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则渊(1940年5月8日—2020年2月8日),男,汉族,出生于湖北恩施,中国共产党党员,科学学与技术哲学专家,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40年5月8日,刘则渊出生于湖北恩施。
1952年2月,考入恩施初中。
1954年8月,提前半年初中毕业。
1954年至1957年,就读于恩施高中。
1957年至1962年,在大连工学院(今
大连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金相热处理方向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工作。
1964年至1977年,任金相热处理实验室副主任。
1978年后,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战略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78年至1983年,担任大连工学院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84年至1990年,担任科学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91年至1999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9年,领导创建了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担任院长至2002年。
1999年至2010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4年,与德国科学计量学家克雷奇默博士创建创办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实验室(WISE实验室)并担任主任。
2004年至2010年,担任“985工程”教育部创新基地和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与世界信息可视化专家共同创办知识可视化与科学发现联合研究所并任中方所长。
2011年,退休。
2020年2月8日,在大连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则渊首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理论体系,首先提出知识计量学的新学科概念,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把中国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推进到新的阶段,进入国际学术前沿。他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先提出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问题;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展中国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发展战略理论、新经济长波预测、知识经济理论和知识价值论、生态经济研究前沿等领域,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为大连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战略提出重要建议。
截至2019年6月,刘则渊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20多部。主要代表作有:论文《近代世界哲学高潮和科学中心关系的历史考查》(科研管理,1981,2)和《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科学学研究,2006,1)等;著作《技术开发原理与方法》(1986)、《发展战略学》(1988)、《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2003,2011)、《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2008)、《技术科学前沿图谱与强国战略》(2011)和《生态城市前沿探索》(2011)等,主编“知识计量与知识图谱”丛书二辑共10册,合著《德国技术哲学简史》和合作译著《伟大发现的一天》于2019年正式出版。
刘则渊曾接连在在哲学领域的刊物《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了大量成果,比如他撰写的“观察的实践意义”“关于自然观范畴体系的探索”“系统范畴的再思考”等重要论文,探讨“自然”“系统”“观察”“实践”等纯粹的哲学范畴;他还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发表了“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等论文;对德国技术哲学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如“现代科学改变了世界统一图景”“唯物主义形式和科学世界图景”“德国技术哲学发展历史的中德对话”等学术论文。2011年退休以后,仍笔耕不辍,每年发表2至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截至2020年2月,刘则渊率领团队完成国家基金项目6项、部省级项目20余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德国技术哲学发展史”(2004—2006,优秀),研究成果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刊物上刊载。
刘则渊先后主持完成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大连保税区发展战略研究》《大连科技兴市战略研究》和《大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及21世纪议程研究》,以及参与研究和执笔完成的《关于烟大火车轮渡大连港址首选羊头洼港的专题论证报告》等,为大连申办高新产业园区、保税区建设、制定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采纳。
刘则渊于2000年率先与世界技术哲学策源地的德国同行建立了双边合作与交流关系,连续担任中方主席举办了三届中德技术伦理学学术研讨会。2003年和德国哲学家波塞尔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一届中德科技伦理学术研讨会。2004年主持聘请了德国技术哲学家、伦理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胡必希为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组织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筹办了第二届中德科技伦理学术研讨会,并于2008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主持第三届中德科技伦理学术研讨会。2011年退休以后,仍每年参加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讲学2到4次。
刘则渊1988年发表的专著《发展战略学》获2003年辽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2005年全国首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管理类二等奖。
人才培养
截至2019年6月,刘则渊已指导培养毕业的哲学博士15名,管理学博士70多名,其中2人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硕士研究生30余人。1997年至2020年,刘则渊与其他教师共指导和培养的技术哲学领域和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领域博士50余名。在教学和培养研究生中,弘扬大连理工大学革命传统、红色基因和优秀作风,许多毕业生都成为校内外学术带头人与骨干。
刘则渊从教50多年来(截至2019年6月),主讲了技术论原理、科学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战略学、发展经济学、科学学理论前沿、科学技术管理前沿问题等课程,并在大学里开设全国首个的“科学学原理”研究生公共课。
20世纪80年代,刘则渊参与合著《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教材。
刘则渊担任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时,对自然辩证法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刍议——兼谈理工科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的构想”“探索自然观范畴体系的一些尝试——全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讨论会一面观”等文章。
刘则渊一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建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科博士学位点,在他的主导下,大连理工大学于1996年开始招生科学学与科学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在他的引领和哲学学科团队成员努力下,2006年哲学学科获得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刘则渊提出了“文理渗透,中西融会,学研一体,博专结合”的理念,并成为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训。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则渊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为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五十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视学术为生命,只求是非,不计利害,求实、求真、求是,一生孜孜以求,探索不息。(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评)
刘则渊教授的一生是钻研学术、勇攀高峰的一生,是心有大我、科学报国的一生,是立德育人、滋兰树惠的一生,是传承红色基因、爱校兴校的一生,是忠诚于党、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一生。他深刻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他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深受师生爱戴,深刻展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自觉。(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书记
王寒松、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郭东明评)
刘则渊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学与科技哲学专家,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哲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与学术奠基人,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布局、学科发展和人才储备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为学校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学生谆谆教导,是学生的严师益友,得到了学生由衷的爱戴。他的事业后继有人,桃李满天下。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两袖清风,一生坦荡。他曾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身为资深教授,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热情友善,对年轻教师关怀备至。刘则渊教授一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
李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