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蛳山遗址,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区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千米的顶蛳山上,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
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之一。
顶蛳山遗址堆积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棕红色粘土堆积,叠压在螺壳层之下不含螺光,厚20~30厘米。第二阶段是以螺壳为主要包含物的堆积,也是遗址的主要堆积,堆积自东向西倾斜,厚10~230厘米。第三阶段为灰褐色粘土堆积,不含螺壳,并发现柱调等遗迹,该层堆积主要分布在遗址东部,叠压在螺壳层之上,为遗址最晚的堆积。
顶蛳山遗址第三期墓葬较多,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肢解葬,即把人体从关节处肢解后放置在墓中。如墓葬M65中,墓主的头被割下置于胸腔内,四肢也被肢解摆放。这种葬俗为过去考古所未见,对研究当地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顶蛳山遗址共出土石器、骨器、
蚌器等1000多件,陶器23件及大批陶片;发现墓葬331座,出土人体骨骼400多具;发现居住遗迹1处;还出土了一大批软体动物遗骸及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骨骼。
顶蛳山遗址各期文化特征突出,发展序列清楚,大体上代表了南宁地区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为构建广西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第二、三期堆积内涵丰富,特征突出,被命名为“
顶蛳山文化”,成为广西第一个被确认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为探讨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南部的新新村一带,流传着一个美丽的古代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泉中有一条长达20里的巨龙,是周围村庄的保护神。后来,巨龙想进入河流、回归大海,就从清水泉飞到八尺江边,却因力气用尽,落在岸边动弹不得。附近村民为报巨龙多年护佑之恩,就通过打猎、捞螺来供养巨龙。多年以后,巨龙还是未能恢复神威入江归海,最后化为顶蛳山,依旧护佑这一方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