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5月开始筹建,同年8月1日正式成立。
发展简史
考古研究所成立时,全所人员(包括十余位历史学者)仅有20余人,每年只能派出一、两个人数不多的考古队。1956-1958年人员发展较多,曾经超过300人。1961年精简机构时,许多人员调往其他单位。到“文革”前夕,全所有170余人。目前有各类在职人员153人,离退人员157人。
荣誉
202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车马器保护修复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机构设置
内设机构
史前考古研究室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汉唐考古研究室
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
世界考古研究室
石窟寺考古研究室
考古学理论研究室
考古编辑室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
考古大数据资料中心
现任领导
中共中国历史研究院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党委书记:高 翔党委常务副书记:马 援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民卿党委常委:高 翔、马 援、李国强、金民卿、杨艳秋、刘晖春、张国春、孙建廷、于俊霄、朱昌荣
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务委员会
院 长:高 翔常务副院长:马 援副 院 长:李国强、陈星灿、杨艳秋、陈秋霖、刘国祥院 务 委 员:高 翔、马 援、李国强、金民卿、陈星灿、杨艳秋、邢广程、卜宪群、刘晖春、夏春涛、张国春、
孙建廷、于俊霄、刘作奎、朱昌荣、陈秋霖、刘国祥
发掘项目
五十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过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单独进行或与其他单位共同进行的一系列重点发掘项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史前时期的
小南海洞穴遗址、
下川遗址、
裴李岗遗址、
北首岭遗址、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
柳湾遗址、
屈家岭遗址、
青龙泉遗址、
兴隆洼遗址、
王因遗址、
西朱封遗址、
三里河遗址、
北阳平遗址、
顶狮山遗址等;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夏文化问题有重要意义的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东下冯遗址等;商周时期的偃师商城、安阳殷墟、丰镐遗址、周原遗址、琉璃河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和铜绿山遗址、大甸子遗址、前掌大墓地等;汉唐及其以后时期的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曹魏北朝邺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扬州城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中京遗址、金中都遗址、元大都遗址,以及汉杜陵陵园遗址、
满城汉墓、
马王堆汉墓、大葆台汉墓、
广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城遗址、磁县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龙泉窑遗址、南宋官窑遗址、灵武窑遗址、福建建窑遗址等。历年来田野工作取得的丰硕收获,为繁荣
中国考古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3年1月9日在北京宣布,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山东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河北邺城遗址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和佛教造像埋藏坑、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等6个考古项目,被评为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洹河北岸新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洹河北岸道路网格局初现“真容”。
编写工作
考古研究所的许多编写工作,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其中,被列为“六五”期间国家项目的有《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青海柳湾》、《偃师二里头》、《定陵》等发掘报告,以及《小屯南地甲骨》、《
殷周金文集成》等;被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的有《大甸子》、《西汉南越王墓》、《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等发掘报告,以及《殷周金文集成》;被列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等;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的发掘报告有《中国考古学》,这是考古研究所“九五”期间投入较多研究人员编写的重要的综合性项目。另外,还有几十项编写工作,被列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此外,考古研究所许多研究人员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当代中国丛书》的考古卷的编写工作,还参加编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原始社会部分的图稿。
考古研究所历年来编辑出版了上百种
考古学专刊,其中包括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掘报告,综合性考古著作和论文集,甲骨、金文和汉简资料集录等,大部分是所内研究人员编著的。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出版物有四种:《考古》(月刊)、《考古学报》(季刊)、《考古学集刊》(年刊)和《考古学参考资料》(不定期)。
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中国考古学年鉴》,由设在考古研究所的学会秘书处负责编辑。
科技手段
考古研究所具有较先进的科技手段,1998年成立的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具有门类众多、技术先进的实验、化验设备。除文物修复、绘图、摄影等方面工作外,还包括碳14测年设备、热释光测年技术、原子光谱分析设备、金相分析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探地雷达、遥感考古、机算机分析技术等;其中,碳14断代工作的成绩尤为突出,是全国同类实验室中建立时间最长、公布数据最多的一个实验室。1989年,考古研究所实验室主持建立的碳-14测定年代用中国糖碳标准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
对外交流
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考古研究所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业务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从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举办出国文物展览,到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考古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考古研究所在1972-1999年间共接待外国学者来访800余人次,他们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瑞士、希腊、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秘鲁、俄罗斯、越南、朝鲜、以色列、韩国、印度等40余个国家。考古研究所还曾于1983年8月,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举办了“亚洲地区(中国)考古讨论会”,有10个亚洲国家的12名代表和若干观察员前来参加。与此同时,考古研究所派出研究人员数百人次进行讲学、考察。通过这些交往,增强了考古研究所与各国学者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对世界考古学发展的认识,也使得中国考古学的成果为世界所了解。
收藏文物
镶嵌绿松石玉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