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1873—1924),原名畹蘅,自号希平,六安县
施桥镇人。幼读私塾,后入六安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学日本,入
东京弘文学院师范,后升入明治大学学习法政经济,不久加入同盟会。1912年回国,受聘于安庆江淮大学,矢志教育。1913年,协理组织安徽临时军政府,事败避居上海,后任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教师,安徽巡抚使顾问。1917年,于芜湖安徽省立五中教授国文及修身课,后任校长,与学监高语罕极力推行新学。同年,偕
朱蕴山、
沈子修在六安筹办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学校招生,为皖西培养大批革命人才。参与创立商业学校、工读学校、平民学校,招收工人、店员、失业青年进行业余学习,为安徽教育史上之创举。1921年,参与领导安庆“六二”学生运动和反对省第三届议员贿选运动。1924年,被军阀
马联甲通缉,遂去南京筹备新民中学,因斗争艰苦,积劳成疾,同年8月逝世。1929年葬于芜湖赭山。
刘希平,安徽六安县东南乡施家桥人。其父曾中举人。幼读私塾,颖悟过人。1906年,求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和明治大学,获法学士学位。此间与朱俭之、
朱蕴山等发起天足会,结织
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1911年,刘学成回国,以“吾矢志教育,功名利禄非所愿”。拒绝任安徽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及高等检查厅厅长职务。与
光明甫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自任教授,校长让给光明甫。1913年,安徽都督
柏文蔚举兵讨袁,刘为之奔走呼号,事败避居上海,并倾囊接济青年学子。1916年,安徽巡按使
韩国钧曹渊、
祖晨等优秀革命战士和
蒋光慈、
吴组缃等优秀知识分子。同时,与
高语罕等创办商业、工读、公立职业等学校。
1921—1923年,安徽发生“六·二学潮”、废督裁军、反对二届省议会、驱逐省长李兆珍、痛打猪仔议员、反对
倪嗣冲和马联甲等斗争,刘和高主持筹划,直接指挥。1921年,安徽学生请愿遭到镇压,刘与光明甫等挺身而出,主持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与反动军阀斗争,迫使省教育经费从92万元增到150余万元。同年秋,安徽第二届省议会选举,贿赂盛行,政务厅长王淮琛筹召贿选会议,刘闻讯赶到王宅,拍案力争,王淮琛弃职而遁。刘一时名噪江准。深孚众望。
1923年,刘希平在反动军阀马联甲通辑下出走。次年春,赴南京筹建新民中学,自任校长,资金不足,典卖衣物。1924年8月病逝,葬于芜湖
赭山之巅。临终前告众人曰:“方寸乱矣。奈校事何!”刘是安徽省著名教育家。朱蕴山、
高语罕、光明甫、
李克农、
阿英等曾予以很高评价。