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祥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机关纪委书记,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刘国祥,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现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刘国祥 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1968年10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内蒙古喀喇沁旗王爷府蒙古族中学读书。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读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乌恩岳斯图教授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1990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2008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作访问学者。2009年9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王巍教授读在职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科研处负责人、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总召集人,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现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机关纪委书记,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研究。1992年至1993年,参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的发掘,完整揭露兴隆洼一期聚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奇特的居室葬俗和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玉器的发现均为兴隆洼聚落考古的重要成果。1994年,参加三峡库区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了魏家梁子和欧家老屋遗址的发掘,提出了“魏家梁子文化”的命名。1997年至1998年,主持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谢尔塔拉墓地的发掘,首次发现晚唐五代时期室韦遗存,提出了“谢尔塔拉文化”的命名,为探索蒙古族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2001年至2003年,主持发掘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埋葬习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中日史前文化交流关系研究顺利展开,是新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入选200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新发现论坛。出版考古发掘报告1部、专著1部、大型图录1部、个人论文集1部、主编论文集3部,发表考古发掘简报、论文60余篇,近80万字。
学术成果
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全集副主编及东北分卷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
《红山文化研究:2004赤峰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
海拉尔谢尔塔拉墓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与图录》(合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2007年。
《名家论玉: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文集(一、二、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2010年。
出版图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2:5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