。
周又和筹建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据2022年9月兰州大学官网显示,周又和已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其代表论著有《电磁固体结构力学》《超导电磁固体力学》等。
截至2021年4月,周又和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转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
据2022年9月兰州大学官网显示,周又和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人才培养
周又和自1999年负责兰州大学力学学科以来,促成了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力学博士点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被批准设立,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入选甘肃省理科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双一流专业建设点,固体力学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等。
周又和编著了《理论力学》教材。
据2022年9月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官网显示,周又和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为本科生主讲《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弹性力学》《
结构力学》《
板壳理论》《
分析力学》《
张量分析》《力学与工程概论》等课程,已累计3200学时;为研究生主讲《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稳定性理论》等课程,已累计2400学时。
据2022年9月兰州大学官网显示,周又和培养的学生有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优博及提名、中国力学优博、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国际奖励等共计16人次,如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
王记增、
雍华东、
张兴义、
王省哲、
高原文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周又和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有兄弟六人,周又和排行第四,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大哥周运和考入孝感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大哥之后的两兄一姐的读书都止于小学。到周又和及其两个弟弟读书时,父亲周协堂坚持让他们多读点书。这样,他家共有兄弟四人实现了读书的梦想。
人物评价
““周又和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科技自强自立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周又和是中国超导电磁固体力学的开创人和主导者。”(《
兰州晚报》评)
“周又和用自己丰富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社会的责任、敢于担当的志向和坚实深厚的能力。”(《
科学中国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